面向主体软件工程——模型、方法学与语言(第2版)

作者:毛新军

丛书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丛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系列教材(中文版)

定价:49元

印次:2-1

ISBN:9787302403418

出版日期:2015.08.01

印刷日期:2015.07.27

图书责编:张瑞庆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面向主体软件工程借助于多主体系统的概念、思想、理论和技术来支持软件系统的开发,其基本概念、核心机制、抽象和模型、开发方法学、构造和实现技术等有别于现有的主流软件工程,代表了一种新颖的软件工程范型,可为部署和运行在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开放环境之上,具有分布、异构、发散、自治、环境敏感、自适应和持续演化等特点的复杂软件系统开发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目前面向主体软件工程已应用于诸如航空、航天、国防、军事、电力、交通、娱乐、游戏、模拟仿真等领域,并为企业计算、面向服务计算、云计算、自适应软件技术、自组织软件工程、信息系统等研究方向提供关键技术支持。本书以多主体系统的具体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了面向主体软件工程的产生和发展背景,阐明了面向主体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哲理和原则,着重从模型、方法学和语言三个方面介绍了面向主体软件工程的具体内容,包括软件体系结构、建模语言、分析和设计方法学、设计模式、程序设计及语言、模型驱动开发、CASE工具与环境等,结合当前研究和实践状况,讨论了面向主体软件工程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此外,本书还在每一章后面提供了进一步阅读信息,附录部分提供了与面向主体软件工程相关的学术资源信息。 本书可以作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用书,对从事多主体系统、面向主体软件工程等方向研究和实践的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毛新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类岗、军队育才银奖、霍英东基金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ACM和IEEE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论计算机科学专业委员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长沙分论坛主席,担任2个国际学术期刊和1个国内学术期刊编委,20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和委员。感兴趣研究方向包括:智能Agent理论与技术、软件工程、需求工程、自适应和自组织系统、自治计算等,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国家863、国家973、霍英东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武器装备预研及基金、华为合作研究、军队横向等课题十余项,出版著作和教材各1部,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软件著作权2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

面向主体软件工程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颖软件工程范型,它借助于多主体系统的概念、思想、理论和方法,试图为部署在开放环境,需要与环境进行持续交互,具有异构、分布、发散、自主、自治、协同等特点的软件系统提供工程化的开发手段。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建立在它们之上应用的急剧增长,越来越多的软件系统呈现出上述特点并且表现为系统之系统、超大规模系统、社会技术系统、动态适应系统等系统形态。面向主体软件工程可以为这类系统的开发提供新颖、有效的技术途径。   面向主体软件工程的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涉及人工智能、认知科学、自然语言处理、社会组织学等学科的知识;其应用和实践覆盖了诸多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游戏娱乐、国防军事、电子商务、能源电力、医疗健康、机器人和无人设备、电信通信、交通运输、生产物流等,并取得了诸多成功的应用案例,因而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一些政府和组织(如美国、欧盟、NASA、DRAPA、OMG、ISO等)积极投入该方面的研究,并开展了诸如技术标准化、教育培训、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工作。一些国际著名企业也极力推动该方向的研究与应用,包括西门子、戴姆勒、摩托罗拉、IBM、微软、英国电信等。   面向主体软件工程将可能是21世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富有潜力的技术。随着面向主体软件工程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以及在诸多领域的成功实践,它在软件工程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为了系统了解面向主体软件工程的发展状况、加强面向主体软件工程的教育和培训、推进该方向的科学研究以及在诸多潜在领域的工程实践与应用,我们特编著了本书。   本书内...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第1章绪论1

1.1需求变化与技术发展1

1.2软件系统特征的变化3

1.2.1软件环境的变化3

1.2.2软件实体的变化4

1.2.3软件形态的变化7

1.3软件工程抽象和技术的发展12

1.3.1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13

1.3.2软件工程抽象和范型的发展13

1.3.3新颖的软件工程技术17

1.4软件工程面临的挑战18

1.4.1存在的问题18

1.4.2解决的方法19

1.5本章小结19

1.6本章导读20

第2章主体和多主体系统21

2.1多主体系统的产生和发展背景21

2.2主体概念23

2.2.1何为主体24

2.2.2主体示例28

2.2.3主体环境30

2.3多主体系统的概念32

2.3.1何为多主体系统33

2.3.2多主体系统的特点33

2.3.3多主体系统示例35

2.4多主体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对比分析38

2.4.1多主体系统与面向对象系统38

2.4.2多主体系统与面向服务系统41

2.5本章小结41目录面向主体软件工程——模型、方法学与语言(第2版)2.6本章导读42

第3章面向主体软件工程43

3.1面向主体软件工程的产生与发展背景43

3.2面向主体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思想44

3.2.1基本概念44

3.2.2思想与原则46

3.2.3软件开发过程50

3.3面向主体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实践53

3.4应用情况57

3.4.1适用系统57

3.4.2应用领域60

3.5本章小结62

3.6本章导读63

第4章软件主体的体系结构及其设计65

4.1软件主体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