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艾略特自己的波浪理论

20世纪30年代,一位已届花甲之年的美国退休老人,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转向了研究金融市场的价格行为,他就是创建了波浪理论的拉尔夫·纳尔逊·艾略特(R.N.Elliott,1871—1948)。波浪理论是金融市场的经典技术分析理论,人们为了纪念艾略特的非凡贡献,将其命名为“艾略特波浪

理论”。

由于波浪理论能够精确解释和预测金融市场的价格运动,加上艾略特多次重要的预测均获得了市场的验证,波浪理论很快就成为华尔街的显学。波浪理论随后在技术细节上有了充分的发展,以期能够完美包容股市的所有价格运动。

但是,艾略特很快就清晰地意识到,市场总有一些价格运动存在多解性。波浪理论过于细化的技术细节非但不能减少技术分析的多解性,反而大大增加了其在预测中的分歧,出现了“千人千浪”的结果。

晚年的艾略特认为,“完美的波浪理论”是金融市场理论研究的歧途,波浪理论的研究,应该也必须回归初心——帮助投资者在市场中获利!因此,艾略特正本清源,亲手整理并出版了自己的波浪理论——《自然法则——宇宙的奥秘》。该书于1946年出版,也是本书中文译本的英文原著。

与其他关于艾略特波浪理论的图书不一样——那类图书通篇充斥着大量繁杂的技术细节——艾略特自己的波浪理论言简意赅,从“帮助投资者在市场中获利”出发,解读了波浪理论的三个核心要点。

第一,波浪理论的底层逻辑。

金融市场的投资结果都是时间的产物。个体投资者无论是逆天改命,还是阶层跃迁,都需要熬过一段时间的不确定性。艾略特用大量的篇幅,反复向读者阐述波浪理论的底层逻辑,以期帮助投资者坚定投资行为的理论信仰,熬过艰难的不确定性,最终获得基于正确知识的投资回报。

艾略特用大量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必然会遵循自然法则,而自然法则的核心就是循环和斐波纳契数列。金融市场的投资行为是最典型的人类活动,也必然遵循循环和斐波纳契数列,即波浪理论。

第二,金融市场价格行为的表象。

金融市场的价格行为是所有投资者投资行为的表象,表现为模式、时间和比率三个特征。三个特征在体现循环的同时,均能观察到斐波纳契数列。

第三,投资者如何利用波浪理论在市场中获利。

艾略特首先强调,波浪理论的工具意义在于“择时”,“何时买(卖)”远比“买(卖)什么”更重要。接下来,艾略特毫无保留地公开了大师级的看盘经验,即熊市底部和牛市顶部的盘面特征。这里,艾略特其实采用了“相互验证”的底层逻辑,提醒投资者需要将波浪理论的预测结论与市场的真实走势进行相互验证。

解决了“择时”问题后,艾略特再一次毫无保留地公开了自己的“选股”规则,并给出了当时的“股票池”。读者按图索骥,将获得丰厚的投资

回报。

当然,艾略特在自己的波浪理论中,并不排斥波浪理论的“宏大叙事”,即人类活动动辄十年、数十年的长周期发展规律。尽管这些内容远离普通投资者的实际投资行为,但是,人类社会曲折向上发展的结论,必然会坚定普通投资者长期投资的信仰。

基于上述理由,译者真诚地建议:任何一名试图学习波浪理论的读者,都应该仔细阅读艾略特自己的波浪理论,彻底打破繁杂技术细节导致的藩篱,从而掌握波浪理论真正的“工具意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译者在本书中还惊喜地发现了艾略特留给后人的“彩蛋”——艾略特公开了一种短线交易使用的图表和制图方法。译者采用通达信公式编写的方式复原了“艾略特短线交易指标”。任何一名有经验的交易者都能一眼看出该指标的实战意义。

最后,祝读者学有所悟,投资顺利!

诸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