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言

《大学写作基础教程》是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一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写作基础教程,适合普通高校文科类各学科大学生学习使用。全书共九章,包括写作基本知识与具体文体写作两部分。第一、二章为写作基础知识,对写作具备的条件、写作目的,及文章主题、材料、文体、结构等基本构成要素进行了扼要介绍,让学生对写作有一定的理性认识。第三至第九章为7种具体文体写作的教学内容。第三至第六章为文学性写作,包括散文写作、诗歌写作、小说写作、剧本写作等四种,第七至第九章为应用性写作,包括新闻写作、学术论文写作、日常文书写作等三种。比起当前写作教材或重创作性写作,或重应用文写作,或重学术论文写作,本教材内容覆盖面较宽,照顾到了文科类各学科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具体文体的教学安排,对每一种文体大抵涵盖“基础知识”“写作方法”“修改”等方面,体现出了知识学习、动手实践、反复练习三者紧密结合的特点。知识介绍要而不赘,修改指导言简而意明。本书为第二版,在尽量保持第一版基本框架的同时,对若干问题的论述作了进一步完善,更换或补充了部分例句,课后思考练习题也作了进一步提炼或调整。本教材的编写理念有以下三点。一、文科大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表达思想、情感和认知对象的书面语能力。中国传统文人有一些特质总是让人印象深刻。如“学富五车”“饱读诗书”,说的是他们注重对知识和文化的继承;“读天下书”“晓天下事”,说的是他们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说会道”“出口成章”,说的是他们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以上特质中“说”与“写”就是两项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能力。尤其是后者在知识传承与创造中会更持续而长久地发挥作用。良好的写作能力不仅仅有益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进行有条理的概括,更是形成新知识的一种创新性技能。 二、理性知识指导下的写作实践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所谓写作知识,就是有关写作方法、各种文体特点与写作要领的理性认识。虽然写作本身是实践性活动,是一种技能,但对写作的理性认识,对写作方法的自觉认识,肯定是有益于写作能力培养的。其目的就是要使写作成为自觉的实践,以做到“多写多练,其法自见”。当然,这里的写作知识学习,是基于对已经阅读过了的大量文选的总结与提炼,而非追求对写作知识的深入阐发与系统掌握。够用则已,这是教材在处理写作知识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学中更看重的是写作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贯彻到了4种文学性文体与3种应用性文体的写作之中,力求将7种文体各自不同的功能与特点,都与各自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大学写作基础教程(第二版)序言三、多写、多练、多改是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的实践方法。虽然教材注意了对写作基本知识与7种文体特点的介绍,但教学中更看重的还是对提高写作能力有实在帮助的写作实践活动。本书不仅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时皆伴有实例,还有写作实践及修改指导,更在每章后“思考与练习”中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践练习。因为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大量写作实践活动,更好地提高写作技能。本书编写团队基于高等教育写作课程的实际需求,根据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殚精竭虑地编写出这部强调实务练习的高校写作教材。本教材由副主编拟定编写提纲,通过和全体编写委员的集体讨论,确立编写要领、特点、体例、形式,依据各编委自身专长分配编写章节并进行撰写。全书涵盖写作的基本概念、文艺类型写作、学术论文写作、职场应用类型写作,撰写期间共举行了五次编撰会议,不断地构思与调整撰写内容,力求编写成果之完善,最终阶段由主编苏新春教授为全书进行审稿及定稿。本书各章撰稿(依编写章节顺序)分工如下。主编苏新春教授负责“序言”撰写和全书审稿及定稿工作,以及召集各阶段的编撰会议。副主编钟永兴老师负责第一章“写作的特性与功能”、第二章“主题结构与材料文体”等篇章的撰写,并为本书拟定提纲。李建明老师负责第三章“散文写作”,张期达老师负责第四章“诗歌写作”,黄宁老师负责第五章“小说写作”,庄清华老师负责第六章“剧本写作”,易欣老师负责第七章“新闻写作”,朱盈蓓老师负责第八章“学术论文写作”,吴秉勋老师负责第九章“日常文书写作”。2024年,本书更新第二版,仍紧扣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切合生活积累、日常取材、书写练习等实践宗旨,对文艺写作范畴如散文写作、小说写作等章节进行范例选文的新增,秉持与时俱进原则,摘录选用新增如简媜、余华、刘慈欣等当代知名作家作品,激发大学生的鉴赏阅读兴趣。新闻写作一章摘录范文,因应时局、汰旧换新,力求呼应课程思政精神。除上述各章,本书其他章节也大多进行了细节上的增改与优化。请选用本教材的各方专家、教学者、阅读者,旧雨新知,不吝给予本书提点指教。

苏新春

2024年9月

于厦门湾南岸厦门大学漳州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