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炼就一双剔透眼,修得一颗玲珑心!

一转眼,我已经在高校工作20年了,从一个“青椒”小白蜕变成一个能独当一面、在教师发展领域中得到一定认可的老教师。每年,我都能接到几百场讲座邀请,大部分与我从事的教学研究领域有关,如课程思政、新文科建设、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批判性写作、教学项目申报、教学创新大赛备赛指导等。在这些讲座之中,有一个不怎么起眼,也是我认为在我的知识体系中最不具有“技术含量”,但后来我越发认识到我错了的讲座:“从‘青椒’到名师—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突围”。这个讲座的由来是当时吉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教发中心”)开展了一项活动—“教发中心下学院”,这项活动设置的初衷有如下几个方面:①新成立(从教务处剥离)的教发中心需要有一定的显示度,需要将自己的工作范围和职能传递到各学院(我所在学校有50多个学院),让学院认识到新机构的存在并获得它们的支持;②教发中心的工作离不开各个学院教师的支持,如每年的大赛需要由学院选派优秀的教师参与,各类培训也需要各类教师支持,让更多的教师知道教发中心,能为教师提供发展、咨询、培训等服务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③向一线教师揭示教师职业发展的规律,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随时准备在教师遇到发展瓶颈的时候提供各种资源和帮助。当然,我们也有私心,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能把各学院的“教学”好苗子识别出来,为我们后续实现大赛选手队伍的梯队化、教师发展队伍的专业化、教学名师队伍的扩大化打下基础。也就是说,这个主题讲座主要是因为工作需要开展的,并不属于我的研究方向。

活动和内容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各学院的欢迎,因为在讲座开展的过程中,我结合教师发展的原理揭示了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常见的瓶颈及突围的策略和方法,这在教师群体中,尤其是在青年教师群体中特别受欢迎。其实,当时的我并不认为职业规划对青年教师(其实对全体教师亦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是坚信青年人自己就能凭借经验和阅历参透这个问题,却忘了我能“参透一些”是因为我是一个有着20年从教经验而且常年接触教务处、教发中心的工作,并同国内3000余所高校随时保持联络的“老手”,我太想当然了。全国高校教师的数量接近190万,要想在这个庞大的人群中脱颖而出确实是一件很“卷”的事情,不仅需要基本功,还需要方法论指导。于是,考虑到年轻人还有很多困惑,并且这个问题确实对青年教师很重要,我就在“下学院”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个讲座的内容。

可能是讲座“效果”实在太好了,不久之后,经过大家口耳相传,本来在吉林大学内部开展的这项活动竟然被其他高校听到了“风声”,于是我不断被邀请到许多学校为青年教师做有关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后续不少社会力量也闻风而动,如“某星”“某树”,培训机构更是数不胜数。从内心的真实想法来说,我是最不爱做这类讲座的,我自认为是一个成熟且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师培训师(自嘲的说法就是“专家”),我的《批判性思维视域下课程思政的教与学》是全国第一本关于课程思政的理论专著,澄清了很多误区,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我的《一线教师如何建设新文科:从政策理念到实践操作》也是全国第一本关于新文科建设的理论专著,这两本著作的诞生都引发了业界特别大的关注,它们能够代表我的教学研究功力以及学术影响力。此外,我的《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指导手册》《批判性思维与写作》《100天写出一篇论文—论文写作的本质及过程控制》等著作都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馈,并且不断被重印。对于我来说,“从‘青椒’到名师—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突围”这个讲座的技术含量太低了,代表不了我的水平,只是因岗位职责不得不为的一项工作。所以刚开始,我对各学校、各机构都是拒绝的态度,不愿意开展这种讲座。

随着邀请越来越多,再加上我也在经营一个后台有将近30万关注的学术指导类公众号—“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这个公众号已经被高校的师生认为是必须关注的头部学术指导类公众号,经常有粉丝在后台提出关于职业生涯、职业规划、职业困境方面的问题。同时,每当我撰写与高校教师工作以及生活有关的帖子,阅读量就很容易破10万。比如《困在厕所里的“教授”及隐性教育功能的丧失》主要描述的是教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对主流教育的影响。这篇帖子的阅读量超过千万,被将近100家新媒体转载,为此我还接到了来自各个部门的问候,并受到了《光明日报》的专访。比如《女教授的一地鸡毛》是一篇描述女教授工作、生活、养娃困惑的帖子,很轻松就破了10万阅读量,我收到了全国各地高校教师的问候,有的还给我邮寄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如婴儿睡袋(帖子里提及夜晚照顾孩子的片段)。再比如《不要欺负给你修改论文的老师》《高校教师“躺平”阶段及原因分析报告》《学术江湖:大佬们人情世故、小弟们打打杀杀!》《学术江湖:前浪们学术交际、中浪们跑马圈地、后浪们职称评聘》,这些文章都有十几万的阅读量,并获得大量转载。这一切让我认识到,教师的职业状态和生活状态不但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且大量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是有职业发展困惑的,他们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底层规律并没有太清晰的认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教师”作为职业对于教师本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好、职业问题没有解决好、职业规律没有掌握好,那么教师本人面临的可能是职业发展受阻,进而导致自我认同缺失、自我实现破灭,这对高校教师的打击是致命的,不仅对国家是一种损失(培养一个高校教师所付出的教育成本、成长成本、家庭成本和社会成本都是高昂的),对教师个人也会造成很大的身心伤害(事业不成功对男人和女人而言都是会带来挫败感的)。于是(也是为了偷懒),我萌生了对高校教师常见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进行整合并在我的能力范畴之内一并解答的冲动,这样我就不会因为没有时间回复后台读者提问而感到愧疚,也不会因为没有时间(主要是会影响我的其他研究)接受各大高校关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邀请而感到抱歉。更为主要的是,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发展一线的老教师,能将自己在20年职业发展中摸索的经验结合教师发展的原理较为客观地整理出来,不仅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种阶段性总结和反思,也是老教师在“传帮带”方面给予新教师在个人职业成长和发展上的一种分享,以此来帮助新教师避免过长时间的自我摸索,认清教师职业发展的规律,集中精力,消除内耗,走上职业认同、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康庄大道。

正如前文所述,本书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但是很多背后的理论是非常“正经的”。我使用的都是严谨的教育学理论、教师发展理论,毕竟我接受过这方面的专门训练,又在实务部门和一线工作了多年。我写作的文风更类似于我在公众号推送的帖子(大众话语),这样读者阅读起来更轻松,理解起来也更容易。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我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挑选出有代表性的100个话题(概数,不能保证写着写着就超了,也不保证由于出版原因砍掉一些),将它们整理成与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相关的三个模块:科研(常规突破口)、教学(被忽视的突破口)和江湖(包括职场、婚姻、自我)。教学和科研这两个模块的列入不必多加解释,它们是高校教师的两项重要职能。此外,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还有一些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职场、婚姻和自我认知,所以我把这三个内容也整合成一个模块,命名为“江湖”(一个人的江湖、两个人的江湖和一群人的江湖)。高校也是个职场,要想做好教学、科研工作,也得懂一些职场的规则,这个内容对高校教师而言不可回避。婚姻对个人的职业状态影响也很大,包括好的影响和不好的影响,如何选择伴侣和经营婚姻关系对教师职业生涯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最后,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从身材外表到脾气秉性,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明白人。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问题纷繁复杂,可选方案也各有不同,只有在认清自己脾气秉性、价值偏好、长板短板的基础上,才能在每一个职业生涯的关口作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

希望通过这样一本轻阅读体的“小书”帮助青年教师认清职业发展规律、综合评估自身情况、妥善平衡事业和家庭,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准确定位,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发展之路,并最终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

田洪鋆

2024年3月于吉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