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楷書是近代漢字的主體,通行時間最長。魏晋—隋唐是楷書逐步形成、發展和成熟的時期,當時刻版印刷尚未流行,書寫還是文字實現和傳播的主要形式。墓誌是保真度較高的文本載體,興起于東漢,南北朝時期走向鼎盛,現存墓誌實物在數量上以隋唐時期最多。可見,魏晋—隋唐時期的墓誌楷書材料是重要的文化寶藏。
本書基于啓功漢字字體學理論、王寧漢字構形學理論以及李運富漢字學三平面理論,充分吸取前人相關研究成果,將所選 316方魏晋—隋唐墓誌材料建成 16萬字的文本語料庫,從中歸納出 4000多個字位主形,按照字位頻率降序排列,提取出高頻前 1001字作爲魏晋—隋唐墓誌常用楷字,建立“誌楷千字”字料庫。在此基礎上,主要從形體、結構和職用三個維度,對魏晋—隋唐墓誌常用楷字的屬性進行描寫和闡釋。章節框架和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爲“緒論”。介紹選題緣由,對前人相關研究進行述評,説明研究目標、研究重點和難點以及研究意義。
第二章爲“墓誌常用楷字的整理程序與研究方法”。梳理墓誌源流及文體特點,介紹魏晋—隋唐墓誌楷書字料的選取,墓誌文本的文字整理程序,以及墓誌常用楷字“形構用”屬性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爲“墓誌常用楷字形體分析”。介紹楷書發展脉絡與墓誌文本漢字形體的關係,分析墓誌常用楷字的筆形狀况、墓誌常用楷字筆形層面的區别特徵,以及墓誌常用楷字的書寫規則與自然美化現象。
第四章爲“墓誌常用楷字結構分析”。梳理部件、部首等漢字理論及其在漢字結構分析方面的適應性,説明墓誌常用楷字《説文》歸部的標注方法,進行墓誌常用楷字之《説文》歸部分析。
第五章爲“墓誌常用楷字職用個案分析”。簡要梳理漢字職用理論的發展,説明魏晋—隋唐墓誌楷書文本漢字職用分析的操作方法,選取墓誌常用楷字最高頻的前 10個字頭爲例進行職用個案分析。
魏晋—隋唐墓誌常用楷字“形構用”研究
第六章爲“墓誌常用楷字職用群案分析”。主要從語符用字的角度重點考察記録同一語詞的用字情况,具體包括同詞異構、同源通用、同(近)音借用、異寫字升格爲不同字位、異構字分記異詞、增换偏旁類化字、相關字部分功能并合、異字同形、形近訛混等。
第七章爲“墓誌常用楷字‘形構用’綜合分析”。首先,分析魏晋—隋唐墓誌常用楷字之高頻成因;其次,從墓誌文本用字考察雙音合成、成語使用等詞彙發展情况;再次,基于墓誌常用楷字中武周新字的“形構用”屬性,分析漢字的自然發展規律和漢字規範應注意的問題;最後,根據墓誌楷字“形構用”屬性進行墓誌文本文字的校勘工作,提出墓誌釋文應注意的事項。
第八章爲“餘論”。對魏晋—隋唐墓誌常用楷字“形構用”屬性進行討論和闡釋,并對後續研究進行展望。
附録共包括四個部分:一、魏晋—隋唐楷書墓誌基本信息表;二、魏晋—隋唐墓誌常用楷字表(字頻降序);三、魏晋—隋唐墓誌常用楷字形體樣表;四、魏晋—隋唐楷書墓誌 316方釋文(字位認同)。
魏晋—隋唐墓誌常用楷字上承古代漢字,又是現代漢字的直接淵源,是“溝通古今”的重要一環。發掘相同載體 ——墓誌、同一體制 ——楷書的常用漢字在形體、結構及職用三個平面上的屬性特徵,展現魏晋—隋唐時期先人墓誌書面語言生活的基本面貌,可爲當代漢字規範、字典辭書編纂、漢字與書法教學等應用領域提供參考。
作爲具有民族圖騰性質的人文符號,表意漢字自本土起源而通行至今,未曾中斷使用,實乃中華文化之基石。 1906年,章太炎深度關注民族精神的振興和社會文化的變革,疾呼“用國粹激勵種姓,增進愛國的熱忱”,其所謂“國粹”即主要指中國特有的文字及其記録的歷史和典章制度。1936年,陳寅恪敬佩沈兼士對“鬼”字原始意义的精審考辨,論斷“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要之,漢字的保存、整理、描寫和闡釋,與民族文化建設息息相關。
在建設“文化自信”、增進“文明互鑒”的時代背景下,本書聚焦魏晋—隋唐墓誌常用楷字,借助語料庫、字料庫等數字手段,描寫個體與群體漢字的形體、結構和職用等基本屬性,并從文字、文本、文獻、文學、文化等視角進行多方位闡釋,希望能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和維護中華漢字,從而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