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文化概况》一书是在中国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大背景下,由编者团队历经多年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积淀编写而成。该教材在编撰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国家的大政方针、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及学生对中国文化已有的丰富体验,力求较深入地展现中国文化的精髓。
一、编写思路
本教材以国家对高校文化教学的要求为纲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指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各级各类的教学领域;“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2018)指出,课程应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进一步明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培养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人才。因此,我们计划并实施了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教材编写项目。
本教材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为依托。广义的中国文化涵盖中华民族自诞生以来创造的全部知识和行为总和,既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也包括文化中的观念、精神和思维习惯。中华大地上多样的地形、纵横的山脉、交织的河流和差异的气候在历史的长河中滋养、孕育出多种特色文化形态,这些文化不断融合发展,吐故纳新,在时空的流转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因此,教材不仅涵盖了孕育并滋养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呈现了多种文化元素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变迁,还揭示了深刻影响中国人言行的文化思想观念。
本教材以文化层次理论为基础。文化层次理论认为文化具有层次性且层次间相互作用,文化的深层不易改变、最能体现文化的特质。因此,教材每章内容均由对表层文化产品的历时介绍,以及对里层文化内核的分析构成。教材借助文化特征,将文化的表层与里层紧密关联,让每章都围绕特定文化主题,构建起从文化现象(即表层)深入到文化内核(即里层)的内容呈现体系。同时,不同章节之间也通过文化内核与文化特征相互关联,形成有机整体。
二、教材特色
本教材从文化层次理论的视角展开编写,具有以下特色:
1. 注重点面结合,呈现文化脉络
教材以文化主题架构章节,每章选取三个文化点展开文化面的陈述,并以之作为主体课文,历时介绍该章节主题下文化现象的发展与变化,总体呈现中国文化的脉络。同时,各章的拓展阅读材料主要提供对文化点的深入介绍,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化知识,体会文化广泛的意义。这样,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国文化的立体认知。
2. 侧重文化层次,凸显文化内核
教材主体课文包括章节主题下的文化产品介绍和文化特征分析两部分。前者侧重特定主题下文化现象的呈现,后者侧重文化内核的呈现。这样,通过文化层次性引导学生探究文化特征及其成因,理解文化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文化特征分析多基于文化观点、思想和情感等文化内涵,它们是“文化育人” 的有效资源,也是课程思政的着力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
3. 关注文化对比,彰显文化特征
教材依托深植于西方文明土壤、承载着西方文化基因的英语媒介呈现中国文化, 在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场域中帮助学生认识文化差异,拓宽国际视野。在章节设置、文本选取和练习设计中,教材适时地融入了中西文化对比,引导学生以全球视角看待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进而提升其文化自信。
三、内容安排
本教材依据文化主题进行分类,共设 12 章,依次为中国文化起源、中国概况、中国语言、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教育、中国文学、中国表演艺术、中国建筑、中国节日、中国饮食、中国工艺品和中国传统医学。
每章包括三篇主体课文、两篇拓展阅读课文,并配有相关课后练习。主体课文后附有文化分析和阅读理解。文化分析凝练课文内容所体现的文化特点,探究文化成因, 显性呈现中国文化内核;阅读理解部分则是对课文中蕴含的文化知识的检测。每章的课后练习包含文化知识、语言知识、文化思考和文化实践等。
四、教学建议
鉴于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熟悉度,且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精讲多练的方式,并灵活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任务型教学法
教师可将有关中国文化现象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在课上展示所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教师重点进行文化现象的梳理和文化特点的分析。课后布置讨论题和相关练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 归纳、演绎式教学法
教师可以采用从文化现象到文化分析的归纳式教学法,也可以采用从文化特征到具体实例的演绎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分析中国文化现象的过程中,教师可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理解中国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五、配套资源
本教材有配套视频课程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等教学资源,既可辅助教师的教学, 也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六、适用对象
本教材主要面向高校大学生,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充分考量了他们的文化背景与认知基础。这些学生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对中国文化的感性认知,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理性认识。基于这一学情,本教材适用于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也可作为高校人文素养类课程教材,还可供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参考使用。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相关著作、教材和网站,在此对所有被引用著作的作者、教材的编者、网站的所有者和各类文章的撰写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由于编写时间紧迫,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同仁和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编者
2024 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