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国务院 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是历史文化 名城 a。这种城市定位对于杭州而言,让它有 了清晰的“自我认知”,即旅游建设是城市建 设重心之一。而对旅游而言,文化是灵魂,“只 有具有文化特点,才能吸引旅游者……没有 文化就没有旅游业……”b 因此,对杭州城市 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及细分,并以通俗易懂的 方式向公众展示,是身处杭州不同专业圈的 文化工作者的共同使命。
“两宋尤其是宋室南渡后,杭州出现了 具有导游性质的早期旅游图籍,大致分两类, 一类专门介绍景点,一类类似于导游图性 质……明清以来,在总结前人游览经验和现 实景点发展的基础上,开始推出多条游览线 路,其中游览西湖是重点,而对于城内,几 乎不太提及。”c 时代变迁,游览杭州显然已经 不仅仅是逛西湖了,可以说,一个城市的游 览视角选择越丰富、越细致,细分游览群体 越多样,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一般就越高。
在此背景下,作者希望通过这本小册子, 从专业角度提供一个时空切片,带领游览者 从建筑角度去赏鉴近代杭州城:首先,通过分
区域的方式体会城市在时间变化中形成的不 同“样貌”;其次,通过路线设定方式,让人 们体会不同建筑之间的相互关联;最后,通过 现场照片 + 在实地测绘基础上的手绘示意图
(如总平面图、平面图等)+ 文字介绍的方式, 让人们理解建筑并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实体, 更是一个文化存在,承载着人们真实具体的 生活,让人们从多个角度去感受建筑,感受 城市在时间中的变迁,感受文化给人们带来 的滋养。
杭州城发展历史绵长,本书涉及的时间 段,大致是民国前后至新中国成立。清顺治 二年(1645),清军攻占杭城后,地方行政制 度承袭明代,民间顺口溜“北关(即武林门) 坝子(即艮山门)正阳门(即凤山门),螺蛳(即 清泰门)沿过草桥门(即望江门),候潮闻得 清波响,涌金钱唐共太平(即庆春门)”反映 出杭州是有城墙围绕的。而此时,“最大的变 化是顺治五年(1648)(有说是 1650)在杭 州西北隅西湖边圈地,正式建旗营,集中驻 军,俗称‘满城’。‘满城’建有城墙,高 1.9
丈,周围 10 里,辟有城门六座,占地总面 积约十里(1430 多亩),形成杭州的‘城中
a 骆寄平:《杭州历史沿革概况·杭州地方志资料第三辑》杭州: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印:
1987 :12:1.
b 冷晓:《杭州城市发展研究》.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30.
c 项文惠,王伟著 .《民国杭州旅游》. 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8:30.
II·逛杭州 赏近代建筑
城’”。a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清咸丰十年
(1860)和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曾两次 攻克杭州,旗兵被击溃而逃散。后辛亥革命 攻打杭州旗营,旗营被攻破。民国元年(1912) 二月,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 县,仍为省会所在地。同年七月,开始拆除 钱塘门至涌金门的城墙,1913 年再拆除旗营 的围墙,同时决定将旗营土地按等级拍卖, 开辟为“新市场”,重点发展工商业,清旗营 彻底消失,西湖不再是城墙外的一个风景区, 开始纳入城市日常空间之中。杭州传统的闹 市区从城南吴山一带,逐渐向西湖空间靠拢。 1937 年 12 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杭州。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市为省辖市、省人民 政府驻地。
在这一时期,除前述的拆除清旗营、西 湖入城之外,杭州城中还有另外几处空间在 历史事件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分别是:城东铁 路交通发展以及火车站建设;城北运河沿线民 族工业发展;城南以及城中一些新型的居住和 商业建筑类型产生……这也构成了本书写作 的内在逻辑——根据近代杭州不同区域的突 出特征,形成主题明确的分区域参观线路和 建筑节点(说明:本书涉及的范围是以传统杭 州城墙围绕的城区为主,城北出武林门沿运 河适当延伸),分述如下:
城北运河线以运河为骨干,路线包括拱 宸桥区域、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大兜路 历史文化街区和武林区域,线路设置由北向 南,以城市漫步的方式,感知运河畔城市的 空间与文化,其中小部分线路通过运河水上 巴士,实现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至武林区域
的转换,体验运河段独有的公共交通方式。
城东城墙线泛指由艮山门、庆春门、清 泰门、望江门串联起来的南北向狭长地带, 对于城东片区而言,发展的转折点在于其作 为城市边界在近代被打开的过程:从原来静态 的封闭的城墙到动态的开放的铁路交通,因 此这一区域的游览主题是铁路和与城墙相关 的空间及展陈设施。
城南线涉及中山中路、清河坊历史街区、 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区等多个历史保护街区, 还有海潮寺、建国南路建筑群等分散于各处 的重要历史及保护建筑。因为区域范围广, 划分出以商业类型为主、以居住类型为主和 以文化类建筑为主的三条不同游览路线,领 略钱镠时期“北城南宫”的城市空间中,南 部区域在近代发生的华洋碰撞及改变。
西湖北山线涉及的主要是西湖与城市接 壤的北山街一带。西湖作为杭州的瑰宝,总 的来说,历代都较重视它的疏浚治理,但近 代才显现出西湖最独特之处,即它兼具风景 性和城市性——它与人们的日常世俗生活相 连,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层次。西湖北山街一 线自东向西,随着街道与西湖、孤山、杨公 堤的方位和视线变化,形成特有的清雅之感, 同时,沿山麓一线的地势起伏也使得北山街 的空间体验丰富,近代还曾在此举办西湖博 览会……这是体验西湖城市性绝佳的线路。
消失的清旗营地处湖滨,在原清旗营土 地被拍卖、围墙被去除之后,成为新的城市 商业中心。这个区域的游览线路设置让人真 切体会到杭州近代新的商业中心形成以及与 老的土地利用模式并存的交织感和复杂性,
a 骆寄平:《杭州历史沿革概况·杭州地方志资料第三辑》. 杭州: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印:
1987.12:13.
前言 ·III
是真实的杭州市井生活。
城中线北至庆春路,南至河坊街,西至 中山中路,东临东河,紧邻城东、城南、原 清旗营区域,既有传统建筑类型,也有以华 洋杂处方式建造的新型建筑,如石库门、银 行等,体现了杭州丰富的城市空间状态。
总的来说,本书依据近代杭州城市发展 的特征事件,分为城北运河线、城东城墙线、 城南线、西湖北山线、消失的清旗营以及城
中线共六个区域十一条游览线路。每个区域 内设置的游览线路,串起了不同等级的文物 保护单位,就好像提供了一双“城市之眼”, 带领人们去“看”这个城市,去感受杭州近 代的发展痕迹。无论是杭州本地居民,还是 国内外游客,通过线路引导,在城市空间中 游逛,在被文化滋养的同时,也建立了自身 与城市的关系,这也就是市井漫步(citywalk) 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