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言

从我2005年进入高中执教到现在,差不多有20年了,但是,

过去的很多事情仍然记忆犹新。

比如我初入教职的那几年。

那时候实在太累了,可以说是狂风暴雨一样的体验。

河北的高中升学压力非常大。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我们学校

当时的教学班比较多,每个年级都有二三十个班,每个班的学生也

比较多。学校是第一次在高一开生物课,当时的生物老师不太够。

结果,刚一入职,我就担任了11个班的生物课老师,一个班2节课,

每周22节课,自习课辅导还不算在内。那个时候,基本不是在上课,

就是在上课的路上,而且,还得听老教师的课。我就像人形复读机

一样,一遍一遍又一遍,到后边班级上课的时候,甚至已经不需要

课本了。

之后的考验则是第一次带高三学生。我带领学生从第一轮复习

一直到第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还好,有现成的资料,到了第二轮、

第三轮复习,就得全靠自己了。到后面,模拟考试越来越多,监考、

阅卷、讲卷成了宿命的轮回,工作强度加码得非常厉害。甚至有一次,

我在课堂上讲着讲着就突然睡着了,骤然惊醒,人还站着,粉笔还

在手里捏着,学生正眼巴巴地看着。

虽然这样的日子我再也不想体验了,但是不可否认,这对我教

学能力的提高确实是有帮助的,可以说令我成长迅速,只是为我后

来嗓子变糟埋下了隐患。到后来,生物作为理科综合里必考科目的

那段时间,我又带了一届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的理科体育班,一直把

他们送到高三毕业。后来嗓子的问题日益严重,尽管我是学校里第

一个给自己买了个小扩音器的老师,依旧没能挽救我的嗓子。这几年,

学校里的生物老师多了,生物又从高考理综必考科目变成了选考科

目,学校的教学压力降低了很多。因为嗓子的问题,承蒙学校照顾,

我转到了生物实验室工作,虽然还是要抱着教材啃,但总算不用扯

着嗓子喊了。

回望这么多年的教学,从理科班到文科班,从体育班到音美班,

从一类重点班到二类重点班再到普通班,各种类型的班级我都带过

了,各种各样的学生也都见过了,感慨良多,感悟也很多。

近些年,我深度参与了一些研究活动。2013年,我署名参与的第

一篇科学引文索引(SCI)源期刊论文发表在了《古地理学、古气候

学、古生态学》(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从最开始的普通作者,到后来的通信作者,林林总总,我发表的学

术论文已经有30来篇。虽然只是高中教师,但我居然也有了各种个

人学术指数。

尽管都是在生物学领域,但做研究和做一线教学是很不一样

的。越是深入这两个领域,就越会发现其中巨大的差别。这也是我

身边的很多一线教师对一些教育专家发表的学术观点嗤之以鼻的原

因——两个群体并没有很好地相互理解。但是,当你具有了一点学

科专业学术能力,再带着一点教学经验回看高中教学的时候,又会

有很多新的体会。

回首过去,我也有很多遗憾。因为我的稚嫩,一些课没有上好,

一些该引导的学生没引导好,一些该督促的学生也没督促好。我不

时会产生“如果当时那样做就好了”的想法。当然,我现在也说不

上有多成熟。也许再过十年,再来看现在,又会觉得现在的我也还

是稚嫩。不过,我觉得终归还是有了一些积累,可以来写写关于高

中生物的那些事情了,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但总归应该能有一些

启发意义。考虑到高中的教材内容、高中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本书的

体量,本书的内容不会、也不能做到学术研究般的严谨。同时,这

本书不可能,也没必要涵盖高中生物课程的所有知识点。我也不打

算让它成为一本彻头彻尾的教辅书,而是希望它能成为一本为高中

生写的学科启蒙书。同时,我也希望读者不要拘泥于课本,更不要

拘泥于此书。当代中学生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开阔的思路。这本

书不过是抛砖引玉而已。更长时间后,如果还有机会,我再来升级

第二版。

既然写的是高中生物,这本书还是要和高中课程内容挂钩,也

会兼顾各个版本的教材。在这本书里,当提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的教材时,会简称为人教版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简

称为北师大版教材;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简称为浙科版教

材;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简称为苏教版教材;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简称为沪科技版教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的教材简称为沪科教版教材……我想,无论你现在使用哪个版本的

教材,读读这本书应该对你都会有所帮助。

本书是我目前创作的唯一一本有关高中生物课程的书籍,并且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也不准备在这个方向再出版第二本图书。因此,

我会尽力把它做好。然而受限于我个人的能力,以及出版流程中可

能出现的问题,书中的疏漏和错误恐怕不少,如果你发现了本书的

疏漏、错误,或者有更好的想法,欢迎发电子邮件(ranh@vip.163.

com)给我。我一定会认真听取,虚心改正。我们一起努力,使这本

书能够变得更加完善,也更有意义。

在此,我要感谢王蒙、姚东环、李春青、高琼华和毕旭鹏等朋

友帮忙审读了本书的部分章节,他们都是非常有经验的老师或研究

人员。他们的工作提升了这本书的质量。同时,本书的出版还要感

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胡洪涛编辑和王华编辑,以及为本书出版付出

了劳动的其他工作人员,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这本书的出版。

此外,本书除了我绘制的插图,还要感谢插画老师为本书所做的精

彩工作,这让本书看起来更加容易阅读。

最后,开卷有益,祝你阅读愉快,并且有所收获。

 冉浩

 2025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