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在社交媒体、广告、新闻还是其他形式的传播环境,人们都在不断地接收、传递、处理和运用着大量的信息。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的选择者、传播者、使用者,甚至主导者。然而,传播并不只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它还涉及人、组织、群体以及社会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复杂规律。党的二十大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一理念离不开传播心理学的学术助力。如何能够更好地了解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中受众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以及他们对信息的态度和反应的转变规律,如何更好地设计和传递信息,提高传播效果和质量,是传播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传播学、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交流与信息传递方式的学科,它关注信息如何被传递、接收、解读和反馈,以及这一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影响。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媒体、广告、公关、新闻、影视等领域。心理学则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机制,以及这些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社会互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也非常广泛,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多个分支。

传播心理学是由传播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交叉演变而来的,吸纳了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采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多元化研究取向,探索人类传播活动中心理现象的规律,旨在深入探讨人类交流和思维方式的内在机制,研究人类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交流、理解及相互影响的心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与传播本质之间的关联。传播学关注的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提供了传播过程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传播心理学则着重研究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和心理机制,深入探讨受众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传播心理学是对传播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它涉及传播者、受众、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等多种要素,探讨了传播者、受众、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的各种心理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传播过程的视角和方法。传播心理学不仅关注信息内容的传递,还关注在传播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现象和行为的影响。

在传播心理学的研究中,传播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常常被交叉运用,以揭示传播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例如,传播学中的认知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理解信息,这个理论在传播心理学中被广泛应用,以解释信息传达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偏差。同时,心理学中的实验方法和测量工具也被广泛应用于传播学研究,以探究影响传播效果的心理因素和影响机制。

本书旨在介绍传播心理学的学科脉络,阐述传播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基础理论、方法、案例与应用等,在此版《传播心理学》中,我们结合了新媒体的最新现状,补充完善了人机交互、网络舆情、谣言、暴力与传播心理结合的相关内容,同时引入和补充了具有新媒体时代特性的经典案例和新近案例,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发展的演化过程与规律。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传播心理学的知识原理,而且能够提高对传播过程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为未来的学科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帮助。

最后,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喜欢这本书,并从中获得有用的知识和启示,从多个维度理解与认同传播心理学的学科价值,将其应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创新,并服务于学科发展与社会进步,增强人类社会甚至人机社会的深度交流与和谐共生。如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反馈邮箱:shim@tup.tsinghua.edu.cn。

编者

2024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