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什么是语言哲学?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既可从普通人的角度来思考,又可从哲学家的立场来阐释。人们容易把握语言哲学这个词的内涵,却不太容易把握语言哲学的实质。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不少人倾向于认为,只要知道这个语词,也就知道这个语词的意思。诚然,人们可以凭借熟悉的语词进入某种理解状态,而且还会获得一定程度上的理解。然而,实验研究证明,不同的人对同一语词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例如,对于AIDS而言,会有多种理解。首先,不懂英文且文化程度不高的一些人,鲜有知道AIDS到底是什么符号。其次,知道AIDS是从四个英文单词缩写而来的人,自然就知道AIDS指的是艾滋病,然而即便在这群人中,也会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理解。
何以见得?下面几个问题就足以证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理解。试看下面几个问题:①作为有知识的普通人,你对AIDS的理解等于艾滋病专家的理解吗?②艾滋病专家的理解等于艾滋病病人的理解吗?③同样是艾滋病病人,知道AIDS这个名称的病人的理解等于不知道艾滋病这个名称的病人的理解吗?对于这三个问题,我们凭直觉或者凭本能,都会直接回答说,普通人的理解不等于专家的理解,因为专家是权威,拥有关于AIDS的专门知识;然而专家的理解却不等于病人的理解,因为病人有病痛的亲身感受,病人有直接经验知识,而专家只有间接经验知识;同样是病人,也分为两类人:知道这病后果严重的病人,他们对这病的理解根本不同于那些对此一无所知的病人,因为对这病一无所知,就不太会有恐惧感,正所谓无知者无畏。然而,一旦把这病名告诉那些无知者,情况却又有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是语词或者语言统一了我们的理解吗?
多数人的理解,即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理解,貌似一样,这是因为人们的理解统一在同样的语词层面。然而,同样的语词只是理解的开始,若不求甚解,理解多半会停留在开始的层面。语言具有统一力,可以把不同思想的人统一在语言的表层上。然而,说着同样的话,却想着不同的事,而且思想的深度也不尽相同。
对于AIDS的理解是这样,对于语言哲学的理解更是这样。
关于语言哲学,我们的理解处于什么样的理解层次呢?这问题不是重锤,也不是对我们灵魂的拷问,但必定是衡量我们思想深度的工具。我们也许听说过语言哲学这个名称,而且会天真地认为,语言哲学=语言+哲学。对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还不好说这不对。我们只好追问:把语言哲学分解成这么一个等式,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如果一讲道理,我们就开始从事哲学活动了。毕竞,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正是讲理或者论理的活动。
如果我们不是热爱哲学的人,我们恐怕就难以明白哲学的讲理活动到底是什么,甚至我们很难折服于他人的讲理。诚如陈嘉映所说,永远不要试图通过讲理来说服那些固执己见的人。只有那些和我们处于“同温层”的人、同向同行的人,方能理解讲理,方能理解语言哲学的价值,方能窥其堂奥。
我们的世界离不开语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言。若没有语言,我们的世界和生活定会失色不少。如果按此类推,可以断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言哲学。对此,很多人会堆满一脸讥笑,脑海里浮现出卖瓜的王婆来。倘若如此,我们就有必要隆重推出语言哲学,让语言哲学走入语言使用者的生活。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说,想象一门语言就是想象该语言对应的生活形式。我们把这话反过来说也未尝不可,想象我们的生活形式就是想象我们赖以生活的语言。四川人有句土话:“宁输脑袋,不输耳朵。”这话的意思是为了追求话语的理通耳顺,宁愿以脑袋作为代价。语言的重要性,对于个人、群体、国家乃至全世界不言而喻。
什么是语言哲学呢?这个问题自然牵涉着“什么是语言”和“什么是哲学"。我们真的知道我们的语言吗?我们真的知道我们自以为知道的哲学吗?
哲学并非专属于哲学家,哲学也并非远离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哲学始于困惑,也止于困惑。这话怎么理解呢?面对所处的世界,人类一直持有困惑:这世界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世界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变化是什么呢?为什么看见的仅仅是看见的呢?在一切看得见的背后到底有什么存在或者隐藏着呢?我们能够描述我们看得见的一切,可是我们却很难解释清楚所看到的一切,为什么呢?哲学始于困惑,这就是说,人类发现世界总是扑朔迷离。世界让人不得不思考。可以说,人类的演化史就是一部人类思维的发展史:从神话思维到迷信思维,经宗教思维,最终发展出哲学思维,然后又从哲学思维中派生出科学思维。
在有限的时空中,面对眼前呈现出来的一切和发生的一切,我们的思维似乎遵守一个定律,即思维守恒定律:神话思维+迷信思维+宗教思维+哲学思维+科学思维=恒定量。这个定律可以用来衡量我们思维的形态。如果某个思维占比太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呈现出的就是相应的思维。从事哲学活动自然是以哲学思维为重。那么,语言哲学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维形态呢?
带着这些问题,或者说为了正视这些问题,案头上的这本书《语言哲学:100核心概念与关键术语》以负责任的态度告诉你:对于不懂的领域,我们可以从核心概念和关键术语入手;把握住了这些核心概念和关键术语,我们就会渐入澄明之境。
到底什么是语言哲学呢?
语言哲学(philosophy of language)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言哲学泛指从古至今一切借助于语言研究而进行的哲学活动或哲学追问;狭义的语言哲学(也叫现代语言哲学)主要指,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语言转向(the linguistic turn)之后所形成的聚焦语言而进行哲学研究的现代哲学。在非严格意义下,或者在不加类别性质限定的情况下,“语言哲学”这一术语主要指狭义的语言哲学,其英文术语为"philosophy of language",不同于语言论哲学(linguisticphilosophy)和语言学哲学(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等术语。
语言哲学的基本要义是,哲学家们试图通过逻辑分析、概念分析或者语言分析等手段,消解哲学中的伪命题或者伪问题,分析语言表述中的惑众妖术,识别语言中的理论玩偶,指出造成思想混乱的语言诱因,治疗由语言而生的心智疾病,从而达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和表述世界的澄明之境。概而言之,在语言哲学家眼里,许多哲学伪命题和哲学伪问题反映的是思想混乱,而这些混乱状况都是由人们误用语言而造成的。
纵观现代语言哲学的发展过程,语言哲学家所从事的工作是语言分析、概念考察、哲学治疗和概念工程建设。语言哲学家的工作身份则是语言分析师、概念考察师、哲学治疗师和概念工程师。
一言以蔽之,语言哲学追求澄明之境。借用著名语言哲学家罗伯特·波伊斯·布兰顿(Robert Boyce Brandom,1950—)的话来说,语言哲学的终极目的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希望、信心和澄明。
我们满怀希望,我们充满信心,而且我们一定要在语言世界中活个明明白白。
杜世洪
2024年8月1日于北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