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序言 学术论文选题、分析框架与论文举例
这本《工商管理前沿专题》定位为管理类博士生和高校教师的教辅用书,也可作为硕士生的参考读物。希望本书有助于博士生辅助教学和满足研究生自学。自2018年出版以来,已有7年。
7年来,本书除了用于博士生的教学与参考之外,也用于硕士生、MBA的论文写作课。结合本书的专题,论文写作课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讲授:选题的价值与前沿性、分析框架与写作思路、论文举例。这里就这三个方面谈谈教学体会。
一、选题的价值与前沿性
选题当然要有价值。但是,选择一个好的、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难度很大。相当多的论文即使获得发表,其真正的学术价值也是需要重新审视的。回顾我发表的论文,有一些也是应景之作。我在指导研究生论文的过程中往往要与学生反复讨论修改选题,而有的学生的选题,甚至初稿就被否定重来的也不在少数。
选题的价值体现在问题的前沿性。这方面需要导师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全球金融危机袭来之前的2005年秋天,我受邀到日本一桥大学讲学访问,其间参加了东京大学的一次研讨会。会上了解到中国台湾在日本的代工企业联华电子台联电(UMC)的发展及其收购日本上市公司的案例。台联电于1998年收购日本新日铁半导体公司,并更名为联日半导体(UMCJ)。2009年,台联电又斥资69亿日元公开收购联日半导体(UMCJ),其所持股份达50.09%,从而获取日本整合组件大厂,实现了在OEM基础上向OBM的升级①。我认为此案例就是一个OEM企业升级的典型,并由此引发对我国大陆、台湾企业进行了密集的调研,并形成若干成果。全球金融危机袭来,我和我的团队立即出版了专著《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此后,我又将其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为重构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还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企业升级路径的量表,许多研究生都围绕企业升级和重构全球价值链这两个领域选择学位论文题目,形成了一系列成果。10多年来,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仍然吸引着许多国内外学者与研究生。
研究问题的前沿性并不等于要选择热点问题。前沿性的研究问题不仅要具有特殊性,还要有潜在的代表性并能形成趋势性的实际问题;而重大的前沿问题往往具有理论探讨的价值,或者说,经得住若干年的时间磨洗。我认为论文的选题一定要有前沿性,不仅要贴近现实问题也要考虑论文的学术价值;虽然要贴近现实问题,但是要避免盲目跟风某些热点问题,否则风一吹过,可能就没有什么价值了。贴近现实问题,特别是贴近我国的现实问题,一直是选题的指南,并贯穿于本书。例如,《强化股市推动企业重组的功能,推动资本市场建设》(三论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已从理论分析进入中国企业成长与重组与资本市场的建设问题。我论述并提出的一个鲜明观点,是明确中国股市的定位:股市先天就有融资功能,股市后天要着重建设推动企业重组的功能;中国股市充分甚至过度地发挥了融资功能,而失之于推动企业重组。为此,需要在股市功能、公司治理、监管及上市公司财务政策(如现金分红)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后天制度建设。由于贴近我国现实的经济管理问题,我在这篇学术论文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两篇全国政协会议发言:《强化股市推动企业重组的功能,推动资本市场建设》《提高上市公司对股东的现金分红回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参见“立足本土关注前沿”)。事实上,本书中多个专题都从学术研究转化为全国政协会议提案发言,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读者完全可以看到这些提案与本书多个专题的紧密联系(参见本书专题一“论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专题二“硅谷机制与企业高速成长——再论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专题三“股市推动企业重组的功能——三论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专题的前沿性还可以通过和普通教材相比较而识别。例如,在微观经济学教材和大多数管理经济学教材中,几十年来边际收益递减都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这一规律在许多场景下失效。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本质特性使许多行业或产品传统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或其关系的分析前提失效或发生重大变化。由于新事物的诞生与相关因素的叠加,出现了边际收益递增的新现象。这一现象最典型地体现在微软操作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及其超额利润上。尽管近年来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更多新的现象、新的特征,但微软的案例无疑仍然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也最为经典。这方面的理论和解释可见于本书的专题六“论析传统经济学中边际收益递减的部分失效——‘固定成本行业’与‘正反馈’效应的投入与产出关系”。
二、分析框架与写作思路
学术论文写作要有明确的思路与分析框架。分析框架既是写作思路的具体体现,又有助于厘清思路并进行写作。分析框架和模型是联系紧密的两个概念。模型试图用简单易懂或简便易行的方法来说明某一体系的基本特征,而又紧密联系实际,导出有意义的结果。分析框架则针对具体研究问题的概念模型或具体的分析模型。例如,波特的价值链或五力模型就是广泛使用的模型(也可称为分析范式)。它们可用于分析某一行业的某一企业的行为特征,也就是可以具体化为某行业的某企业的分析框架(价值链模型或五力模型)。
范式(paradigm)是“一套规则(成文的或不成文的),它有两个作用:①确定或者定义界限,②解释或预测人们如何在界定的范围内取得成功”。例如,“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就是工业经济时代典型的企业分析范式。又如,政治/经济/社会/技术(politics/economy/society/technology,PEST)也是经常使用的环境分析范式[在中国情境下还可加上L,即法律(legal)]。
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甚至彻底改变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过去起作用的研究范式、模式、观点往往会失去其价值。为了顺时而变,研究人员必须对环境变动做出反应,改变其思维,改变其研究范式或者探索新的研究范式。
例如,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技术环境急剧变动,经历了从产业经济、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的转变。在20世纪90年代及以前,研究人员经常采用的“S-C-P”分析范式,波特的价值链、五力模型就是基于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分析范式。在那个时代,行业边界清晰,并相对固定。进入IT和互联网时代,出现行业边界模糊、产业交叉融合,传统的价值链和五力模型受到冲击,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我提出的基于行业边界模糊的价值网分析模式(专题十三),就是IT和互联网时代下新的分析范式。在这一范式的基础上,本书中把苹果案例具体化为跨越多重技术领域与跨越多重应用领域的双跨越模型(专题十四)。本书还将讲授微笑曲线(专题七)、公司重构分析框架(专题十五)、重构全球价值链理论模型与基于升级的OEM企业反向收购模型(专题十六)。不少研究生采用本书中的分析框架撰写了学位论文。
三、论文举例
本书中包含了五种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学术论文,共19个专题,可作为学术论文写作的参考。具体如下:第一类是有关理论分析、理论概括方面的论文;第二类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命题、观点,并采用例证加以解释的论文;第三类是有关经验研究的论文;第四类是案例研究的论文;第五类是从一个小的问题入手,进行深入展开剖析,并引发一些有意义的思考的论文。在本书第一版序言中,我已对上述五类论文有较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毛蕴诗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202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