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 时代背景

    根据2019 年“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公布的数据,开设外语类本科专业的高校占全国本科高校数量的82.4%。英语专业在外语专业中地位重要,而“英汉笔译”又是英语专业中的必修课,再加之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点数量较多,而这些专业也必然会有各种类型的英汉笔译课,另外研究生全国统考英语试卷中有英语长句翻译一项,因此不难推断,需要学习翻译的学生来自英语专业、翻译专业以及其他所有专业,英汉笔译学习已俨然成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刚性需求。

● 预期读者

    本教材最初针对的是英语专业学生和翻译专业学生。后来笔者也在大学英语选修课上使用过本教材,发现效果都很不错。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纷纷表示,通过学习教材内容,他们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英汉笔译能力,也大大提高了英语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英语写作能力。所以,本教材的预期读者包括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在内的所有大学生,所有预期读者都可以从本教材中找到对自身学习有用的方法。

● 编写目的

    本教材编写的目的是通过引入普通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文体学、翻译学、认知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帮助学习者较为深刻地认识到文学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初步理解并掌握文学翻译的原理、策略和技巧,切实提高学习者的文学语篇理解、鉴赏和翻译的能力,为学习者日后能够从事文学翻译及非文学翻译实践,或从事相关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 教材特点

  (一)理论讲解系统全面、通俗易懂、例证翔实、注重分析、实操性强教材的理论以普通语言学对语言交际功能的划分发端,继而循序渐进地引入了贯穿于所有领域的语境理论、语义学中对意义类型划分的理论、英语修辞学中常用的25 种修辞手段、篇章语言学中的连贯理论、翻译学中的预设理论、文体学中的变异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和概念功能)理论。教材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引用的概念和观点符合学术规范,例子丰富而典型、分析过程详尽,必要时又辅以语料库的论证,易于理解,而且实操性强,能帮助学习者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二)翻译练习精挑细选、内容有趣、风格多样、题量丰富、译文精良

笔者在选材时可谓煞费苦心。书中所有例子和练习都在教学中使用过,文章有一定积极性和趣味性。所选材料整体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散文部分篇幅合适,风格多样;小说部分既有篇幅不长的短篇小说,也有风格各异的长篇小说完整章节节选,更有从长篇小说中精选出的“对话类”“记叙类”和“描写类”段落。整本教材练习量达到四万四千多词,课堂教学足够使用三个学期,教师和学生可以有较大选择余地。另外,所有译文都是在“翻译工作坊”模式下形成,其中的部分译文还多次经过课堂检验,因此参考译文基本拥有较高质量,对教学和自学会有很大帮助。

● 使用建议

    鉴于翻译是一项涉及众多变量的语言转换活动,因此本教材并未在每章结束后设置相应的单项练习题,但这并不妨碍使用者选择书后面合适的练习题,在练习时重点理解和应用该章所讲理论。每章学习模式都是如此,这是“盲人摸象式”学习法,也是“滚雪球式”学习法。本教材内容丰富,可以使用一个学年(4 学分),也可以使用一个学期(2 学分),或者一个半学期(3 学分)。如果使用一个学年,教师可以采用讲授书上全部理论内容并指导学生练习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来增加对翻译练习的指导;如果只有一个学期的课时,那么可以考虑舍弃第九、十一和十二章;如果有一个半学期可用,那么除了第十二章,其他章节都应讲授。不管是教师布置的作业,还是学生自选的练习,都建议使用者先独立完成译文,经过两三次认真修改后再对照参考译文,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想一想自己的译文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是否有相应的翻译理论作为支撑,是否与参考译文存在本质的不同。如果很不一样,到底是自己的译文更好,还是参考译文更好,然后再想想好在哪里,或差在哪里,这样就会慢慢积累起自己对于翻译的宝贵经验。

★笔者的心路历程

    笔者也曾像很多莘莘学子一样,从各种笔译教材那里开始翻译实践,也曾像许多翻译教师那样,从使用他人编写的教材开始教授翻译课程。这种寻常的经历当然很重要,是翻译初学者成长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不过,正如笔者曾体会过的那样,一些教材作者虽然将自己的翻译经验倾囊相授,但是缺乏理论的支撑,或者虽然讲了一些理论,但那些理论往往是他人经验的总结,或是那些理论缺乏系统性,因而难以成为学习者可以自觉运用的有效理论。后来,笔者主动去寻求向翻译家和研究者当面学习的机会,例如曾四次参加中国翻译协会举办的翻译师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和教学能力。再后来,笔者努力寻找各种翻译出版的机会,不仅翻译文学名著,而且翻译非文学书籍,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翻译能力,同时为翻译教学积累了丰富的一手素材,而曾经学习的翻译理论则在翻译实践中不断被加深理解。

    经过多年来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和翻译理论学习之间的有机互动,笔者认识到:翻译教学和学习绝对不能仅凭他人经验或自己经验的积累,必须在理论指导下开始;这些理论应该清晰易懂而又很成体系,这样才容易建构出一个有益于实践的内化理论;课堂翻译练习必须注重质量,但数量也不可缺少,因为翻译能力的大幅提升只有靠质与量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到;对于翻译教师而言,自身翻译能力必须要很强,自身必须有翻译实践经历,而且是多多益善,同时自身必须要有体系化的理论作为教学和实践的指导,只有教师本人有了理论意识,学生才可能有理论意识,才能在实践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对自己或他人完成的译文给出比较客观的质量评估。正是在上述经历和观念的影响下,笔者最终对自己多年来的翻译实践、教学和理论学习的成果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

    本教材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并非凭空产生,笔者这里首先要感谢中国翻译协会组织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研讨班,还要感谢曾经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向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各位学者,尤其是感谢曹明伦教授、陈世丹教授、叶子南教授、王东风教授、黄国文教授和何伟教授,这些学者对笔者的翻译理念和治学态度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笔者对于资助本教材的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表示感谢!对于清华大学出版社为本教材出版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最后,笔者还要感谢家人的支持,尤其要感谢妻子曹丹和女儿一铭,感谢你们多年来默默的奉献!

限于个人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陈伯雨

2020 年12 月

于中财骋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