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目录

一、 由来

二、 演变

(一) 初创期(1926年9月至1932年夏)

(二) 成熟期(1932年7月至1937年7月)

(三) 兴盛期(1937年8月至1945年)

(四) 复员和转折期(1946年至1952年夏)

(五) 中止期(1952年秋至1999年底)

(六) 复建期(2000年至今)

三、 现状

(一) 师资与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二) 教学特长

(三) 国内外学术影响

(四) 学术研究团体活动

(五) 未来取向与发展目标

四、 历年师资

(一) 1926年9月至1952年7月

(二) 2000年5月至今

五、 学科沿革

六、 教学及课程

(一) 初创期

(二) 成熟期

(三) 兴盛期

(四) 复员和转折期

(五) 中止期

(六) 复建期

七、 学术研究

(一) 1929—1937年

(二) 1938—1952年

(三) 2000年至今

八、  学生简况

(一) 1929—1952年

(二) 2000年至今

九、 历任系领导

十、 大事记

附录

清华大学哲学系史略胡伟希

冯友兰先生与清华大学原哲学系的传统学风刘鄂培

继往开来

——王玖兴先生访谈录崔唯航李云霞 采访整理

学统,知识谱系和思想创造

——“清华哲学研究系列”总序万俊人

我们为什么需要研究西方哲学?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创刊辞黄裕生

我和清华的逻辑缘刘奋荣

部分杰出系友简介

参考文献

致谢

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