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69.99元
印次:5-7
ISBN:9787302575955
出版日期:2021.07.01
印刷日期:2024.08.29
图书责编:张瑞庆
图书分类:教材
本书以支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发展的共性技术为主线,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互联与分布式进程通信、网络应用与网络安全技术。本书在讨论网络基本工作原理的同时,注重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网络应用软件编程方法的学习,贴近技术发展的前沿,对当前网络技术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书可作为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信息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与技术管理人员学习网络技术的参考书。
吴功宜,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任教。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物联网与网络安全。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国内外会议与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与编写、翻译教材30余本,其中十二五教材9本。吴英 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网络、物联网与网络安全;主持与参加科研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译著10余部;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前言 如果将“分组交换”概念的提出与ARPANET的出现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起点,那么计算机网络技术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2019年10月在乌镇召开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题之一是纪念互联网诞生50周年以及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5周年。回顾半个多世纪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计算机网络是沿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轨迹,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由表及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计算机网络为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提供了平台与技术支撑,基于网络的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计算机网络也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纵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 开放的体系结构、协议与应用成就了互联网,促进了全球计算机的互联,成为世界范围信息共享的基础设施;移动使得互联网与人如影随形,大部分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都具有社交功能,使大规模、复杂社会问题的群智感知、认知与处理成为可能;物联网将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泛在互联成为可能,推动了大数据、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使得人类在处理物理世界问题时具有更高的智慧。因此,可以用开放、互联、共享来描述互联网的特征,用移动、社交、群智来描述移动互联网的特征,用泛在、融合、智慧来描述物联网的特征。但是,无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如何发展,它们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仍然是计算机网络。 建设网络强国已成为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而建设网络强国必须培养大批的网络技术精英,需要大力普及网...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论1
1.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
1.1.1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1
1.1.2互联网的形成7
1.1.3互联网的高速发展8
1.1.4移动互联网的发展9
1.1.5物联网的发展11
1.2计算机网络定义与分类12
1.2.1计算机网络定义12
1.2.2人们生活与工作的网络环境13
1.2.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5
1.3各种类型网络的特点15
1.3.1广域网15
1.3.2城域网18
1.3.3局域网20
1.3.4个域网21
1.3.5体域网22
1.4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23
1.4.1早期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23
1.4.2ISP的层次结构23
1.4.3互联网的网络结构24
1.5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26
1.5.1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定义26
1.5.2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分类与特点26
1.6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27
1.6.1数据交换方式的分类27
1.6.2线路交换28
1.6.3存储转发交换29
1.6.4数据报方式与虚电路方式31
1.6.5分组交换网中的延时33
1.7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37
1.7.1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37
1.7.2OSI参考模型39
1.7.3TCP/IP参考模型44
1.7.4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45
1.7.5网络协议标准化组织和管理机构46
1.7.6本书采用的参考模型48
小结49
习题49
目录计算机网络(第5版)第2章物理层51
2.1物理层与物理层协议的基本概念51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