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目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推动国家、政府、企事业单位全面进行数字化转型。企业全面信息化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而数字化转型人才的培养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保障。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对单位财务部门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变革驱动更为显著。随着新会计法的颁布和实施,财政部修订并发布了《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中指出,鼓励单位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提升会计信息化水平。具备条件的单位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工作的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构建和优化财务共享服务、预算管理一体化、云服务等工作模式。
让读者掌握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会计信息化应用知识与技能,培养数字经济时代高素质会计信息化人才,提供能够满足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需要的知识体系与实训体系,正是本书的编写目的。
特色
1. 基于OBE理念的教材结构设计
本书按照精心设计的五大版块进行编排,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为核心,为每一章节提供明确的指导。这种编排方式充分贯彻了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三个维度的全面发展,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多维度的提升和成长。
本书五大版块及其特点如表1所示。
2. 基于创新视角的知识体系重构
本书在优化调整原有章节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入了低代码开发业财信息系统的章节内容,旨在提升学生基于低代码技术的业财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
在近二十年间,众多高等院校在财会专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上已逐渐趋同,形成了一种标准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围绕特定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展开,深入剖析业财一体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然而,随着低代码/零代码技术的崭露头角,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模式和内容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低代码/零代码技术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软件开发范式,赋予了非专业开发人员(如业务人员、财务人员等)构建和部署应用系统的能力。
本书的内容体系设计为三个部分,如表2所示。
3. 基于情境模拟的实践能力提升
本书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际应用场景为基础展开各章内容。因此,在各章的开始部分,首先会介绍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模拟企业案例,让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企业中的实际需求与应用模式,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通过上机实验,进一步加深理解和体会。
“学以致用”是本书的特色。本书的实训练习部分,实验目的明确,实验资料详尽严谨且前后呼应,实验步骤完整详细,配有视频演示。通过上机实验,读者应能较好地掌握各章节的核心内容。
4. 基于思政引领的学生素质培养
本书每一章节均精心设置了素养目标,旨在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层面全方位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本书每一章都巧妙地融入了与本章内容紧密相关的课程思政案例,这些案例不仅深入解读了政策法规文件,还细致剖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战经验。本书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课程思政点,如国家情怀、行业转型、时代使命、信息安全、创新驱动等,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家发展、行业变革及个人成长的多重维度,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培养新时代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5.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融合
本书设计了12种教学资源,其中包括详尽的教学大纲、精心设计的教案、精彩的微课视频、直观的操作演示及综合性的实训案例等。这些资源均已在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上搭建完毕,为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具体详见《教学资源》。
为了适应不同教学场景和需求,本套资源设计灵活,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进度,自由地进行组织和调整。这种灵活性的设计旨在便捷地推进“翻转课堂”“微慕课教学”等前沿教学模式的开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构建一个互动性强、效率高的教学环境。本书通过这样的资源整合与应用,旨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团队
本书编写团队成员除了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还有来自会计信息化应用的行业人士。
本书由汪刚、金春华担任主编,沈银萱、王晖、王新玲担任副主编。
致谢
感谢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友集团核心成员企业)对本书的大力支持。
感谢本书的所有使用者,希望本书能对你们有所帮助。对于书中疏漏之处,诚挚地希望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服务
欢迎广大教师加入会计信息化教师俱乐部(QQ群号:745917884),进行会计信息化教学交流。
服务邮箱:476371891@qq.com
编 者
2025年1月
教学资源
说明:
教师用资源获取方式:订购教材的教师联系清华大学出版社获取。联系方式:476371891@qq.com,010-62784096。
学生用资源可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将链接地址推送到自己的邮箱进行下载。微课视频可通过扫描书中二维码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