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本书是一本与数字化时代同频的绿色管理(green management)创新性教材,向读者呈现了以绿色战略规划、绿色组织设计、绿色领导协调、绿色组织文化、绿色实施评价为职能(过程),以绿色生产和运作管理、绿色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绿色创新和创业管理、绿色市场和营销管理为领域(内容)的绿色管理理论知识体系。

绿色管理是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理念融入组织经营管理的各层次、各领域、各方面、各过程,以期实现组织的绿色、节约、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绿色管理代表了一种创新的管理理念和理论体系,它对现有的管理思想和理论进行了深刻的革新。它有效地弥补了传统管理应对资源与环境问题挑战的不足,为未来组织绿色高质量发展激发了新的活力和第二增长点。随着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绿色管理从狭义的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如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等主体)。从实践角度看,2020年9月,党中央确立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目标,党的二十大也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绿色管理实践的全面系统推进。

绿色管理理论和实践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当前数字化时代下绿色管理理论传播和实践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痛点”,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体现数字化时代最新理论和实践进展的绿色管理教材还相对缺乏。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教高函〔2022〕3号),特别提出“加大碳达峰碳中和领域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力度”。本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以有效地助力国内外读者,尤其是绿色发展领域的读者深入了解数字化时代绿色管理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实践,并将绿色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融会贯通。同时本书从数字化视角解读新时代绿色管理的观念之变、思维之变和模式之变以及根本宗旨不变、本质特征不变和中心思想不变,充分展现了数字化时代绿色管理“变”与“不变”的有机融合。全书共四篇、十二章,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重点、从现实到未来的框架设计思路。第一篇为绿色管理的内涵和原理、第二篇为绿色管理的职能和过程、第三篇为绿色管理的领域和内容、第四篇为绿色管理的实施和未来。每一章包含导语、引例、知识结构图、知识内容、延伸阅读、思维拓展、本章小结、核心概念、思考题、实训指南、综合案例等内容。

本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框架特色。本书从绿色管理的内涵和原理(产生与内涵、理论与实践)入手,搭建了绿色管理的主要职能框架(包括绿色战略规划、绿色组织设计、绿色领导协调、绿色组织文化、绿色实施评价等)和主要内容框架(包括绿色生产和运作管理、绿色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绿色创新和创业管理、绿色市场和营销管理等),总结了绿色管理的拓展和未来(包括范畴拓展、理论展望、实践趋势和未来发展等)。

(2)数字特色。本书以数字化时代为背景,在绿色管理的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中充分融入数字理念、数字技术、数字方法、数字渠道、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时代元素,融合数字管理和绿色管理等前沿知识,把握绿色管理的重要领域和发展趋势,充分展现绿色+互联网管理、绿色+新媒体管理、绿色+数字管理、绿色+大数据管理、绿色+人工智能管理、绿色+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管理等最新特点。

(3)理论特色。本书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绿色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吸收了绿色管理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包括绿色生产和运作的全周期全要素管理、数字化驱动下的绿色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创新、绿色创新和创业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绿色消费行为洞察及其内在机理等最新成果。本书也试图对绿色管理的未来进行延伸探讨,拓展理论研究方向,推动未来绿色管理进阶升级。

(4)案例特色。本书精心筛选了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绿色管理领域前沿的典型案例80余个。如华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数字化技术助力腾讯绿色战略规划、百度发布“绿色伙伴计划”、顺丰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服务等。这些绿色管理实践案例兼具时代性、特色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契合各章节绿色管理的主题内容,适合读者结合理论知识阐述进行分析与思考。

(5)形态特色。本书在章节内容编排过程中力求做到形态新颖,充分体现线上和线下融合、理论和实践融合、基础知识和延伸阅读融合的“新形态”特征。本书既有绿色管理的人物小传、政策解读和理论前沿,也有绿色管理的市场动向、实践前沿和经验借鉴。为了方便读者进一步自主拓展学习,每个章节都附加了若干二维码,读者扫码后便可以查阅更多的绿色管理相关线上拓展知识。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全书由浙江财经大学王建明教授担任主编,进行全书的整体设计、书稿统稿、修改润色。各章初稿的具体执笔者如下:第一章(王建明、李素云),第二章(王建明、解晓燕),第三章(黄相宜、周勤勤),第四章(许浩然、冯雨),第五章(杨静舒、许浩然),第六章(邓年奇、谢鹏琛),第七章(李永强、刘亚),第八章(喻贞、李炜),第九章(王硕硕、周勤勤),第十章(佘升翔、陈凯、盛光华),第十一章(王建明、贺爱忠),第十二章(王建明、解晓燕、冯雨)。此外,参与本书审读、修改的老师有:浙江理工大学程华教授,杭州师范大学何正霞教授,江西农业大学汪兴东教授,浙江农林大学赵婧博士,浙江财经大学李宗彦教授、杨雪锋教授、王珊珊教授、张雷教授、马祖军教授、沈渊教授、王跃梅教授、倪文斌教授、应瑛教授、包兴教授、陈颖教授、王建国副教授、赵昶副教授、高键副教授、诸立超副教授、刘竞博士、黎静仪博士等,参与本书资料整理、修改、校对的博士生、硕士生有胡小爱、秦广科、奚旖旎、武落冰、李阿勇、杨心成、杨澜、叶国涛、郝晨霖、刘艺璇、茹文萱、邱天、李欣、赖嘉楷等,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本书能够出版,感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协同推进绿色低碳消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研究”(23&ZD096)、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转型升级和绿色管理创新团队”和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新文科重点教材建设项目的资助。

尽管编者已经做出最大的努力,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当或疏漏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王建明

2024年1月1日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