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自从1769年第一家现代企业在英国诞生以来,全球范围内企业管理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769—1910年,经验管理阶段,其特点是“人治”,即主要经营者依靠个人的直觉和经验进行决策和管理;1911—1980年,科学管理阶段,其特点是“法治”,即主要靠科学的制度体系实现高效率;1981年以来,发达国家的优秀公司率先进入了文化管理阶段,其特点是“文治”,即靠企业文化建设带动企业经营管理达到更高的境界。我赞成这样的说法:21世纪是“文化管理”的时代,也是“文化制胜”的时代。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对于知识型企业尤为重要。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说过:“20世纪最重要的,也是最独特的对管理的贡献,是制造业中手工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了50倍。21世纪对管理最重要的贡献,同样也将是提高知识工作与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如果说,20世纪提高体力劳动者生产力的主要手段是科学管理,即靠科学的制度、严密的外部监督和技术创新提高工作效率的话,那么,在知识型企业占主导,脑力劳动成为主要劳动方式以后,这种看不见的劳动使外部监督和制度化管理大打折扣,唯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影响知识工作者的思想观念,提供激励性的良好文化氛围来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柔性管理——文化管理,是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导的。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企业管理与企业竞争的关键。

知识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掌握最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人才成为企业成功之本。如何吸引人、培养人、激励人、用好人、留住人,充分解放和发挥人的创造潜力,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而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21世纪之初,美国海氏咨询公司在对《财富》500强企业评选的总结中指出:“公司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文化;最能预测公司各个方面是否最优秀的因素是公司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公司文化是它们加强这种关键能力的最重要的工具。”被誉为世界头号CEO的原通用电气(GE)公司董事长杰克·韦尔奇就是文化管理的大师,他有一个著名的论断:“GE靠人和思想的力量取胜。”

在当今世界和中国,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有着优秀的文化;反之,凡是失败的企业,都存在着不良的文化。笔者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探索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但是,缺乏高质量的教材,是困扰企业经理人员和MBA学员的一大难题。本书是中国第一本关于企业文化的MBA教材,对广大读者而言,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本书力求突出三个特点:一是理论概念准确、严谨,在各家之言中,选择最科学的加以介绍;二是内容体系新颖、完整,包括国内外学者和编著者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有些内容是独一无二的;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切合中国国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MBA教育的目的,是为中国培养职业经理人,解决中国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我们编写的教材,完全服务于这一目的。

本书第一版于2003年出版后,被国内很多高校在管理教育中选为正式教材,受到MBA学员和读者的广泛欢迎,2009年荣获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成果金奖。根据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我们在保持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特点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全面修订,主要是:①删掉了一些重复或过时的内容(大概有4节之多),改正了一些不精确的说法,使内容更科学、更严谨、更精练;②在第一章增加了第五节“组织文化研究的主要学派”;③第五章的案例分析,删掉“独特的美雪集团企业文化”,换成“Z董事长的领导方式为什么不受欢迎?”;④第十章的案例分析,删掉“中信公司的企业文化”,换成“松下电器公司这样培养商业人才”。

本书由张德教授策划和总撰,其他几位作者参加了编写。其中,张德教授主要编写了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九、第十、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章;吴剑平研究员主要编写了第六、第七、第八、第十二、第十七、第十八章;王雪莉副教授编写了第十一章;刘理晖研究员编写了第四章;魏钧教授编写了第十三章的主要内容。吴剑平和魏钧还参加了其他章节的修改。

本书适合MBA学生,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企业各级经理人员,政府和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科研人员,以及一切对组织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国内外学者的大量著作,因篇幅所限,未能一一注明,在此向著作者深表谢忱。

由于作者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张德

2022 年8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