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 年出版以来,《英汉语篇翻译》历经第二版和第三版修订,至今已近20 个年头了。现在推出第四版,以期进一步确立本教材的指导思想和学习路径,更新语篇素材,并更正个别疏漏之处,达到更精准有效地为翻译教学服务的目的。
“语篇翻译”的具体内涵是:1. 以语篇为准进行翻译操作,关注不同语言级层上翻译操作的特点;2. 语篇类型(text type)、交际功能与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密切相关;3. 语篇在一定的语境及互文关系中发挥交际功能。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考虑翻译语境以及原文、译文与相关语篇的关联。在这一概念的指导下学习翻译,应突出两个基本意识 :语篇意识和互文意识,绪论中将分两个单元结合翻译实践分别讨论。
翻译是一个过程,是“由原文引发的译文生成过程”(Neubert & Shreve 1992:43),是在某一翻译语境下通过译者与原文的互动而激活的信息转换能力的展现,一般可分为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两个阶段。本书在第二、三两章分别讨论这两个阶段出现的典型问题及应对原则和途径。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学者Reiss(1989;2000)移植德国心理学家Karl Buhler 有关语言功能的观点,将语篇类型、功能和翻译方法联系了起来。Reiss 的模式表明了语言编码和交际功能之间的联系,凸显了译者操作的能动性,从而为翻译教学中的译文评价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参照框架。本教材参照写作教学中的分类,按叙事、描写文体(第四章)和说明、论说文体(第五章)两大类分别讨论其翻译
操作的规律和方法。至于前三版中涉及的应用文体翻译,新版予以删除。因为此类翻译是在掌握基本翻译技能的基础上,针对广告、法律等不同应用范畴的特定实践,应有专门教材加以指导。
全书体例为:翻译过程与语篇类型两大主线交错,原文语篇与译文语篇对照,并加上必要的注释,再聚焦其中一两个翻译问题展开讲解,旨在将语篇对照阅读与翻译技巧讲解融合起来,而不是各说各话地分立进行。第二章至第五章所附练习则针对本章内容提供更多练笔和思考素材。
第四版修订得到清华大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使用本书的师生亦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李运兴
2019 年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