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年时间的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文学理论前沿》第十五辑马上
就要与专业文学理论工作者和广大读者见面了。我像以往一样在此重申,本丛
刊作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会刊,由学会委托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
究中心负责编辑,前几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近年来改由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由于目前国际文学理论学会尚无一家学术刊物,而且该学会秘书处又设
在中国清华大学(王宁任该学会秘书长),因此经过与学会主席希利斯·米勒
教授等领导成员商量,决定本丛刊实际上又担当了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的中文刊
物之角色。自2009 年起,由于本刊主编王宁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
聘为讲席教授,因而本刊将由上海交大和清华大学两大名校联合主办,这应该
说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强强联合吧。值得我们欣慰的是,本刊自创刊以来在国内
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不仅读者队伍日益增大,而且影响也在逐步扩大。可以
说,本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第一步已经实现。尤其值得在此一提的是,从
2008 年起,本丛刊已连续三度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列为来源集刊。
前几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对各种集刊进行了整顿,一些集刊停办,而
本刊则得以幸存,而且自2014 年起改为半年刊。这些无疑对本刊是一个极大
的鼓励和鞭策。我想我们今后的任务不仅是要继续推出高质量的优秀论文,还
要争取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
正如我在第一辑编者前言中指出的,我们办刊的立足点有两个:一是站在
国际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对当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推出我们
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从今天的视角对曾在文学理论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现已
被忽视的一些老话题进行新的阐释;二是着眼于国际性,也即我们所发表的文
章并非仅出于国内学者之手,而是在整个国际学术界物色优秀的文稿。鉴于目
前国际文学理论界尚无一家专门发表高质量的、反映当今文学理论前沿课题的
最新研究成果的长篇论文的大型集刊,本刊的出版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本刊
本着质量第一的原则,现在改为每年出版两辑,也许今后会出版三辑或四辑。
与国内所有集刊或期刊不同的是,本刊专门刊发20 000~30 000 字的、既体现
扎实的理论功力同时又有独特理论创新的长篇学术论文10 篇左右,最长的论
文一般不超过40 000 字。所以对于广大作者的热心投稿,我们不得不告诉他们,
希望他们在仔细研究本刊的办刊方针和研读各辑所发论文之后再寄来稿件。本
刊每一辑发表境外学者论文为1~2 篇,视其是否与该辑主题相符,这些论文一
般选译自国际文学理论的权威刊物《新文学史》和《批评探索》(主编拥有这
两家刊物的中文版版权),或主编直接向境外学者约稿。国内及海外学者用中
文撰写的论文需经过匿名评审后决定是否刊用。目前每一辑的字数为200 000
字左右。
读者也许已经看到,本辑与第十四辑的栏目设置有一些不同。第一个栏目
依然是过去既定的《前沿理论思潮探讨》。这一栏目的第一篇文章出自青年学
者杨林之手。他的文章探讨了后殖民批评中的“他者”镜像的形成及批判。在
杨林看来,主体与他者的动态关系一直主导着西方的历史叙事和书写,并且建
构了压抑、对等、超越、流散的权力机制。后殖民主义批评瓦解了西方主体与
他者二元对立的形而上思维,建构了动态、多元、对话、协商的伦理关系。在
这方面,三位后殖民理论家的著述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赛义德揭示了西方
主体对东方他者化、物化、殖民化的话语过程,暴露了西方主体话语的文化霸
权主义,因而东方沦为失语的非存在;斯皮瓦克继承赛义德的衣钵,为东方他
者代言,增补缺场的第三世界种族和性别主体身份,建构了东西方对位的阐释
角度;霍米·巴巴超越了东方与西方的二元对立,提出了第三空间的间隙和协
商空间,这一空间是彼此交融、彼此生成、彼此共生的空间。通过仔细的分析
和研究,杨林总结道,后殖民主义是一股解放性的力量,它把世界民族的地域、
身份、文化纳入一个自我与他者杂糅的全球化视阈。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后殖
民主义将会走向更加开放、融通、流变、动态、生成和世界性的批评空间。这
些观点是相当新颖的,为中国的后殖民理论批评和研究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接下来的三篇论文分别从各自的理论角度对当下的东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的
前沿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或从比较的视角来阐述历史上的老话题。姚峰的
论文从德勒兹的“小民族”理论视角着重探讨了非洲作家阿契贝的出版活动。
他认为,小民族文学理论是德勒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非洲文学研究提
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而他的这篇文章正是试图以阿契贝的“出版机器”为切入
点,试图梳理作家的出版活动的几个重要阶段,并以此为基础展现非洲小民族
文学自身独特的“表述的集体配置”机制。通过“表述平面”和“内容平面”
这一组德勒兹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姚文重新审视了小民族文学的生产方式,反
思了文学批评有关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范式辖域。张秋娟的文章探讨了“异
质性”特征在两种重复理论中的体现,她深入分析的个案是美国解构主义批评
家米勒的专著《小说与重复》。在她看来,米勒始终关注文本细读与意义的阐释,
在对德里达的“延异”观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提出了“异质性假说”。她认为,
米勒用“异质性”这一关键词串联起其多部文学理论著作,包括《小说与重复》
《阅读伦理学》《解读叙事》等,旨在通过修辞、重复和叙事的相关理论来揭示
文学作品中的异质性,从而体现文本的多样性和文本发生的无源性。这种多样
性表现为文本中明显地存在着多种潜在的意义,它们相互有序地联系在一起,
受文本的制约,但在逻辑上又各不相容。在解构批评方法之下,这种文本多样
性恰恰揭示了文本阐释的多样性和无限性。她的文章试图证明“异质性”是米
勒文学理论的基本设想,也是其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理论依据。应
该说这些观点对我们深入理解米勒的文学批评思想提供了导引。贡布里希的艺
术理论在中国并不陌生,但是从当下的角度来比较他的理论与罗斯金的唯美主
义却不多见,这方面,陈书焕的论文弥补了这一缺憾。陈文认为,从历史的角
度看,贡布里希的美学思想是在文艺复兴以来批评的文化史传统中形成的,与
该传统本身有着直接的反思性关联。与以往人们对他的美学理论进行的整体重
构性研究所不同的是,陈文还从贡布里希的风景美学之背景、文本、人物几个
方面来展开相关的论述,并以风景美学之文化史的对话为结语,作为实在与心
灵、过去和现在,以及理论和经验之间可能的沟通和关于“看”对人类理解之
意义的新的生成。这些纵向的比较角度在艺术理论研究中不乏新见。
本刊过去很少发表关于东方文论的研究论文,而实际上,东方不乏优秀的
文学理论大家,日本的小森阳一就是这样一位融汇东西方文论的理论大家。早
在20 世纪80 年代,小森就突破了日本文学批评一直以来只研究作品与作家以
及时代之间关联的倾向,运用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对日本文学经典文本进行了
独到的分析,从而走上一条独特的学术道路。进入90 年代以来,小森的研究
从关注文本的“内在批评”向关注社会文化的“外在批评”发生了转移,这与
国际学术界风行的“文化研究”思潮相吻合。此外,他还是一位有着强烈现实
意识的公共知识分子。鉴于小森阳一的批评道路对中国学界来说还相当陌生,
张小玲的文章梳理并解析了他的主要学术论著,认为小森不仅创造性地运用西
方理论资源对日本文学和文化实践展开了深入的分析,而且在此过程中对西方
理论本身也做出了补充和修正。她总结道,小森的学术道路代表了日本文学批
评家的一条新的发展轨迹,是当代日本左翼知识分子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经
典个案。
本辑的第二个栏目《西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编发的两篇论文均是论文
作者参加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 世纪域外文论的本土化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何卫华的文章主要探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文化研究话
语的建构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启示。他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兴起于20 世纪
20 年代,目的是为了在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重新激活其时在欧洲已陷入
低谷的社会主义事业。尽管直到20 世纪70 年代末,西方马克思主义才正式被
译介到国内,但很快就得到了中国学界的关注。经过一段时间的引进、消化和
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国内最有活力的理论话语形式之一,并深入地参
与到中国的文化研究话语的建构之中。在简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
义统制术的批判的基础上,何文分析了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性及西方
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的因由;然后又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在“新时
期”发生的各种变化,分别梳理了早期的欧洲马克思主义和英美的马克思主义
代表性理论家在中国的接受情况;最后,结合国内学界对于大众文化的两种不
同态度,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文化研究话语建构的影响。这样的脉
络梳理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楚地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石海
毓的文章则探讨了生态批评与中国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她认为,随着
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生态批评这一理论作为人类对滥用自然资源造成的
各种问题的批判性回应,首先诞生于西方理论界。生态批评家试图唤醒和加强
人们的生态意识,为缓解生态危机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做出贡献。在
中国,生态批评是一个翻译而来的或引进的理论概念和批评原则,但是,生态
批评理论的成功引进得益于中国古代丰富的哲学和思想资源。在生态批评的理
论建构中,一些中国学者将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相结合,致力于
生态批评理论的建构,以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理论,并在中国的语境中
建构独特的生态批评话语。石文在指出中国生态批评的特点和局限后,进一步
认为,建立在中国古代丰富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中国生态批评将与国际同行
平等对话,从而共同为建设世界生态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接下来的一个栏目《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也选发了两篇论文,均
为论文作者参加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
究”的阶段性成果。今后我们还要发表更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程婧的文章探
讨了斯大林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这在国内学界尚属首次。程文认为,斯大林作
为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不仅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
的修养。他从小与格鲁吉亚文学为伴,成为领袖后更是对文学有着锲而不舍的
追求。他在苏联的文学发展道路上带领作家和文学理论家推行的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是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部分,而他本人与苏联主要作家的关系和他
所实行的一系列文学政策,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文学的格局。程文基
于斯大林本人对文学问题的论述,探讨了他的文学思想与苏联的世界文学建构
的关系,为我们全方位地研究世界文学及其图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纬度。
杨明明的文章则以符号学理论家洛特曼为个案,探讨他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的关系。洛特曼作为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文化学家和符号学家,塔尔图符
号学派的奠基人,终其一生,都在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互动与对话中,构
建着自身的方法论体系。他从社会历史批评到结构主义再到文化符号学的转
型,充分印证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演变轨迹与发展路径,这对我们正
确认识苏联的文学理论及其价值极具启发意义。
在本刊组稿过程中,传来了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本刊顾问拉尔夫·科恩
不幸逝世的消息。本刊主编与科恩教授有着多年交往,深受他的学术思想和道
路以及办刊思想的影响,因此特在本刊发表一篇纪念文章,以寄托我们对这位
文论大家的思念之情。
本刊的编定正值暑假即将来临之际,大家都在忙着处理学期结束前的工作,
我在此谨向为本集刊的出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人员致
以深切的谢意。我们始终期待着广大读者的支持和鼓励。
王 宁
2016 年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