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前言
相对于本书初版的2012年,商业伦理已经成为中国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2008年那场席卷全国乳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危机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但重构社会公众对当代商业伦理环境和伦理实践的信心,仍然是一个时刻挑动国民神经的沉重话题。
2015年8月,一条名为“正在被抛弃的中国制造:参加德国汉诺威工业展感言”的博文在各大社交网络中快速散播,作者关于中国企业伦理缺失导致竞争力丧失的观点似乎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一时之间对中国企业商业伦理现状的悲观情绪甚嚣尘上。但另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决策者和管理者们开始高举起“社会责任”的旗帜,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被提升到战略高度,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关于重构商业伦理的呼吁似乎得到了企业界的普遍响应。
从乐观的角度来看,商业伦理在中国确实得到重视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问题依然不容乐观。当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在公众平台讨论不行贿问题,只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听众相信他的说法时;当世界领先国家进入所谓工业4.0时代,而我们的一些企业仍然在为压缩成本而不断削减雇员福利时,当“平等”“尊严”“公平”“正义”原则在实践中因其他更为“重要”的经济考虑而被抛弃时,我们都不得不回到商业伦理实践的现实。当代中国是一个社会人文环境发生巨变的时代:在过去的百余年间,主宰中国人数千年的伦理传统被打破,但现代文明社会的商业逻辑还没被普遍接受;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融合到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需要实现传统与现代、中国特色与全球价值观的和谐与统一。
商业伦理的认知与实践,并不能脱离中国的现实,企业伦理实践不仅受企业自身影响,外部伦理氛围、社会价值观以及身处企业中的个体,共同决定了我们社会的商业伦理水准。践行商业伦理,既是经济活动参与者们在商业决策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和承担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参与者获得更好商业环境的基石。
作为一本主要面向商学院各专业学员的教材,本书关心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伦理理论的探索与论辩,这些可以由当代伦理学家们做更深入的解析;本书的撰写,希望能在这个纷繁复杂和竞争白热化的时代,为那些即将或者正在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的读者,提供一个思考其伦理决策及伦理行为正当性和企业伦理风险控制的讨论平台。商业伦理的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道德习得、技能提升和伦理敏感性养成的过程。
本书旨在帮助学员理解伦理不仅是一种道德责任,对于企业界人士而言,伦理更是一种竞争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同商学院的其他核心课程一样,伦理管理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将尝试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帮助学员了解哪些行为是普遍被认为不道德因而无法被接受的,以及如何规避不道德的营商行为。更重要的是,我们愿意帮助我们的学员逐渐树立这样一种观点:商业道德不是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一行数字,可以简单用是否“值得”来衡量,归根结底,商业伦理是关于是非对错的问题,是如何“做正确事情”的问题。践行商业伦理未见得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收益,但违反商业伦理却会损害企业长久的利益。
虽然在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遵循商业道德看起来可能是困难的,尤其是当代企业管理者们绝大多数都是所谓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必须面对股东对公司业绩追求的压力。这种压力甚至是非常严苛的,遵守商业伦理有时可能会妨碍一些短期目标的达成。但从长期的观点来看,一个有道德的企业终究是会战胜不道德的企业。一段时间里,《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兵书战策被商界广为推崇,但“兵者,诡道也”这种观点并不能够增强企业长期的竞争力;那些具有较高道德水准的企业显然更具有可持续竞争力:良好的道德形象可以帮助他们获取更高的价格、顾客忠诚度和市场份额;可以获得更高的员工忠诚度和创造力;即使面对日常竞争的压力,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也必须懂得,最应该做的事情,不一定是那些看起来最急迫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不一定是最能够盈利的事情。为了长期利益,有时必须牺牲短期利益。
践行商业伦理也是事关个人幸福的大事。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道德和对幸福的感知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一个人,长期生活和工作在不道德的氛围中,会逐渐丧失体认幸福的能力。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帮助学员重新建构自身的伦理认知和伦理决策能力,从而增强其感知幸福的能力。稻盛和夫先生在《活法》中这样强调:“利他本来就是经商的原点”,“以利他之心经营公司,自然而然就能扩展自己的视野,就能看到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据此就能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避免失败。”
本书再版修订,补充了若干新的案例并调整增加了三个章节的内容。修订后全书共分10个章节:第1章至第3章介绍商业伦理的一般原则与理论基础;第4章至第7章主要讨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与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伦理问题,以问题分析和案例讨论为主;第8章至第10章,以伦理问题的解决为目标,重点讨论了伦理领导力构建、伦理风险管理、跨文化中的伦理管理等问题。本书第1章、第4章至第7章、第9章由于惊涛编写,第2章、第3章、第8章、第10章由肖贵蓉编写。
本书再版编纂中,大连理工大学MBA班的学员提供了很多真实案例,部分案例被选入本书,我们对这些同学的努力表示感谢。我们还要感谢大连理工大学MBA中心的张秋艳博士、清华大学出版社刘志彬编辑、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同人和编辑的支持与努力。
囿于编者水平和学识的限制,本书虽经认真修订,但疏漏之处仍在所难免,我们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指正。
本书编者
2016年3月
致读者
本书读者主要是商学院的学生、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者以及那些有志于改善商业伦理环境的政府工作者。中国古代哲学著作《易经》被很多商界人士奉为圭臬,在乾卦九二爻辞中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认为君子做事情光明正大,常怀警惕之心,就可避免祸患。所谓趋吉避凶,本质上依赖的不是“风水”和“命运”,而是人的修养和德性。
在数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商学院开设商业伦理这门课程呢?今天的生意人是否还要常怀朝乾夕惕之心,用符合伦理和社会期待的方式经营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有很多理由促使人们学习商业伦理,以下几个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商业伦理学习,将帮助我们理解“自律”和“约束”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讲,商业伦理是约束商业活动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和责任关系的规则。本课程将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我们所做的事情符合或者违背正确的原则和规则?通过理解这些原则和规则,逐步习得并提升我们的伦理敏感性,这可以帮助我们在商业活动中更好地控制风险。我们需要意识到,当商学院的学生成为企业管理者和领导者后,风险控制意识将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学习商业伦理,它将可能提升我们的职业幸福感。尽管在商业活动中经常存在很多模糊地带,尽管仍然有很多人认为金钱和道德无法并存,但道德的情感力量仍然会使我们在做正确的事情时获得“快乐”和“幸福”的感觉。商业伦理课程将帮助我们确立底线原则,使我们避免陷入痛苦和羞耻的情感。
最后,学习商业伦理课程可以“感受”和“理解”商业社会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和立场。我们的商业伙伴生活在不同社会、不同阶层,受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形成了可能不完全相同甚至有可能相互抵触的伦理认知。通过学习商业伦理课程,可以避免单纯以经济最优的观点评价商业活动。从人性的角度思考经济问题和理解商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将会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商业的本质并从每一个商人开始努力完善商业活动的伦理环境,营造“善”的氛围。
琼·罗宾逊在经济哲学中说:“道德问题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社会生活也将一直为人类提供可供选择的恶事。”正因如此,商业伦理的学习和践行才日益重要,毕竟,“善”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
本书编者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