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是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十多
年来持续关注的重要课题。在社会各界支持下,1999 年至2002 年进行了“一
期报告”,这一阶段的研究侧重于对城市地区(city region )的理论研究,重
点是对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原则性、理念性、方向性、战略性的新问题进行探索,
希望带动北京的城乡规划从“就城市论城市”转向“世界城市地区”的观念,
主张以整体理念,综合研究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区域职能和空间布局,以
及跨地区的协调与合作机制等,通过“建设世界城市”,促进整个京津冀地区
的繁荣和健康发展。这一期的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媒体和相关规划建设部
门的肯定和好评,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天津2004 年城市总体规划
的制定。
京津冀发展之快,各界对京津冀地区研究之重视,给我们极大的鼓舞。2005 年以来,北京、天津、河北省进入新一轮战略构想的实施阶段,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首钢开始搬迁,曹妃甸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但京津冀地区仍然面临整体竞争力不高、区域发展协调程度较低、资源环境约束“瓶颈”日益突出等问题,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美好的人居环境与理想社会共同缔造,以新“畿辅观”建设首都地区的愿景下,京津冀地区宜追求更加明确的区域空间发展战略。2006 年,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发表了“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对京津冀地区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划概念图,即“以首都地区的观念,塑造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一结构是由京津发展轴、滨海新兴发展带、山前传统发展带和燕山—太行山山区生态文化带组成的“一轴三带”的发展构架。
二期报告出版至今七年来,京津冀地区各个城市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2008 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实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已经投入运营的京津城际客运专线使得京津发展轴在京津冀地区的“脊梁”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唐山曹妃甸、沧州黄骅以及天津临港地区的发展,京津冀滨海地区开始向沿海工业和城镇密集地带迈进。
然而必须看到,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仍然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第一,这一地区人口仍将持续较快增长,资源和环境压力仍难以缓解;第二,京津走廊和沿海地区仍将是发展的主导区域,太行山、燕山地区、海河流域的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民生改善是影响整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缺乏有效的发展与保护战略;第三,京津冀对于环渤海、内蒙、山西等地区的合作需求持续扩大,北京、天津越发需要依靠区域的整体发展来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京津冀相互之间的区域合作需求越发迫切。京津冀地区既要解决这些区域问题,还要承担国家战略要求,引领更大地域的发展。既要面对中国发展模式转型的迫切要求,还要在包含国际金融危机在内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探寻城市经济的发展转型之路。需要有一个整体的,长期、科学、艰辛的研究,促进地区发展的整体思维,形成整体战略,付诸整体行动。
可喜的是,京津冀地区区域合作的条件比十多年前进行一期报告时更加成熟了。今天的京津冀地区已经进入到从理论发展到行动实施的阶段。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因为地区经济社会的现实发展,已经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阶段,相互间已经难以割舍;二是中央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重申京津冀一体化,提出建设首都经济圈,使得京津冀协调发展进入到国家战略;三是地方政府对区域合作的要求更为迫切,河北省提出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年)》实施评估指出“不断膨胀的人口规模和十分有限的资源承载力形成鲜明对比,解决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刻不容缓……北京要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必须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北京市规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
划委员会也开始与河北省、天津市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区域发展问题,并有望在北京新机场、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城镇化等专项合作上有所突破。因此,京津冀地区在自然资源调配合理利用、国家战略要求和地方政府合作需求方面,比起十年前都更有条件,这种共同的需求使得京津冀地区区域协调合作的条件已经具备,已经到了必须要三个行政单位思考并落实地区共同发展战略问题的时机了。
当然,各方面对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还各有看法,也有一些困惑,这是不难理解的。目前,京津冀各个城市都提出了自己的发展规划设想,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初都设想有规模庞大的计划和项目,有些甚至又脱离了整体的区域观念,这是我们引以为忧的。这一地区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无序竞争、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更为严峻。因此,时隔七年,再研究京津冀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过去十多年间,京津冀地区成为研究和规划的热点,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都分别主持进行了京津冀地区不同的区域规划工作,很多学术机构、规划编制单位也都在做京津冀的研究工作,学术研究的繁荣令我们非常高兴。作为独立的学术机构,我们仍然坚持一期、二期报告时提出的基本理念,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是基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学术研究工作,而不是具体的区域规划项目,它宜与政府部门的京津冀规划工作互为补充。我们的区域研究针对的是京津冀地区发展的新现象、新问题,提出协调发展的新设想,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为决策提供服务,以期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相信,繁荣的学术探讨,达成学术共识,能够推动社会共识,进而促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最终促成区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关于中国城镇化的过程和路径等有各种各样的提法,莫衷一是。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对城乡规划建设转型能够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是规划改进的一个方向。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综合问题,城乡规划既包括物质规划,也包括精神层面的,特别是生态文明,不仅是对自然的保护,也包含人文生态、人类社会和谐。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京津冀地区不像珠三角那样能够在省域内解决城市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也不像长三角那样,城乡发育较为成熟,区域市场高度繁荣,在上海的带领下与各省共同前进。京津冀地区的问题更为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复杂问题,终究归结到需要良好的空间秩序来协调统筹解决,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如何能从哲理上、本质上、历史规律上认识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发展,寻求良好的空间秩序、经济秩序、自然秩序、文化秩序乃至社会秩序,是我们作为研究机构的一贯追求。
2013 年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