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阅历的增加,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相信:竞争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曾几何时,恐龙是最强大的动物,但是这个“巨无霸”却无法适应地球的变迁,最终走向灭绝;蚂蚁很小,经不住人们手捏、脚踩,但它们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并生机勃勃。为什么?一是蚂蚁具有团队作战的特点,一群蚂蚁通力合作,可以搬走一个花生皮,也可以应对其他的挑战;二是蚂蚁具有旺盛的生殖能力,在大量“减员”的同时,又大量繁殖出后代。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看似庞然大物,却无法持续生存;看似不值一提,却能生机勃勃。这是由不同动物的行为适应性和遗传基因决定的,这虽谈不上“文化”,却有与人类文化相似的因素在起作用。
人类与一般动物有本质的不同,人有思想,有感情,有辩证思维,人类社会的竞争纷繁复杂,既有与自然环境变迁相适应的挑战,也有与社会环境变迁相适应的挑战。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群体,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悟出一个道理:要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万众一心地去争生存、争发展。而要凝聚成千上万的人,必须建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必须培养合作的愿望,必须建立良好沟通的渠道,必须制定形成合力的群体规范,必须形成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一言以蔽之,必须建立完善的文化。
纵观人类社会,大体上可分为四个主要的文化圈:
1天主教文化圈:主要在欧美发达国家;
2儒学文化圈:主要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
3佛教文化圈:主要在印度、泰国、缅甸等南亚地区;
4伊斯兰教文化圈:主要在中东、北非、南亚地区,阿拉伯人、马来人聚居的国家。
我不是社会学家,也不是人类学家、宗教学家,但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地球上存亡兴替的过程,无不与这四个文化圈的消长兴衰有关。
儒学文化圈曾经在中国造就了强大的汉、唐、明朝,它们在当时的世界,不仅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上是先进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先进的。那么,为什么从明末开始迅速走下坡路,甚至沦为西方列强瓜分和欺凌的对象呢?归根结底,是由于儒家文化的局限性。例如,“重农轻商”的传统妨碍商品经济的发展,“重义轻利”的传统进一步扼杀了人们经济活动的进取心,“述而不作”、“祖宗之制不可改”等理念不利于人们创新精神的发扬,而经济活动主要局限在农业领域,限制了科学技术、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西方的科学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在由此形成的坚船利炮面前,中国屡屡败下阵来。历史证明,一种先进的文化可以造就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振兴,反之,一种落后的文化可以带来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灾难。文化是人类社会竞争的一把利器,文化的传承和更新是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
儒家文化圈中,日本最先崛起,因为它们搞了明治维新,吸收了西方文明中的有益元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三十余年高速成长,同样是由于我们摆脱了儒家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束缚,大胆借鉴了西方的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之长,补自己之短,而且明智地发扬了儒家文化中的精华——讲究和谐、重视群体、致富经国,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独有动力。
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制定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积极倡导八荣八耻,建设环境友好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这些主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这其中不仅蕴含着人类积累的智慧,更体现出儒家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有人对天主教文化与儒家文化作对比时曾概括为:西方追求卓越,东方追求和谐。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现代中国,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追求卓越,又追求和谐,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先进文化。
文化是这样重要和富有魅力,吸引着许多学者研究文化,但文化研究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文化有许多隐形的、难以测量和几乎无法准确表述的内容。我和我的弟子们,在近二十年中,致力于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成果。我和余玲艳博士、刘泱硕士合写的这本专著,就是这些研究的最新成果。
这是一本研究中国中小企业成功范式的著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工商登记企业1 030万户(不含3 130万个体工商户),按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测算,中小企业达1 0231万户,超过企业总户数的99%。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但是,毋庸讳言,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曲折和苦难,其平均寿命只有3年到5年。妨碍其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很多,有恶劣的外部环境和薄弱的内部条件,内部条件最为薄弱的环节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落后,以及其背后的精神资源贫乏。
探讨中国中小企业的创业过程就会发现:家族企业是其最主要的存在模式,而传统的家长式经验管理则是家族企业的流行范式,家族集体主义是这种范式的精神动力。从大量中小企业的失败中,我们发现传统的家族集体主义,在当前的社会文化中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这是一个文化“失范”的时代,新旧传统精神资源都正在流失,能够支撑中国企业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的精神资源在哪里?有雄心、有毅力,梦想建立百年基业的中国企业家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寻觅着。中国现阶段比较成功的几家企业,在精神资源问题上都作出了一些开创性的探索。
海尔的文化是中国儒家、道家思想、日本松下式集体主义与美国GE式理性精神的融合。创业阶段的海尔受到较深的松下式集体主义的影响,强调员工对企业、对国家的奉献,倡导“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海尔模糊的集体产权与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相得益彰。海尔员工工作压力很大,薪水在同行里又不算高,很难想象一个公司能长期维持这样的局面,但是他们做到了。然后,海尔又从美国GE等公司的成功,获得了新的精神动力——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随着海尔国际化的推行,进一步实现了中国儒道文化与西方天主教文化的融合,这是海尔成功的深层原因。
“不能叫雷锋吃亏,以物质文明巩固精神文明,以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形成千百个雷锋成长且源远流长”的提法,曾经在华为内部产生很好的文化效果。华为总裁任正非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并有意识地利用这种民族主义精神去凝聚员工。与海尔不同,华为公司有不逊于外企的高薪以及大方的内部股权制度,重用价值观认同的员工(同志),也雇佣虽不认同价值观但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同时,在国际化过程中,华为的公司治理制度、企业管理体系、研发体系、生产体系和营销体系,也全面国际化、规范化,与世界上跨国公司完全接轨。华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现代经营管理思想的有机结合。
联想公司建立的也是一个中西合璧的企业文化。大家对柳传志的“大船文化”、“舰队文化”,以及让新入职员工在价值观上“入模子”的做法仍然记忆犹新;对“少帅”杨元庆在联想公司推行对领导人“直呼其名”的做法印象深刻,看起来是小事,其实质是在用平等观念改造中国的根深蒂固的等级文化。联想的文化不高调,既强调新旧传统中的那些集体主义观念,又强调遵守企业管理的国际惯例、企业经营的现代理念。联想的四条价值观——“服务客户,精准求实,诚信共享,创业创新”构成了其独有的精神资源。公司对“诚信共享”的标准解释为:“我们诚实做人,注重信誉,坦诚相待,开诚布公;我们尊重他人,注重平等、信任、欣赏和亲情;我们分享愿景,相互协作,共享资源,共同发展;我们把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不讳言个人利益,注重平等、尊重、亲情、信任、分享,所以联想的核心价值观是根植于忠诚、守信、仁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兼并了IBM的PC业务后,联想从管理到经营的国际化步伐大大加快,相应的,西方个人主义色彩的文化与家族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合,使国际化的联想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弘扬。
以上三家企业的精神资源各异,而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取得了各自的成功。综上所述,要找到一个和西方的新教、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等量齐观的精神资源,承担起为广大的中国企业提供“精神原子弹”的重任,看起来还离不开儒家的厚重传统与现代西方优良文化的有机融合。
以上三家企业,都属于大型国际化的公司。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总是缺少广大中小企业的成功范式。1997年,我和我的两个弟子(吴剑平、曲庆)合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和谐管理——衡水电机模式》,这是国有中型企业的发展模式。14年以后的今天,我和弟子余玲艳博士、刘泱硕士合写的这部专著——《中小企业的成功范式——心力管理解读》,则是重点探讨私有中小企业的成功之道。这同样是从文化视角研究企业管理的尝试。我相信,这对于研究中国经济的崛起之路,研究中国中小企业振兴之路,进而研究中国式管理的范式,无疑提供了一把文化钥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研究美国成为世界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80年代全球形成了研究日本的热潮;当今中国的经济崛起,又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在一次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讨会上,一位美国教授大声疾呼:“现在到了全世界研究中国的时候了!”
我把本书推荐给那些想研究中国,研究中国经济崛起,研究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中国企业振兴之路的人们,更想推荐给那些苦苦寻找成功之路的中小企业家、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以及研究中小企业管理的学者和爱好者,祝愿他们从本书中汲取智慧,得到借鉴,推动中国企业持久地繁荣,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当今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本书第五章、第九章由余玲艳博士起草,刘泱硕士参加了部分内容的写作,其余由张德教授执笔。全书由张德教授策划、组织和统稿。由于作者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清华大学出版社经管人文分社徐学军社长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表谢忱。
张德
2011年12月28日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