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地球,我的母亲!       

我过去,现在,未来,

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

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报答你的深恩?

--郭沫若《女神》 (1922) 

茫茫天穹里,有无数颗星星,但目前所知,只有我们这个太阳系的地球才能孕育高等生命。地球外层包括了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在这三圈里几乎无处不在的生命即生物圈。30多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最简单的单细胞生命以后,生物不断地演化,从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相继出现了几百万种植物和动物,世界变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直至大约500万年前出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地球作为人类的摇篮,依靠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不断赐予人类衣食住行资源,我们人类才能在这里世世代代滋生繁衍。难怪我们的诗人深情地礼赞: 地球,我的母亲!所以,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母亲那样爱护这个地球。

如果说,人类社会从早期的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对生活资料的索取有限,因而对大自然不会造成全方位的破坏的话,那么,伴随着16世纪现代科学的兴起,特别是发轫于西欧的18、19世纪之交的大工业革命,许多国家相继迈向现代化,情形就变得大不一样了。科学技术的每项重大发现发明,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为人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要求越来越高,对自然界的榨取也就变本加厉,矿产资源在衰竭,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工厂林立,车流如注,废水废气的排放使地球的环境(包括水、空气、土地)全方位地受到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因而,20世纪中后期以来,生物物种数量迅速减少,不少珍稀动植物面临灭顶之灾,愈来愈多的城市变得烦嚣、拥挤不堪,有氟电冰箱的普及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空洞越来越大……总之,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会感到生活越来越艰难。出路在哪里?重新捡起我国老子的“返朴归真”,过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式生活?作为社会行为,这显然是不实际的。所幸的是,世界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危机的严重性,他们不断呼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我们这个唯一的家园!前几年,联合国倡导的在“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地球宪章》(又称《里约环境发展宣言》) 、《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四个重要文件,有的已成为国际法。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包括中国)成为签约国。

其实,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事物的两重性,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指出了:“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遗憾的是,这样的悲剧在世界许多地方重演着,我国也不例外。1998年7、8月,长江中下游发生的惊心动魄的特大洪涝灾害,固然与当年气候反常有关,但上游的滥伐森林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又如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化肥,粮食等农作物丰产了,但也导致土地板结,食物受到有害污染,更不用说稻田里的鱼虾了,人们失去了“日捉泥鳅晚钓蟹”的少年乐趣,大自然也没有了“荷塘月色听蛙鸣”的诗情画意了。同样,塑料袋和一次性饭盒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了可怕的“白色污染”!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事物往往相辅相成,因果如链,害与利如影随形。所以,我们的广大基层干部,办任何事情必须瞻前顾后,搞建设一定要把生态、环境问题放在心上。

中国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国,对全世界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理当作出自己的贡献。我国现在是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向四个现代化迈进。除面临世界上一些共同的问题外,我国还有着自己特殊的资源环境问题,这也是本书要讨论的重点所在。例如: 底子薄;人口数量居高不下;对教育和科技(包括环保)的财力投入近期内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淡水和矿产资源不足;可耕地面积比例低下;还有鲁迅20世纪30年代初就极为关注忧虑的沙漠南迁问题至今没有得到遏制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解决上述问题作了很大努力,但许多问题仍然是很突出的,似乎可以概括为: 资源不富乱开发,人口众多素质差,水源贫乏浪费大,环境治理成效差。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其中不乏是以牺牲优美的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在改革初期的11年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平均约为10.2%,这是一个足以让人欢欣鼓舞的数字。但世界银行在考察了中国的污染状况之后得出结论:“对空气和水的污染所造成的全部损失的保守估计为年均540亿美元,或者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也就是说,中国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的3/4以上被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抵消了。" 1998年的那个7.8%的增长数字,再同被污染损耗掉的那个8%数字一起考虑的话,其严重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我国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打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江山,这是中国经济改革最辉煌的成就之一。然而,环境的污染也以惊人的规模在中国乡村蔓延开来。这不仅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灾难,而且给整个社会发展埋下了无穷的后患。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条由破坏、污染到保护、治理的漫长道路,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少走弯路。

众所周知,鉴于我国国情,我国不能走国外工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难以实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解决问题的模式,而应当加强创新。如据有关资料,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随之而来的是占全国面积40%左右的地区受到由于二氧化硫大量排放引起的酸雨污染。酸雨和二氧化硫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科学家根据我国的国情及多年治理废气废水的实践认为,“以废治废,变废为宝”、“以废治废,变有害为无害”的脱硫及废水处理技术,是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国内企业现状的技术。它给我国二氧化硫控制开辟了一条新路。废水废气相互治理正是我国目前治理二氧化硫所需的技术。但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尚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引导,给予必要的支持。中国不能无条件地走国外工业发达国家“高消费资源,高消费物品”的传统道路,只能选择“节省资源,适度消费,注重内涵开发,实施总体调控,大力保护环境,贯彻生态建设”的总方针。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正在从追求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传统战略,转向以保证生存与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整个民族的持续生存战略。

在人口控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包括植树造林、江湖治理等)等方面,我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已经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然而,好的政策,还要全国各级官员和普通老百姓自觉遵守执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现在的情况往往是: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行我素。或对自然界“竭泽而鱼”,一味索取;或把地球当垃圾桶,只图眼前需要不顾长远利益、只讲速度不管后果的现象,屡见不鲜。长此以往,我们这个国家的前景就太不妙了,甚至我们的生存都会受到严重威胁,这不是危言耸听!

今天,当我们终于从远的和近的噩梦中醒来,振奋精神努力实现宏伟的发展目标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面对这个关乎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必须从迷茫中醒悟,并且立即行动起来。环保是大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和安全。损害了环境就是损害了别人,别人因你的污染而得病甚至死亡,这与伤人害命本质上有多少差别?有的人也懂得环境不好会影响生活,影响健康,但只要求别人爱护环境,而自己则不珍惜环境。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爱护生态环境是一种现代文明,一种美德。因此,在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治理心灵的污染,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人对自然的盘剥、对自然的奴役,在本质上,跟人对人的掠夺和剥削是一样的,都是人的可怕的私欲的一种膨胀。我们要改变自我中心的观念。人类不是中心,人类不是主人,人类是自然界平等的一员,人与人要相互友好,人与自然也要相互友好。如果人们不仅在人与人之间讲究道德,也对周围的自然界讲究道德,生态问题就一定能切实地得到解决。环境,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有鉴于此,本书作者想通过这本科普书唤起国人的警觉和良知,这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生态环保意识,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人人都来参与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事业。这也有助于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中,逐步建立跟大自然和谐共处及可持续发展的更为科学的基础,对一切建设设施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作未雨绸缪的防范规划。这样,我们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并造福子孙后代。

本书作者之一的王仁农高级工程师系原煤炭部地质普查大队总工程师,是一位颇有贡献的地质学家。自1956年从事地质工作至今,已发表一系列学术论著,包括不少科普文章,他长期以来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积累了不少相关资料。本书之成还有赖原煤炭部地质普查大队李桂春高级工程师所做的大量辅助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李星学2000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