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随着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进入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我们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的移动通信,以及与互联网相结合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化应用进入了新的阶段。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的这场信息革命的基础,就是本书和很多相关书籍力图阐述的数字电路基本原理和分析设计方法。

本书在数字电路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方面阐述十分清楚,作为四位著名学者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多年教学体会的总结,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大学的认可,成为了相关课程的教材和主要参考书,虽然已出版多年,但一方面数字系统的基本模型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另一方面本书原版具有条理分明、概念清晰的特点,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并没有过时,仍然是一本很好的教学参考书。同时,与目前出版的其他教材相比,本书的特点依然比较明显:

 全书分为基本理论级、电路模块级(组合电路+时序电路)和数字系统级三个层次,具有层次分明、概念清楚的特点。而且在电路模块级也分为电路分析、电路设计、电路优化、PLD应用和CAD工具等模块,整体思路循序渐进,十分方便学习。

 书中对数字电路的故障模型、故障测试和可测性设计进行了介绍,这是目前大部分教材所缺乏的,但同时对于数字系统设计者又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

 在数字系统设计方面,本书通过一些具体实例,对数字系统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说明,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开始进行系统设计和应用。虽然目前的例子是采用模块来进行设计的,但对设计思路的训练仍然是非常好的。

 书中对组合电路和时序电路的CAD工具优化设计原理和相关算法进行了适当的描述,使得读者对于CAD内部机理有所了解,在目前的教材中也很少会提到这部分知识。

因此,本书译者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国家精品课程“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理论课教学中,把本书作为主要的教学参考书之一,教学大纲也基本参考了本书的三个层次的教学安排。同时本书译者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决定将这本经典的教材翻译成中文,以方便本校和各个高校的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字逻辑电路相关课程,比如“数字逻辑”、“数字逻辑电路”、“数字电路技术”等课程时,作为教学参考书或教材来使用,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和对数字电路设计能力的锻炼水平。

本书译者得到了实验室历届同学的大力帮助,其中徐晓峰初译了第0章,王兆岩和刘晓兰初译了第1章,高虹桥初译了第4章,闻连臣初译了第2、6、7、8章,郭跃超初译了第9章,王浩初译了第11章,王舵初译了第12章,在此对他们一并表示感谢。本书的所有章节最终由段晓辉翻译定稿完成,并完成了全书所有章节的修改、审校工作。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龙启铭编辑的大力支持和关注,特别是当本书译者在个人遇到困难时,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鼓励,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最后,作为本书的翻译者,我想对我的家人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我的爱人王海燕女士这些年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困难时期中对我的精心照顾和耐心扶持,感谢我的女儿贝贝给我带来的无限欢乐,感谢她们使我感到每天工作的意义,并能够最终完成此书稿的翻译工作。

限于译者的水平,翻译中难免会有错误或不妥之处,真诚希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段晓辉2016年3月 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