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数据库实用教程(第二版)》一书自2003年11月出版以来,在计算机界同仁和学生中受到很大的关注。这次第三版又做了调整、修改和补充。书中的PowerBuilder版本由8.0改为10.0,并对其中示例程序的功能进行了扩展。SQL Server版本由7.0改为2000,并对高级技术应用的举例进行了补充。改版后去掉了教学中不常用的“第8章存储技术”,将原网络篇中的部分章节归入计划出版的《网络数据库》一书,将原网络篇中有关分布式数据库内容合并到发展篇。

数据库是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数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技术,能有效使用现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软件开发工具,掌握数据库结构的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方式。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近四十年来,数据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大批实用系统,同时造就了C.W.Bachman、E.F.Codd和J.Gray三位图灵奖得主。随着数据库系统的推广,计算机应用已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当今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信息系统(OIS)、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都以数据库技术为系统。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已在国民经济各领域装备了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大型计算机系统。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候,信息已变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生产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充分认识到,数据库是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数据库的建设规模、使用水平已成为衡量该国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数据库是计算机技术中一门重要的课程。

本书详细介绍了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技术。全书分5个部分:基础篇、运算篇、设计篇、发展篇和应用篇。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介绍数据库技术的由来和发展过程。

第2章介绍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型、体系结构和全局结构等内容。

第3章介绍关系模型的运算理论——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

第4章介绍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的全貌。

第5章介绍关系数据库的模式设计理论,包括函数依赖、分解特性和范式等内容。

第6章介绍实体联系模型的基本要素、设计过程,并给出了许多实例。

第7章介绍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全过程,重点在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

第8章介绍数据库的管理机制,包括事务的概念及恢复、并发控制、完整性控制和安全性控制。

第9章介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概念、数据存储、模式结构和查询处理。

第10章介绍对象联系图、对象关系数据库的定义语言和查询语言。

第11章介绍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ODMG标准和UML的类图。

第12章介绍SQL Server 2000的基本组成和使用技术。

第13章介绍软件开发工具PowerBuilder 10.0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库应用开发实例。

每章后均配有适量的习题,以加强对数据库基本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除第12与第13两章外,每章均有较丰富的例题,并以※号标出了例题的结束位置。

全书内容丰富,书中标有*号的节表示此节内容较深,讲授时应根据需要作适当取舍。

根据我们多年授课的经验,可把全书分成若干板块,建议如下:

① 讲授。重点讲授第1~8章的内容,其中对于第3章中关系演算和第5章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根据情况适当压缩。

② 介绍。对于第9章的内容,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些内容,向学生传授。

③ 自学。对于第10、11章对象关系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库内容,教师可作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学或作为课外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拓宽知识面。

④ 实习。第12、13章两章配有6个实验题,可根据具体实习环境酌情采用,建议用作上机实习验证。

本书第1、2、5、10、11章由丁宝康撰写,第3、4、6~9、12、13章由董健全撰写。复旦大学施伯乐教授审阅了全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本书第一版组稿时,我们曾和西安交通大学顾学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何军教授就全书的结构、取材进行了三次探讨。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国际)数据库研究中心的支持。姜连生、杨卫稼和陈长洪等老师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为了满足读者对使用本书作为主教材的教和学的要求,我们还将组织编写相应的辅导材料(习题解答与实验指导),供读者参考使用。本书配有相应的教学资料,可以从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网站(http://www.tup.tsinghua.edu.cn)下载

限于水平,书中欠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本书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如下:

本书编辑  郑寅堃  清华大学出版社(zhengyk@tup.tsinghua.edu.cn)

本书作者  董健全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jqdong@staff.shu.edu.cn)

丁宝康  复旦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dn@citiz.net)

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