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11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575931
出版日期:2021.04.01
印刷日期:2021.04.27
图书责编:梁斐
图书分类:学术专著
本书选取了“中国哲学的传统及其现代开展——纪念张岱年先生诞辰 110 周年学术研讨会”中的20余篇论文,论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纪念张岱年、研究张岱年的学术论文,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张岱年先生的学术特点,作者大多为长期研究张岱年先生的学者,不少是张先生的亲炙弟子;另一部分则为中国哲学研究专文,作者均为中国哲学界较有影响的学者,文章反映了中国哲学最新的研究特点和研究情况。本书适合想要了解张岱年先生思想的读者,以及借此了解中国哲学最新发展的一般读者。
陈来,1952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师从张岱年先生、冯友兰先生。1981-1986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讲师,1986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90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2009年转任清华大学,任国学研究院院长。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国际儒联副理事长。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领先水平。
序 2019年10月清华大学哲学系举办了“中国哲学的传统及其现代开展——纪念张岱年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近百名学者积极参与,提供论文,共襄盛举。本书即是此次会议的论文选集。 张岱年先生1928年报考清华大学哲学系并被录取,入校后因对当时清华的军训活动不能适应,故改考入北师大。在大学期间,以哲学为志向,广泛阅读中西哲学书籍。张先生的长兄张申府当时在清华哲学系任教,30年代初他还任天津《大公报》世界思潮副刊的主编,张先生在大学时期写了不少哲学文章,便多发表在这一副刊,如《论外界的实在》《谭“理”》《先秦哲学的辩证法》等。张先生这一时期所写这些论文引起了许多前辈学者如冯友兰、熊十力的关注,故1933年张先生在北师大毕业后,由冯友兰先生、金岳霖先生推荐,梅贻琦校长批准,被清华哲学系聘为助教。 1935—1936年,因应于当时出现的本位文化论战和中国哲学会的成立,张先生写了一系列文章,一方面提出了综合创新的文化主张,另一方面提出了自己将“唯物、解析、理想”结合一体的哲学宗旨。张先生与张申府一起发展的思想当时被称为“解析的唯物论”,他们对罗素和解析方法的重视,对中西哲学融合的主张,清楚地表明他们是哲学的清华学派重要的成员。1935—1936年张先生更集中精力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写成了50万字的《中国哲学大纲》,这是一部以问题为纲的中国哲学史,它与此前30年代初出版的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一纵一横地成为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经典双壁,两部著作对中国哲学概念的清楚分析都体现了清华学派的特色。1936年张先生在清华哲学系讲授“中国哲学问题”课程,即以《...
目录
上编张岱年研究/
学习张岱年先生的人品与学问郭齐勇/
解析、综合与理论创新——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观李存山/
张岱年早期思想中的哲学、理想与解析张学智/
张岱年哲学思想四题程志华/
张岱年先生早期中国哲学研究之范式意义蒋国保/
开字义之生面:论张岱年的中国哲学范畴研究许家星/
唯物·理想·解析——张岱年先生《道德之“变”与“常”》高海波/
张岱年先生的张载诠释赵金刚/
下编中国哲学研究/
中国哲学与价值取向宋志明/
人性的结构与目的论善性——荀子人性论再论李景林/
《四书》学的忧乐情怀与宋儒的内圣之道朱汉民/
“仁”的层次与蕴含——张岱年先生释孔子之“仁”向世陵/
从经学到经学史景海峰/
如何做中国哲学:取向与入径——以孟子研究为例刘笑敢/
朱子学理气论域中的“生生”观——以“理生气”问题为核心吴震/
“现代清华哲学学派”的哲学创作陈鹏/
《易》、老会通与北宋易学哲学张广保/
思想史脉络下的《齐物论》——以统一性与差异性关系为重点曹峰/
从哲学史到哲学——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回顾、反思与重构陈霞/
《周易》中的变革思想陈来/
“数”的哲学观念再论与早期中国的宇宙论数理丁四新/
美德伦理学、儒家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普遍困境
——以陈来《儒学美德论》为中心的讨论唐文明/
郑玄的“法”与“道”陈壁生/
附录“中国哲学的传统及其现代开展——纪念张岱年先生诞辰110周年
学术研讨会”在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