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肖鹰教授批评文章的选集。作为一位学院派教授批评家,肖鹰教授的批评活动坚持文化批评的独立性、学术性,并且以观点鲜明、语言犀利的批评风格赢得社会广泛关注。在这个自选集中,肖鹰教授采用三个原则编选文章:其一,影响较大的批评文章;其二,自认为学术性较强的批评文章;其三,自认为较好地表现自我批评风格和语言的文章。这个文集的编选系统而完整地表现肖鹰教授的批评活动历程和批评风貌。
肖鹰,1962年生,四川威远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断续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求学,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1998年7月至2000年4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4月调入清华大学。2001年10月-至2002年3月,应邀在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做客座教授,讲授中国美学和文学;2010年6-7月,剑桥大学暑期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及文化批评。
自序 这本书是我治学以来所作的批评文章的选辑。我的学术专业是美学。在2007年以前,我的学术道路严格限于美学研究的书斋学术,仅撰写了几篇纯学术批评文章;进入2007年以后,则出于主动或被动,逐渐卷入了当下学术、艺术以及社会文化现象的批评活动。 我社会文化批评活动的高峰期是2009年至2014年之间,在此期间,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我以文化批评家的身份获得广泛关注,同时也成为媒体所谓的“毁誉参半的争议人物”。 回顾我所作批评,无论出于主动(自发写作)或被动(媒体约稿),自认是秉承一个人文学者应持的良知和理性而为。我学生时代读鲁迅的著作,接受了他的批评精神的深刻影响,他的独立人格和犀利风骨是浸透在我的批评文字中的。 特别要说明的是,作为一位美学教授,我的社会文化批评,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坚守社会文化的基本人文品质而进行的底线批评。我所谓“社会文化的基本人文品质”,概要地讲,就是真实、自由和以平等为前提的对人的尊重。对于我批评的所有对象(无论人物或现象),我没有持更高的批评原则。 编选这个批评文集,我对文章的选择采取三个原则。其一,在批评活动中影响较大的文章;其二,自认为学术性较强的文章;其三,能够较好地体现我的文章和语言风格的文章。我的批评活动,对于社会读者多表现在否定性的批评。但是,一个美学家更乐意做的是欣赏性批评。在本书第五辑中,我专门编辑了一组发表于报刊上的中西古典艺术赏析短文。综合而言,希望这个文集的文章编选能够较全面地展现我过去10余年的批评活动。 我是以对一个自己曾经的批评时代做总结的心意来编选这个文集的。知我罪我,对于曾经的批评时代,我心怀...
第一辑/
剪辫: 读鲁迅最后文稿/
近年非理性主义小说的批判/
反叛与拯救: 新时期小说15年/
论新时期文学的现代主义转化/
90年代中国文学: 全球化与自我认同/
沉溺于消费时代的文学批评/
罪与对话: 顾彬的中国情怀/
教材“去鲁”是民族退化/
第二辑/
国产“大片”的文化盲视/
张艺谋电影批评/
张艺谋电影差什么?
——《金陵十三钗》和《一次别离》比较研究/
冯小刚的电影“上位”之路
——兼评近年国产电影的低位乱象主流化/
《后会无期》与韩寒现象/
2017: 全球两部现象级电影
——《战狼2》与《敦刻尔克》比较谈/
新编京剧《赤壁》的创新之伤/
荒原回望: 我观《李尔王》/
第三辑/
怎样批评朱光潜?
——评王攸欣的《选择·接受与疏离》/
学者的命运: 坦诚面对学术批评/
岂容于丹再污庄子/
学界要有勇气直面抄袭/
“范曾现象”的文化解析/
“钱锺书斥责马悦然”考辨/
韩寒神话与当代反智主义/
第四辑/
教授岂可“做回畜生”/
于丹的“小人”心态一解/
王蒙老眼只识金/
刘再复的“‘文革’风骨”/
易中天先生的“汉子”/
不怕“苏紫紫当众一脱”/
春晚导演莫学“苏紫紫”/
崔永元不懂幽默?/
中国学者的“大国小民”心态/
马未都先生的“睾丸说”/
无知者的亵渎/
何处是美的本原/
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