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120元
印次:1-2
ISBN:9787302452485
出版日期:2016.10.01
印刷日期:2022.05.30
图书责编:张占奎
图书分类:零售
回顾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的教育人生、学术人生、实践人生、写作人生、审美人生。
我从事教育工作至今已经70 年,一直未离开这个岗位。 我的专业是建筑学,为了教学之需,一直从事科研和相关实际 生产,产学研三者互相促进有助于业务的提高。这点对很多教 育工作者而言都是如此。 自1946 年到清华建筑系工作算起,刨去“文革”期间10 年不算,我做了长约25 年的教学行政工作。这一时期的工作 很特殊,作为副系主任、系主任,涉及方方面面,尽管这时间 段是我精力旺盛的时期,投入行政事务,化解难题成分太多, 原拟除一些重要的事有必要做一定的交代外,其他均简略谈过。 后经友人建议:“这是清华大学建筑系从初创到成长的重要阶 段,也是你一生投入了辛勤劳动的重要阶段,不应草草而过。” 我接纳了这一忠告。 我少时得恩师栽培,在中学打好基础,入大学后得名师的 引领,后又应梁思成先生的召唤在清华任教,并得到赴美两年 的学习机会,回国后立即回到教学岗位,跟上了清华“营建系” 的辉煌阶段,又参加了一些新中国学术团体的组建,如1953 年中国建筑学会、1981 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及其后中国城市 规划学会等,并参加国外学术团体活动,从1955 年作为中国 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国际建协第四届会议,此后直到20 世纪末, 我与国际建协有不少交往,增长了专业认识上的阅历,有助于 专业视野的提高。 我的觉醒是在“文革”之后,墨西哥、美国之行与西欧之旅为我打 开了一度封闭的眼界。特别在1981 年改革开放后,作为新获选的一批中 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我基于自己专业的社会责任感,认 识到“建筑要走向科学”。1984 年,我在62 岁时卸去行政职务,初...
自序
第 一 篇 成长之路 / 1
第一章 童年岁月 / 3
时局动荡 / 3
家道中衰 / 4
早年教育 / 6
父母兄长 / 9
第二章 抗战、流亡与就学 / 13
抗战爆发 / 13
在合川国立二中学习 / 15
在重庆中央大学学习 / 19
滇西远征与畹町会师 / 25
第三章 梁思成的召唤 / 33
第二篇 从教纪要 / 39
第四章 教育生涯的起点 / 41
“高等学府”的震撼 / 41
匡溪艺术学院的学习与生活 / 48
紧急回到祖国 / 63
第五章 建设新中国 / 65
辉煌的营建系时代 / 65
梁陈方案后的折中构想 / 69
人民英雄纪念碑 / 72
创办新中国第一个造园组 / 78
北大、清华的校园建设 / 81
院系调整后的新起点 / 83
建筑思想批判 / 85
林徽因的最后日子 / 89
国庆十大工程与上海建筑风格座谈会 / 92
保定规划 / 95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 / 98
编写《城乡规划》教学用书 / 101
长安街规划与反思 / 105
左家庄住宅区:一项未得到肯定的成功试验 / 108
第六章 “文革”噩梦 / 111
牛棚生活 / 111
鲤鱼洲三年“改造” / 112
梁思成病故 / 114
北京图书馆“五老方案” / 117
对“文革”时期的反思 / 118
唐山抗震救灾 / 121
毛主席纪念堂规划设计 / 123
第七章 建筑教育的恢复与回眸 / 126
重整重灾后的建筑系 / 127
讲授《西方城市史》 / 129
建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