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共空间与城市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离不开它的母体城市的发展。梳理城市公共空间基本定义, 厘清城市公共空间的分类方式,掌握基本的中西方城市发展脉络,认识城市公共空 间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城市空间到公共生活的城市发展主流思想;从光绪 年间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中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之变化,上演着精彩的篇章。 第一节 公共空间的定义 维基百科中对于公共空间的定义,它是一种对所有人开放与可进入的 社会性空间,例如道路、公共性广场、公园和海滩都被认为是典型的公 共空间。[1](图1-1,图1-2),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公共空间的定义仍在 不断拓展与延伸。公共空间的外在物化表现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集会场所 (Greek Agora),历经古罗马城市广场(Roman Forum)、中世纪市场广场 (Medieval Market Square),15世纪至18世纪的意大利、巴黎和伦敦(图1-3, 图1-4,图1-5,图1-6)等地的广场直到今天的现代城市广场,公共空间 的内涵与外延一直都在不断地变化与重构中。 [1] https://en.wikipedia.org/ wiki/Public_space 图1-1 纽约中央公园 图1-3 美国加州蒙特雷海滩 图1-2 意大利传统城市街道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2 关于公共空间的定义有很多种版本,但公共空间普遍被研究者达成共 识的特性在于其面对城市中的所有人群,位于城市核心区域,可免费供人 群进行活动。卡尔(Carr)等人认为公共空间是“公共场地,人们在那里从 事功能性的和礼仪性的活动,从而使整个社区凝聚起来,无论是在日常生 活的正常活动中,还是在定期的节假日中”。它是“人们公共生活场景展 示的舞台”。沃尔泽(Walzer)认为,“公共空间是我们与陌生人,与那 些非亲非故的非工作关系的人共享的空间。它是为政治、宗教、商业、运 动服务的空间;是和谐共处和非个性化交往的空间”。北京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1年出版的《城市规划原理》一书,将城市公共空间定义为:“城 市与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 图1-4 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 第一章 公共空间与城市发展 3 图1-5 意大利古罗马城市遗址 图1-6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活公共使用的外部空间,是进行各种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空间场所。它 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绿地等,并在功能和形式上遵 循相同原则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两大部分(图1-7,图1-8)。” 近年来被国内外学术界引用较多的公共空间的定义出自英国学者马 修·卡蒙纳(Matthew Carmona)及他的学术团队,他们建议将公共空间的定 义缩小为:“公共空间是与所有建筑及自然环境相关联的可以自由到达的场 所。它包含:所有的街道、广场及其他能被住宅区、商业区或社区/市民使 用的空间、开放空间和公园;至少在白天不限定公共进入的公共或私人空间。 它涵盖了那些公众可自由到达的内部、外部和私人空间所有的空间界面。[2] 综合诸多的解释,公共空间的概念既强调与空间的开放联系,又 强调与活动多样性的开放联系,最重要的就是与社会相互作用,它是 由这种开放联系引起的。因此,公共空间被定义成容许所有人出入的 且在其中进行活动的空间,它受控于公共机构,同时在公共利益层面 图1-7 意大利罗马街头 [2]Carmona, M., Heath, T., Oc, T., and Tiesdell, S. Public Places - Urban Space: The Dimensions of Urban Design. The Architectural Press: Oxford, 2003 加以规定与管理。 第二节 公共空间的分类 一、学术界分类 公共空间根据学科分类一直被认为是城市规划下面的子领域:城市设 计中的一类设计对象。城市设计的代表人物为:凯文·林奇、简·雅各布 斯、扬·盖尔、科林·罗(图1-9,图1-10)。他们主张将公共空间纳入 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范畴去考虑。因此,公共空间的分类在学术界一直 都延续着城市规划学和建筑学中传统的类型学分类方式,根据使用功能和 形态分为广场、公园、绿地、街道等。 图1-8 美国辛辛那提芬德利市场的周末集市 图1-9 简·雅各布斯 图1-10 扬·盖尔 公共空间的类型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历来被认为可以按物理特征 和功能类型进行划分,这种分类方法多年来被形态学所倡导。从赛特 (Sitte,1889)的深而宽广的广场到苏克(Zucker,1959)封闭的、主导的、 核能的、群组的和无规则的广场,再到科尔兄弟对于公共空间的类型学分 类,影响了学术界对于公共空间的类型-形态学研究。基于形态学的分类 方法往往能将公共空间进行无止尽的分类,并且从公共空间的功能出发, 人们能够更容易地对其进行分类。例如扬·盖尔将39种“新”的城市空 间归纳为五种类型:城市广场、娱乐性广场、滨海步道、交通广场和纪念 性广场。韦斯特·卡尔等人将公共空间按11种功能进行分类(见表1-1)[3]: 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界的研究者们逐渐将公共空间的类型与 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及其他导致人们的公共生活发生变迁的诸多因素 之间建立起联系。马修·卡蒙纳(Matthew Carmona)在其2010年发表的 关于当代公共空间分类的文章中提出,将公共空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 积极空间;第二类是消极空间;第三类是含混空间(见表1-2)。[4]从 社会文化视角出发的学者则将公共空间聚焦在使用者及其在空间当中的感知 上。戴因斯和卡特尔(Dines & Cattell)认为使用者与公共空间发生的交互行 表1-1 韦斯特·卡尔公共空间分类 表1-2 卡蒙纳公共空间分类 [3]Matthew Carmona. Contemporary Public Space, Part Two: Classification.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010, 15(2):166 [4]Matthew Carmona. Contemporary Public Space, Part Two: Classification.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010, 15(2):169 为能够形成空间的基本类型,并将公共空间分为五种类型[5](见表1-3)。 之所以会出现在传统的类型学之外的新的分类方式,这与人类使用公 共空间的方式变化密切相关。 二、设计公司分类 以中国景观设计行业标志性设计公司——土人设计和奥雅设计为代 表,查阅这两家公司网站对其项目案例的介绍,发现土人将城市公共空间 分为以下七类:城市中心与街区、康体休闲地、生态基础设施、城市公园 与绿地、住区环境、场所与环境设计、滨水设计;奥雅设计则将其公司的 设计项目分为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公司所作的公共空间设计 的分类完全依赖于学科的分类进行划分;而全球知名的SWA景观设计公 司则将其公司的设计项目按照物理特性划分为17类(图1-11):棕色地 带(待重新开发的城市用地)、城市与市政区域、市政设施、商业与综合 体、社区、公司及私人办公空间、教育、健康、医疗、旅游度假区、自然 系统、公园、公共场所、住区、零售、运动及主题公园、运输、滨水区。 [5]Dines N& Cattell V. Public Spaces, Social Relations and Well- being in East London.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2006 表1-3 戴因斯和卡特尔公共空间分类 图1-11 SWA景观设计公司项目分类 从这三家中外颇具行业代表性的设计公司来看,设计行业仍然将公共 空间分类逻辑停留在物理属性阶段。 除了专业学术领域和行业领域对于公共空间的分类外,我们还需要从 普通的空间使用者出发,了解普通大众眼里的公共空间究竟是什么?我和 我的研究伙伴们寻找了15名大学生、教师、设计师,随机组合进行了关 于公共空间主题词的头脑风暴。从头脑风暴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往学术界 和行业界认可的常见公共空间外,普通大众眼中认为虚拟空间、办公室、 酒店、电影院、厕所,甚至是健身房、博物馆、图书馆、超市等都是他们 生活中的“公共空间”(图1-12,图1-13,图1-14)。尽管普通大众并 不能将公共空间按某一种逻辑进行明确的分类,但从这个简单的头脑风暴 可以看出,今天大众眼中的公共空间属性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图1-13 美国乡村酒店中的公共图书馆 图1-12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大厅 图1-14 美国匹兹堡餐厅空间 第三节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历史 一、从传统的城市空间到理性规划(1850—1960年) 西方的公共空间发展历史既是一部城市发展历史,也是一部城市生 活发展史。随着19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 气时代”。伴随着人口从农村迁徙到城市,过去清晰的城市边界被打破, 城市化发展得到加速。新的城市居民数量的稳定增长对于老城市来说充 满了压力。由于传统城市缺乏工业化社会的需求,相比之下新建筑材料、 更高效的建造方法和更专业的建造过程可以将原本低矮密集的传统城市 变得更大、更高和更快。为解决城市居民人口数量的上升这一问题,在 20世纪初西方城市发展提出了两种应对策略:一种是,基于传统城市形 态与结构的传统城市类型学设计。另一种,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 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兴起的对于过往传统建筑及城市形态的根本性突破, 即现代主义思潮。 1.卡米洛·西特:对于传统城市的再解读 西方最早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学者为奥地利历史学家和建筑师 卡米洛·西特(Camillo Sitte)(图1-15)。他于1889年撰写了著作《站 在建筑城市的艺术之上》,认为建筑城市的艺术是由建筑与公共空间的 相互作用产生的。卡米洛·西特当时并未对公共生活进行研究,但他强 调创造为人的空间比关注于直线形式的造型和技术性的解决方案更为重 要,并且将传统的中世纪城市生活质量作为设计典范。[6] 2.勒·柯布西耶:突破传统城市 1923年,勒·柯布西耶出版了著作《走向新建筑》(图1-16)。在 这本书中,柯布西耶支持合理的现代建筑与功能性城市运用直线条、高 大建筑、宽阔道路和大尺度绿色空间。他的这种打破传统的、高密度城 市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主导了20世纪中期的西方城市规划理念。伴 随而来的是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并帮助城市在健康、安全与效率上进行 功能化发展。工业化时代注重的是将效率体现在理性与专业的城市建筑 中。当时人类对于大众生活的想象还是追随于功能,并在大部分的现代 主义设计案例中可以显而易见地发现当时的形式比生活更重要。 3.汽车工业对于公共空间的影响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汽车成为西方社会里人们必不可缺的日常 生活用品。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越 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有汽车。对于汽车的征服使得人们靠步行生活的先决 条件逐渐丧失,传统的公共空间使用行为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图1-17)。 增长的汽车数量威胁着公共空间中的公共生活。城市密度的下降源自单 图1-15 卡米洛·西特 图1-16 勒·柯布西耶 [6]Jan Gehl & Birgitte Svarre. How to study public life. US: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13:42 元住户中人数的降低,人们拥有更多的个人空间、更开放的城市结构与更 多的城市空间。传统城市的边界被新的城市郊区空间所替代。尽管很多新 的城市公共空间在20世纪中叶被建造起来,但城市生活及公共生活并未 随之而生,过去充满人情味的拥挤的公共空间逐渐消失了。 二、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回归(1960—1985年) 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看来,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前程似 锦,成为当时城市规划的典范。但现代主义风格所注重的光线,空气与自 由矗立的建筑被运用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中。现代建筑被认为可以为大量 上升的城市人口提供居住的场所,从而替代传统的住宅。但现代主义的城 市规划理念很快就受到了批评,他们建造了非人性化的空间尺度,缺乏传 统城市环境中随处可见的生活质量。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被放大,并且脱 离了城市的设计架构。这时期西方学术界涌现出了一批学者,如简·雅各 布斯、扬·盖尔、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和威 廉·怀特(William H. Whyte)(图1-18、图1-19)。他们都认为“生活”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被遗忘了,“公共生活”需要被人重新理解。这 批研究者各自开始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进行调查研究。始于20 图1-17 丹麦汽车数量增长图 图1-18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 图1-19 威廉·怀特 世纪60年代的方法运动首先从高校开始,然后城市规划者和政治家门才 开始缓慢地认识到对于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应该有所行动。20世纪60至 70年代,随着民主化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年轻一代的变革、反战思潮、 妇女解放运动等民主事件的爆发,使得公共空间重新被利用。公共空间在 这个时间段内被认为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性特色。 三、全球化下的公共空间(1985—2000年) 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整个 世界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个含混不清的时间段内,作为全球化 的影响,城市规划一方面出现了均质化特征;另一方面,人们开始思考 人类对于城市、公共空间、混合功能、地域文化的价值,并更多的注入 人性化的尺度进行设计与思考。这时期的设计方向开始更多的考虑到建 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价值,以及如何为人提供活动的场所。幸运的是, 在西方社会中依然有城市强调城市规划的整体性与公共生活。巴塞罗那, 里昂和哥本哈根都有了新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因为有了这些公共空间 才赋予城市特殊的气质,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符号被很多行业杂志、旅游 书籍所介绍(图1-20)。 图1-20 上海城市广场:均质化的空间环境 四、公共生活成为主流思想(2000— ) 自2000年以来,在西方社会中,“宜居”(livable)这一概念开始出现。 社交媒体拿着这个概念对全球各类城市进行评估,并且发布年度报告。在 美国,“宜居”已经成为一个可操作的概念并上升到国家高度。美国前交 通部部长 Ray LaHood对于“宜居”的解释为:“你能够送孩子去上学、工作、 看医生、去杂货铺或邮局、出去吃晚餐、看场电影、与你的孩子在公园玩 耍——所有的这些都与你的汽车无关。”因此,美国政府开始将城市规划 的发展目标转变为让人们放下交通工具,回归公共生活。随着“宜居”概 念的兴起,西方社会开始摒弃过去大尺度的城市规划,公共空间设计重新 回归到小尺度的、以人的行为逻辑为基础的目标上来(图1-21,图1-22)。 图1-21 美国哥伦布市自行车公共设施 图1-22 英国伦敦市自行车租赁系统 图1-23 大连中山广场 图1-24 大连中山广场 图1-25 大连中山广场 第四节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历史 一、中国现代化城市的开启 公共空间的发展有赖于城市的发展,中国公共空间的发展与中国本 土化城市现代发展的历程息息相关。西方社会现代城市的发展开始于第二 次工业革命,而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1908年,光绪 三十四年七月由民政部拟定并通过了三十五年(1909年)一月颁布的《城 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在 几千年来以农业生产作为命脉的传统中国社会中,城市作为非农业生产的 空间第一次正式进入权力变革的核心,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序幕。[7] 但在1927年南方政府统一中国之前,城市建设只在各军阀割据的空间中缓 慢而规模较小地进行。这一时期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主要以通商口 岸城市中的租界地区为代表。如20世纪初,受日俄管辖的中国城市,哈尔 滨、大连和长春,日俄设计师在此规划了放射型林荫大道,并在道路交汇 处设置圆形广场,有些广场上还会兴建标志性建筑物:如哈尔滨的东正教 圣尼古拉大教堂(St. Nicholas Central Church)。此类风格的公共空间是美国城 市美化运动的扩展,它将城市美化运动普及到殖民制度统治下的地区来。 典型案例有大连中山广场(图1-23、图1-24、图1-25)。它始建于 [7] 杨宇振.权利、资本与空间: 中国城市化1908—2008年.城市 规划学刊,2009(1):63 1899年,当时大连被俄国统治,任大连市市长的俄国人为了表示对沙皇 的忠诚,将该广场取名为“尼古拉耶夫广场”(尼古拉耶夫是沙皇尼古拉 二世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中山广场”。此广场地处大连市中 山区繁华商业中心,是市区较大的开放型交通广场。广场直径213米,面 积为2.26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四周设置有机关、银 行、教堂、旅馆等公共建筑。大连市区道路以中山广场为中心呈放射状, 有10条大街。 中山广场的设计受俄国人主导,完全学习了巴黎式的核辐射式布局, 日本占领大连后对保留了欧洲风格的城市建筑与规划进行发扬和延续。 二、中华民国的首都计划 1927—1937年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城市 化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城市市政与建筑设计同 其他现代意义的行业一起在理论和实践上奠基 的十年。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城 市规划,也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城市规 划——《首都计划》(图1-26)。《首都计划》 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 所编制的建设当时首都南京的城市规划计划大 纲。它在规划方法、城市设计、规划管理等诸 多方面借鉴了欧美模式,在规划理论及方法上 开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实践之先河。《首都计划》 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作为规划的指导方针, 宏观上采纳欧美规划模式,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由于首都计划里的 道路系统引进了林荫大道、环城大道、环型放射、矩形路网等新的规划概 图1-26 《首都计划》 [8]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 编.首都计划.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6,2~3 图1-27 中央政治区鸟瞰图 图1-28 新街口道路及重点鸟瞰图 图1-29 1946年新街口广场 念与内容(图1-27)[8]。使得鼓楼广场、新街口广场(图1-28,图1-29) 随着城市道路的建设应运而生,并成为当时及日后南京重要的集会游行的 公共空间。《首都计划》不仅影响了南京的城市规划及公共空间的发展, 还影响了随后许多中国城市的规划设计、公共空间设计。《首都计划》的 实际价值远远超越它在南京的具体实践,更在于它的理论及方法对中国近 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促进作用。[ 9]中国许多城市的近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发 展也受其深远影响。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独特发展 1949—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城市化发展因政治体制的转变 而脱离了严格意义上的资本,它并非通过市场获得积累。这时期中国城市 公共空间的发展主要受文化大革命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 十年浩劫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脉络。 “苏联模式”城市规划的引入与发展 在新中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时期,为配合苏联援助的156个重 点工程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处理好与原有城市的关系,国家急需建 立城市规划体系。为此,引入了“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10]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奠定了新中国城市规划与 建设事业的开创性基础。 由于全面学习苏联,包括与计划体制相适应的 一整套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使中国现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严格的 [9]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 编.首都计划[M].南京:南京出 版社,2006,2 [10]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 设史[M].(第三版).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405 计划经济体制特征,也带有一些“古典形式主义”的色彩。在城市规划中 强调平面构图、立体轮廓,讲究轴线、对称、放射路、对景、双周边街坊街 景等古典形式主义手法;城市建设也一度出现了“规模过大、占地过多、求新 过急、标准过高”的所谓“四过”现象,忽视工程经济等问题。[11] 因此这个时期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手法和设计风格受到苏联模式的影 响,并带有“古典形式主义”色彩。城市规划总图比较讲究构图和城市建 筑艺术,常常布置众多广场,强调对称式轴线干道系统。城市广场基本都 被设计在城市轴线上,多数为道路交叉口上的交通广场,基本每个城市的 市中心都设置有广场,作为该城市最主要的公共空间。有些城市的公共空 间设计直接由苏联专家进行指导,公共空间的形式与风格具有明显的苏联 特色,广场形态和细节元素都运用了传统西方古典主义样式(图1-30,图1-31)。 图1-30 1950年代北京苏联展览馆广场 [11]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 设史[M].(第三版).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05~406 图1-31 1950年代北京苏联展览馆广场 四、“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风暴中,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经历了前 所未有的破坏与挫折。总体来说,城市公共空间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破坏, 一些广场设施、广场绿化、以及城 市小游园等被任意践踏与破坏。城 市规划事业全面停滞,基本无人问 津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与保护。 但在“文革”后期,还是有一些 极少数的城市公共空间得到了建设与 发展。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南昌人民 广场,就是“文革”后期不多的扩建 实例。同时“文革”期间,由于全国 大串联的活动影响,各地站前广场得 到了较大建设,个别省会城市、部分地 级城市都相继修建了火车站及站前广场 (图1-32、图1-33、图1-34),成为“文革”中 为数不多的新建项目,满足了当时人民群众对 于交通出行的需要。这些站前广场的形式也逐 步摆脱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模式的影响, 结合各自城市的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与此同时,在“文革”后期,一些新的小 游园也开始建设起来。这时期的小游园改变了 先前面积狭小,形式、内容单一的情况,无论 从平面布局、形态还是建筑小品,装饰手法都 有了较大进步,为20世纪80年代小游园的大 发展奠定了前期基础(图1-35,图1-36)。 图1-32 1970年代广州火车站广场 图1-33 1970年代广州火车站广场 1.站屋;2.行包房;3.出站口;4.电讯楼; 5.邮政转运楼;6.长途汽车站;7.商店; 8.旅馆;9.国际电讯楼;10.研究所;11.商场; 12.预留近郊旅客候车室;13.专用客车停 车场;14.出租机动三轮车停车场;15.公 共汽车站;16.出租汽车停车场;17.行包 车停车场;18.自选车存车处 图1-34 1970年代广州火车站广场平面图 图1-35 合肥河滨小游园平面图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告别 了一段重要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五、改革开放后迈入全球一体化阶段 1978年至今的近40年间,是中国以自身独特方式进入全球化的40年, 同时其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也作为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得以体现。 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经历了3次重要的“调节”:1994年开始的中 央与地方之间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2005年 年底至2006年年初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这三次调节巨大地推进了中 国城市化的发展,使得最近20年成为中国城市进入全世界都为之侧目的 迅速发展期,有人称之为中国城市的“黄金时期”,也有人称之为“大跃进” 时期。1994年的调节激发了地方政府的发展积极性。“城市建设”与“土 地”成为地方政府手中最为自主和灵活的“生产资料”。但自1990年代 中期以来“城市总体规划”中存在土地规划的不合理性、人口规模“大跃 进”式的虚拟增长直接反应到地方各城市的公共空间建设中。这时期的城 市公共空间盲目追求形体与模式的空旷,这种“空间扩张”被称为默认的、 许可的、高速度发展的典型范式。如山东省济南市泉城广场、辽宁省大连 市星海广场等(图1-37,图1-38)。 图1-36 合肥河滨小游园 图1-37 济南泉城广场 图1-38 济南泉城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