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 研究方法 第一章学前教育研究概述 第一章 学前教育研究概述 知识目标 (1) 理解学前教育研究的含义、原则及意义; (2) 了解学前教育研究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3) 了解学前教育研究的特征及原则; (4) 明晰学前教育领域教研、科研的联系与区别。 能力目标 能依据学前教育实例,分辨教研与科研。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科研兴教、向教育研究要质量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科研兴园也已成为幼儿园里非常“热门”的话题。一位幼儿园教师说:“‘科研’既能解决幼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能提高教师素质,使幼儿园更好地发展。”但一些幼儿园教师对于搞科研还是存在困惑:以往开展课题研究,都是园里跟着总课题走,教师们跟着园里的分课题走。虽然教师们会选择跟自己工作实际相关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但离不开总课题的指挥棒,自己的特色难以发挥,没有积极性。现在提倡园本研究了,但新问题又来了:一是找不到课题或者找不到合适的课题,即便找到了,确定的课题往往被专家评价为“大而空”;不知用什么方法来做课题,更不知如何写科研论文,所以,整理出来的成果价值不高,往往忙来忙去收获甚少。深感搞科研对于教师们来说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上事实说明:幼儿园搞科研,研究的主体是幼儿园教师,研究的内容是幼儿园面临的实际问题,研究结果直接用于幼儿园实践。但许多幼儿园教师存在困惑,不知道怎样搞科研,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研究能力势在必行。 第一节学前教育研究的含义 一、学前教育研究的含义 所谓学前教育研究,是指以学前阶段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探究,进而发现学前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0~6岁的婴幼儿,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学前教育领域(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托儿所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等。根据此阶段婴幼儿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围绕着影响婴幼儿发展的教育领域等开展研究,以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研究认识学前教育领域中未知的东西,揭示教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发现普遍规律,形成、丰富和发展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以指导学前教育实践。 学前教育研究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是对学前教育这一特殊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是研究者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它要求研究者针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遵循教育理论和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丰富的事实材料,获得正确的认识,发现学前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以便更加有效地指导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科学与科学研究 科学的含义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诠释:其一是知识体系论。知识体系论认为科学是通过逻辑性、实证性的研究而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的系统化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既可以是实证研究的产物,也可以是逻辑思辨的结晶,但它们都必须可以由实践检验,或者在逻辑上有检验的可能。科学知识的真理性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知识,科学总是在不断否定自我和修正自我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其二是探索活动论。探索活动论认为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不断认识的过程。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活动。知识并不是科学,而是科学探索的产物,科学不在于认识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其三是信念论。信念论认为科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所保持的一种态度,它具有一种精神,即追求真理、实事求是。 科学研究是指人们在科学信念的支配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活动。它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学研究活动是人们探索真理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相比具有客观性、创造性、系统性和继承性的本质特征。 (资料来源:吴振东学前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有改动) 二、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状况,标志着学前教育发展的水平。只有在认真地研究总结过去学前教育研究的成果、吸收其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天学前教育发展中现实问题的研究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起到推动作用。 (一) 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历史演进 伴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引进、创新和完善的演进过程。 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学前教育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西汉的贾谊在其《新书》中就记载了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母注意胎教之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书中的《教子篇》《勤学篇》论述了儿童家庭教育;南宋的教育家朱熹为儿童编写教材《蒙童须知》等。 近代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研究开始吸收国外学前教育研究的先进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学前教育的实际不断发展和创新,总结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如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张雪门的“行为课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张宗麟的“社会教育”思想等。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建立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和群众性的科学研究组织,开展了一些专项课题研究。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学前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学前教育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学前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学前教育研究对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科学、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建立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机构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是由专业水平高的学前教育研究人员组成,专门从事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工作,针对学前教育领域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探索研究。1978年7月,恢复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设立了“幼儿教育研究室”,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幼儿教育研究机构。相继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也建立了教育研究所,设立了幼儿教育研究机构,配备了专门的学前教育研究人员。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建立,培养了一批研究人员,促进了全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 2成立学前教育学术团体 1979年11月3日,中国教育学会幼儿教育研究会在南京成立,并举行第一届学术会议。1992年研究会被批准成为国家下属的一级学会,更名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建立了5个专业指导委员会。各省市也纷纷成立幼儿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研究会定期召开学术会议(会议主题反映当下的学前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交流幼儿教育经验,研究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学前教育研究会使学前教育研究更加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和有实际指导意义,对组织科研队伍、培植科研骨干、推进群众性幼教科研等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87年1月,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与湖南长沙师范学校联合出版了《学前教育研究》杂志(双月刊),将学前教育研究的最新优秀成果以及学前教育的发展动态,及时地提供给广大幼教工作者们吸收和借鉴。 3学前教育主要研究成果 (1) 课题研究。1979年中央教科研所幼儿教育研究室通过“建国32年来幼儿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课题研究,于1982年撰写了论文《回顾与展望》等。 (2) 学前教育理论与经验的总结。对我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张雪门、陶行知、张宗麟等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出版了《陈鹤琴教育文集》《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及《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等。总结新中国成立后40年我国学前教育基本经验:学前教育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加强领导、构建科学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必须明确幼儿园为儿童成长和为家长工作服务的双重任务;必须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应充分重视古今中外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应确保乳婴儿教育和幼儿教育两部分的衔接。 (3) 学前儿童学习“领域”研究。加强对幼儿体、智、德、美教育方面的研究。代表性的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各省、市协作完成的《我国幼儿形态、机能、基本体育活动能力的调查研究》《幼儿园幼儿膳食营养调查与实验研究》《幼儿园3~6岁儿童言语发展特点的教育的研究》三项课题,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组织完成的《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的《幼儿园德育大纲》等。 (4) 幼儿园课程研究。1983年以来开始了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实验成果。如“幼儿园综合性主题教育的实验”(上海市长宁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与愚园路第一幼儿园合作)、“活动教育课程”(南京师范大学与南京鼓楼幼儿园协作)、“整体教育课程”(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与该校幼儿园合作)等。21世纪初,学前教育的课程改革在终身学习、以人为本、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的思想指导下,课程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新(纲要)的知识观与幼儿园课程内容》(冯晓霞)、《瑞吉欧教育经验能给我国幼教改革带来什么启示》(朱家雄)、《冷静思考园本课程的热潮》(袁爱玲)、《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张明红)、《自主性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张琼)、《“叙事性整合课程”的预成与生成》(马荣)等。 回顾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历史演进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学前教育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与创新的过程。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对象已经延伸到0~3岁期;研究者们运用儿童发展理论开展深入的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学前教育目标、课程目标、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学前教育各领域的研究、学前儿童智力早期发展的研究、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农村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发展的研究、学前教育领域信息技术运用的研究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国学前教育研究演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教育研究开始是以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为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照搬套用苏联经验,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因素,学前教育研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观念落后。过分重视对经典著作的诠释,过多地引用专家的观点。在思维形式上,崇尚中庸、求同、整体划一,缺少创新意识,过多地强调经验,研究往往是表面的、浅层的、难以深入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内在规律。 (2) 各类型各层次研究尚处在较低水平。对学前教育基本事实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经验型主观臆断上,缺乏对教改实践中取得的丰富经验进行系统深入的整理和概括。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系统,理论对教改实践的指导不够。 (3) 结合国情研究不够。我国偏重国外新名词的采用,将国外的做法直接拿来效仿,缺乏结合国情的可行性分析。例如,没有考虑我国学前教育的物资条件、班额、师资状况等,对我国传统中先进的幼教做法一概视之为旧的、过时的,一律排斥。由于理论的局限造成实践的盲目与混乱,教师忙于赶潮流,频繁应付于形式上的改革。学前教育本土化、民族化不够深入。我国是文明古国,学前教育研究要客观、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分析国内外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丰富中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 (4) 学前教育研究领域行政干预过多。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整齐划一的模式较多,以统一指令的方式推行某种新的改革的做法比较普遍,百家争鸣不够。 (5) 幼儿教师的研究能力亟待培养和提高。一方面,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的第一线工作,最了解学前教育的需求,最清楚为了推进学前教育改革需要研究什么。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教育经验,有大量教育感性认识,便于开展现场研究,同时也便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可以说,只有广大幼儿教师积极参与学前教育研究,才使学前教育研究成为推动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另一方面,我国幼儿教师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过去是以中专学历的幼儿教师为主体,现在城镇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才刚刚达到大专为主体的水平,而且是函授毕业生占多数,这与发达国家幼儿教师的学历以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为主相比,差距较大。 (6) 对幼儿教师的研究培训不够,尤其是针对幼儿园实际指导不到位。 (资料来源:张燕,邢利娅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有改动) (二) 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我国的学前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学前教育研究也随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前教育研究的发展将呈现一些新的态势。 (1) 研究领域从幼儿园、幼儿教育机构扩展至家庭和社区,从城市幼儿园扩展到农村乡、村幼儿园,从幼儿发展扩展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的深度也不断扩展,促进了理论的更新与发展。当今与儿童发展和教育有关的理论已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科学、哲学、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人类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的理论。特别是近十年来,脑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新理论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兴趣和高度重视,这些理论对学前教育的研究确有更多、更新的指导意义。 (2) 研究内容从单一走向综合,既注重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又注重学前教育实践研究,不断扩展研究的广度,在某些领域和方面进行深度研究。既注重学前教育自身内部问题的研究,又注重对学前教育外部影响的研究,重视典型经验研究和推广。更加重视对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教育研究除了重视理论研究外,更加注重应用研究,更强调研究为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服务,研究与实践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真实的现场情境中进行,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突显。将更加重视幼儿园课程研究,把国内外的优秀经验很好地理解和吸收,探索适宜的幼儿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合本地区或本园发展的课程模式,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把研究运用到实践,将是学前教育科研人员、幼教工作者和广大幼儿园教师共同的工作任务。 (3) 研究方法从侧重调查研究到以实验研究为主,广泛使用录音、录像、照相、计算机和心理测量仪器等设备,进行事实材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对数据、材料的分析更迅捷,研究更科学。个案研究将被一线幼儿园教师广泛采用。 (4) 研究结论的获取将更加重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兼顾,将更加具有实效性和推广性。 (5) 研究者将由专职研究人员发展到各层面的幼教工作者,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力量。 科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园教师从“经验型”走向“研究型”“专家型”,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是幼儿园教师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教育实践中思考和研究以下问题。 (1) 你能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高度关注并为此热情地工作吗? (2) 你能够关心幼儿的生活经验,了解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特点,解读幼儿的表现和变化,推测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并想方设法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持续有效的干预吗? (3) 你能够反思自己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否对幼儿当前的生活及应对未来的社会有价值,平衡短期效应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吗? (4) 你能够把自己的工作看作一种有吸引力的探索过程,对种种理论和方法保持开放而客观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质疑,谨慎地实验和研究吗? (5) 你能够主动与行政部门、媒体等各方面沟通与合作,成为提升整个幼教领域的专业水平和地位的一股力量吗? (资料来源: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有改动) 三、学前教育领域的教研与科研 教研(教学研究的简称)与科研(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是基础,科研是指导,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共同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从概念上讲,教研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科教学中具体的教学现象和出现的实践问题进行微观的分析、研究。科研则是以教育理论为先导、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去获取新的教育理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在研究对象上,教研是对已有的教育理论、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运用研究,主要是应用规律,属于实践的范畴。科研主要是对未知领域的教育理论、教育规律的一种探索验证,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活动,是发现规律,属于理论的范畴。 在研究内容上,教研研究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的、具体的、真实的问题,如幼儿集中注意情况观察。科研研究的是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规律性、发展性问题。 在解决问题上,教研的内容直接来自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困惑,解决的是“怎么办”才能更好的问题,如“对新生幼儿入园焦虑应对策略的研究”。科研主要解决目前我们没有解决但又必须解决的问题,重在创新与突破,以解决实践中的瓶颈问题,如“对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上,教研一般是通过开展集体研讨、评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进行的,对事实材料的收集是分散的、个别的,研究时间相对较短。科研通过选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实验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推广等活动进行,是连续的系统的研究活动。研究的时间相对较长。 在研究成果上,教研是对教学过程中局部的、微观部分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虽为教学实践服务,但应用范围往往只适应于某一地区、某一幼儿园或某一活动领域。科研侧重于教育经验的提炼、教育规律的发现、教育理论的创新,研究成果可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 在研究人员上,参与教研是每一个教师的工作之一,是必须做的事,也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科研不一定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做的,也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的。科研要求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目前幼教教研中的问题及发展取向 1目前幼教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1) 重“展示”轻“反思”,重“研教”轻“研学” “展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讨论问题的载体,但现在是载体有了,问题却没有了,载体做得很漂亮,老师反思的时间却很短、讨论时间很短。有些教师轻反思,认为自己反思的已经很多了,但是其反思做得很肤浅,有的像流水账,没有去深究。怎么帮助教师提升反思的能力?怎么去关注教育过程,进行更深的反思?在教研中要引导教师去深入地思考,去深入地研究幼儿的学习,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反思水平。 (2) 重“教学型”教研,轻“研究型”“学习型”教研 由于不同教研类型有不同类型的功能,所以教研不能只搞一个类型,因为单一的方式难以应对教研的若干功能。 教学型教研,以教为着眼点,以课例为载体。幼儿园与中小学不同,幼儿园教研不是仅仅研究上课,幼儿园的教学型教研应该是研究幼儿在园的一日所有活动。 研究型教研,以研为着眼点,以课题为载体。研究型的教研如果不做,会导致教研没有深度。幼儿园中提出来的有些问题需要研究型的教研,这就不是一次两次所能解决的,如果没有深度教研就会太泛。另外,教师有很多模糊的知识,心理学上称为内隐学习、缄默知识、个人知识。过去比较重视显性知识学习,《纲要》等材料上面的话语,很多教师都会说,但并不一定理解,理解了也不一定能做,做了也不一定能反思。公共知识、公共话语是一回事,而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缄默的个人话语,如何转化?过去认为缄默知识一定要显性化,那么教师的缄默知识怎么转化为显性知识?又怎样挖掘教师个人知识的独特性?这是教研要探讨的。 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以阅读为主线。教师不仅是一名幼儿园教师,更是一名终身学习者,有自己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型教研主要是帮助教师提高学习能力,而主要方式是引导教师去阅读。为了培养教师的读书习惯,可以通过教研提出倡议,交流各幼儿园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的经验,推动教师买书、读书,从读书中获益。 (3) 重教研内容、形式、结果,轻教研文化、制度建设 对教研的内容、形式大家比较重视,对文化、制度的建设,相对来说重视是不够的。比如,对观摩活动过分关注,导致对默默的日常教育过程不感兴趣;对结果过分关注,导致对过程中的努力不加珍惜。这样的教研导向就把教育的价值给扭曲了,也就是在建设不良的幼教文化。建设一个好的教研制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建设的问题。而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艰苦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2幼教教研的发展取向 所谓取向,是指价值倾向。教研的取向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实践—意义取向是现在教研非常强调的取向。意义取向特别强调幼教教研怎样让教师产生对教育意义的理解。理解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案的意义,而是幼教的意义。 (1) 重视研“生”、研“学” 教研活动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引导教师真正地转向重视幼儿、重视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而不仅仅是重教师的“教”。如果教研活动中看不到对幼儿学习的深入研究,不关心活动中幼儿怎样在学习、怎样在理解教学的内容、怎样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概念,不引导教师去思考怎样按“儿童的大纲”去支持幼儿学习、怎样让其自我建构的过程变得更有效,这样的教研取向是有问题的。 (2) 重视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教研文化 民主、平等、合作、创新也是基于人们对幼教本质的理解。我们的教研如果没有这样的氛围,是不能创造出民主型的教育的,一个专制的、权威的、垄断的教研绝对不可能培养出有民主、平等理念的教师。 (3) 重视参与、反思、行动研究 生态的、民主的、有意义的教研活动一定不是单向的上情下达,一定是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的。研究部门和研究人员要完全抱着合作参与的心态,与幼儿园一线教师共同研究、反思教师自己的问题,一起进行行动研究,这是非常重要的。教研活动在参与和反思上不能停留在比较肤浅、表面的水平上,教研的内容不应是断裂的,要把教研活动和日常教育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增强行动研究取向。 (4) 重视教研制度建设 尽管幼儿园、区域的教研一直都在搞,但很少有以教研制度建设作为专门内容的。园本教研制度建设不是一个幼儿园能完成的,也不是光靠教研的力量能完成的,而是要靠行政、基层等各方面共同的力量来完成。因此,幼儿园要探索能够保障园本教研持续地开展下去的长效机制。 (资料来源:李季湄新时期幼教教研有关问题的思考[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7(05)有改动) 第二节学前教育研究的特征和原则 学前教育研究的范围是婴幼儿及其学前教育领域。这一特殊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有其独有的特征,在研究过程中要遵循其特定的原则。 一、学前教育研究的特征 学前阶段是婴幼儿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研究对象的特点使学前教育研究活动有别于其他科学研究活动,呈现出自身的特征。 1研究对象的特定性 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婴幼儿,研究探讨的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0~6岁阶段婴幼儿有其发展的特殊性,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个体间的差异也明显存在。研究者必须掌握学前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体、心理发展的特征,在研究的各个环节必须坚持以幼儿为本,充分考虑这一时期婴幼儿的独特性,尊重幼儿的权益。 2研究内容的复杂性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体系内外的很多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其发展也受到很多相关因素的影响。幼儿园、家庭、社区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更为深刻。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决定了学前教育研究内容的复杂性,所涉及的知识体系更为宽泛,为此学前教育研究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复杂性,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研究。 3研究方法的适宜性 学前教育研究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0~6岁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婴幼儿。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决定着研究者在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前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适宜地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是学前教育研究的关键,关系到研究的成败。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时研究者多选择观察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不宜采用纸笔测验或问卷调查,这样才能获得客观、实际的研究成果,实现研究的价值。 4研究过程的现场性 在学前教育研究中,无论是对婴幼儿动作、行为、情绪的研究,还是对影响其成长的教育环境(幼儿园、家庭、社区)的研究,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离不开教育实践情境,就是说研究的过程要在现场的实际情境中进行。因此,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既要保持一种客观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又要运用其自身对于生命的体验去直接地理解研究对象,与研究对象进行交流、互动与沟通。这样研究所获得的事实材料才是客观而真实的,研究的结果才能够对实际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5研究结果的发展性 由于每个学前儿童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存在着个体差异。而学前教育研究多采用个案研究,即研究者选择一个或几个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考察和研究,来探讨儿童发展特征与规律。研究对象数量少,存在个体差异,因此,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相对较弱,但研究结果同样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和启发性,对指导学前教育实践及新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前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学前教育研究的原则是指对学前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研究者必须严格遵守学前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确保学前教育研究的顺利开展,实现预期研究目标。教育研究一般遵循客观性原则(研究内容)、科学性原则(研究方法)、系统性原则(研究过程)、创造性原则(创造新知)等。学前教育研究既要考虑教育研究的一般原则,还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学前教育研究的过程很多情况下要在现场的实际情境中进行,丰富的研究资料来源于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研究者要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与对象互动、交流以获得事实材料,不能主观臆造,靠想象、推理。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学前儿童,应充分考虑他们的现有发展水平,适宜地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研究,不能有个人偏见。这样研究所获得的事实材料才是客观而真实的,才能揭示事实真相、反映客观事实、总结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实效性原则 学前教育研究的结果应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幼儿园一日生活皆教育,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既要重视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又要把握研究过程对儿童的教育意义。学前教育领域宽泛、内容复杂,研究要以新的理念分析已有资料;以新角度、新方法去研究现实问题,去探索新的规律,总结新成果。对研究设计、研究成果的表述要科学规范,以便于交流、扩大成果的效益。 3权益性原则 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婴幼儿,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要尊重儿童的权益,不要违背研究的道德准则。尊重被试儿童的意愿,对儿童测试应征得其父母或老师的同意,儿童有不参加测试、中途退出测试的权力。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和隐私权,被试儿童有要求研究者对测得的有关自己的数据资料保密的权力,不将研究结果告诉未经被试儿童同意的其他人,研究者不能未经同意在研究报告中或在公开的场合披露被测试者的姓名。如果研究给被测试者身心造成损害,研究者有责任去消除一切不良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