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神韵00大学语文读本一、自 然 神 韵00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总有那么多情思缱绻的文人,在俯仰宇宙之际,拈笔和墨,蘸云霞的色彩,浸山水的秀气,用一行行文字代表大自然,也向着大自然诉说。日月星辰,江河泉流,奇山芳芷,烟柳画桥,甚至仅仅是荡漾在山中的一抹云霞、那翱翔于天际的归鸟、洒在枝头的沥沥春雨,都留驻着他们的眼神,牵系了他们的魂魄。因此,饱含着热血、浸润着情怀的一串串诗行,连同那阴晴圆缺,那巍峨的山、潺湲的水,成为了永恒,在每一代人的心底泠泠成韵。 本单元所选文章融美景、美情、美文为一体。王羲之《兰亭集序》将会稽山水与文人的浪漫融于一体;吴均《与朱元思书》一文语句精练至极,描述了浙西的奇山异水,也表露出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宛如一幅中国淡雅的山水画,词采华茂,情韵袅袅;张岱《湖心亭看雪》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洁白的雪景如作者纯洁执着的追求一般;梭罗《瓦尔登湖》让我们穿梭于大自然中,去感触“每一个毛孔都浸润着的喜悦”;龙应台《重回旷野》则关注了现代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对山水大美的觅踪,也是自我心灵的寻找。愿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暂且放缓自己追逐的脚步,去静听心底默默的泉流。或许大自然会告诉你:美在你的身外,又无时不在你的心中。 兰亭集序 王羲之 【解题】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会上各人饮酒赋诗并将所写诗篇结集成册,名之《兰亭集》,王羲之为诗集写序,即《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会(kuài)稽:郡名,东汉时郡治移山阴。山阴:县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之兰亭,修禊禊:古代风俗,人们聚集于水旁,借清水洗濯,寄托着消除灾祸之意,后变为游春节日。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映带:形容景物互相衬映,彼此关联。左右,引以为流觞觞(shānɡ):酒杯。流觞:把酒杯放在曲水上游,任其循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曲水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杯饮酒。,列坐其次次:旁边。这里指水边。。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品类:指万物。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游目骋怀:纵目游观,舒展胸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俯仰一世:指度过一生。,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形骸:形体,身体。之外。虽趣趣:同“趋”,趋向。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俛仰之间:指短暂的时刻。,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修短:指寿命长短。化:这里指自然变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契:古人用木或竹刻的契券,分成两半,以合一为凭验。,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齐:用作动词,看作同“等”。彭:彭祖,传说中古代长寿的人物。殇,短命早死的人。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刘盼遂、郭预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下》,545~547页,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年。) 练习与思考1.本文对生命的理解与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情感基调上有何不同? 2.背诵全文。 3.写一则短文,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放浪形骸”五个词用进去,要求运用恰当,内容合理,不少于300字。成文后用毛笔书写,感受书法的魅力。 赏析谈到《兰亭集序》,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兰亭集序》是一幅精美绝伦的书法作品,有着“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在视觉方面能直观方便地给人以审美的感受。人们在欣赏《兰亭集序》的摹本时,可真切地体会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中华书法神采,获得美的切身体验。 同时,《兰亭集序》也是一篇备受历代论者称赞的“美文”,清新朴实,不事雕饰,语言流畅,清丽动人。在形式上,整个魏晋时期,符合“自然神韵”的模山范水之作基本都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而只有《兰亭集序》迥然不同,句式以短句为主,宛若信笔而写,既整齐又富于变化,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悦耳动听。在内容上,文章首先介绍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嘉宾,接着用疏朗的笔墨描绘了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雅致环境,让人“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同时,哲思之人往往“在人多时候最沉默,笑容也寂寞”,虽身被美好畅快的氤氲氛围所环绕,但作者驿动的心却由“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转入到对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体认与求索之中。作者深知,无论是“晤言一室之内”,抑或是“放浪形骸之外”,此刻的眼前景和座中人,终会化为天边风流四散的浮云,成为遥远回忆中的陈迹。面对“死生亦大矣”这一终极问题,千百年来无数的思想者曾反反复复地追问,魏晋时期的谈玄悟道也曾流布一时,然而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一死生”、“齐彭、殇”的所谓“高蹈出尘”,反而对生命的本真产生了更为幽深的思索,也让“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可以说,《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也是一篇至美至雅的美文代表作,清新朴素,穿越千年仍散发出清澈、浑厚的气息。附:《兰亭集序》摹本(其一) 《虞摹兰亭序》卷,唐·虞世南摹,纸本,纵24.8cm,横75.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书法空间”网站(http://www.9610.com/wangxizhi/1.htm) 与朱元思书 吴均 【解题】吴均,字叔庠,生活于南朝宋梁之际。他出身贫寒,自幼聪慧,擅长诗歌散文。吴均文体清拔,时人效仿,号“吴均体”。本篇写景如画,文字清丽,是南朝的一篇著名骈体文。文章充分描绘了浙西一带的秀丽江山美景,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富阳、桐庐:均属今浙江省。,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缥:苍青色。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互相轩邈:犹彼此争较谁高谁远的意思。轩,高。邈,远。,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泠泠(língling):清脆的流水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鸢飞戾天者:指在政治上追求高位的人。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柯:树枝。,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上编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注释略有增删。) 练习与思考1.请概括浙西奇山异水的主要特征? 2.文中的景色描写凸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写一篇短文,描写你故乡的景色。 赏析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混乱的年代,吴均便生活于此。同时,这个时代又是中国历史上文学和艺术最光辉灿烂的年代之一,我们透过吴均的作品《与朱元思书》一文便可见一斑。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朱元思讲述旅程所见的一封信。文章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为中心,分别描写了浙西山水的静态美、动态美。作者在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的巧妙结合中,采用简练明快却韵味十足的笔墨凸显浙西的“奇山异水”。全文仅一百四十四字,虽短小,却带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受。 全文重在写景,然而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亦可领略到他的高洁情怀。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是对山水的直观描写,也可视为作者抒发了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那种自由和无拘无束的轻松惬意,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 吴均是南朝著名的骈文家,《与朱元思书》保持了骈文的基本特点,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音韵和谐,读之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在四六句之中,恰当运用五字和四字交叉的句式,语言亦显洒脱。 反复吟诵,词美、景美、情美。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相传创自陈后主(见《旧唐书·音乐志》)。 张若虚 【解题】诗人张若虚,扬州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在初、盛唐之际,其存诗仅有见录于《全唐诗》中的两首。而据程千帆先生考证,其诗名曾不为世人所重,一直到了明代前期才发生了突转。今人闻一多先生甚至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其旷古诗情令人感叹。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开头两句写长江下游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不分。明月升于东方,恰遇涨潮,似从潮水中涌现。 滟滟随波千万里,滟滟:水面波光闪闪的样子。这句写月亮渐渐升高,清光照射四方。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芳甸:遍生花草的平野。,月照花林皆似霰霰(xiàn):雪珠。。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四句写月满光盛,一片皎洁。古人以为,霜像雪一样从空中落下,所以常说“飞霜”。这里以“霜”比月色,所以说只觉其“流”而不觉其“飞”。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六句写诗人因宇宙无限而引发的人生感慨。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落到“白云”、“扁舟”上,引出客思离愁。前两句写白云离开青枫浦而去,象征着人的分别。后二句以“扁舟子”和“楼头妇”对照,显出两地相思。“青枫浦”,今湖南省浏阳县有此地名,一名双枫浦,但此处只是泛指。扁(piān)舟,孤舟。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从“可怜”句以下都是设想闺中女子的相思之苦。徘徊,原作“裴回”,此处据别本改。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两句写月光来照闺中和砧上,挥遣不去,好像对人有情。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两句写闺中女子的痴想,要随着月光照见在外地的丈夫。相闻,互通音讯。逐,跟从。月华,月光。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4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注释略有增删。) 练习与思考1.请找出诗中描写“江”、“花”、“月”的句子,并分析其诗意。 2.试分析诗中的人生哲思。 3.试比较乐府诗与近体诗的差异。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妙笔生花,极写春江花月夜之美好。但这又不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诗人在诗中所表现的离情别绪和将有限人生置于无限宇宙之间所引发的生命感慨,犹如春江里的星月,是诗中最闪亮的灵光。正是在这种奇丽光芒的映照下,诗人笔下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才有了这令人惊叹的大唐气象与天地神韵。这种气概与神韵,不仅表现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博大与壮阔,“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深邃与空灵,还表现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豪迈与自信,以及“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洒脱与落拓。 诗歌从月下的春江夜景展开,在悠远寥廓的大自然中,抒发人生哲思,表达思乡怀人之情,将诗画、情愁与生命之慨融为一体,吟唱少年时代“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歌起句便气势恢宏。眼前是阔远的春江潮水,而就在那水天相接之处,一轮明月伴随着汹涌的潮水,一跃而起,将无限的光芒洒满整个世界,真是“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水的灵动,光的慷慨,在天地之间,将宇宙生命的律动谱成奇伟壮丽的音符。紧接着,诗人描绘了月下美景,是宛转的江流,是摇曳生姿的华林,是空气中流动的皎皎光芒。而这一切,皆因月之所赐!于是,诗人将景仰的目光投向朗朗夜空中的“孤月轮”,并由此引发出对宇宙生命的思考。诗人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在对江月和人生的比照中渐渐清晰,有闲淡的哀伤,又有明朗的力量。及至联想起游子思妇,那也只是“闲潭梦落花”的美丽与轻盈。 此诗系乐府旧题,也融入了近体诗的创作特点,偶见对仗与平仄。全诗252个字,四句一韵,共换九韵,呈回环往复之美。诗句婉转流丽,读来神清气爽。 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 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又名湖心寺、清禧阁,位于浙江杭州外西湖中,小瀛洲北面。因在外西湖中小岛上,故而得名。 张岱 【解题】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明末清初文学家,小品文的集大成者。清兵南下,入山隐居著书。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不少作品表现其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所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又有《石匮书》,现存《石匮书后集》。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写得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把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文之中。 0大学语文读本一、自 然 神 韵0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余:我。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更定:初更以后,在晚上八九点左右。,余拏拏(ná):本义为持拿、执取。此处指划船。一小舟,拥毳衣毳(cuì)衣:用皮毛做的衣服。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雾淞(sōng):雾气凝结在树木枝叶上而形成的一种白色松散冰晶,又名“树挂”。沆砀(hàng dàng):烟云雾气弥漫的样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大白:大酒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舟子:船夫。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撰、淮茗评注:《陶庵梦忆》,60~61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注释略有增删。) 练习与思考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 3.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请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视他为知己吗?为什么? 4.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赏析翻开浩瀚的中国文化史,从《诗经》的《国风》到晚明的散文随笔,从优美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到八大山人的山水名画,从崇山峻岭中的千年古刹到私人庭院中的模山范水,屈原高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而高蹈于尘世之上;陶渊明发出“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的彻悟而躬耕田园;苏东坡既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颓然,亦有“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豪情。再如隐居富春江,终老于林泉的严子陵;放旷不羁,酣歌纵酒的“竹林七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和靖……我们不难勾画出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山水情结:历经宦海浮沉后,莫不如独善其身,寒江垂钓。 古木枯藤、山泉清溪、芳草兰芷、苍松翠柏、竹露好雨、摩崖荟萃、鹤鸣鹿应、明月流萤、洞天福地,中国的山水无一不留下文坛圣手、画苑宗师寻幽访胜的佳话,如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九华,崔颢之于黄鹤楼,杜牧和杏花村,柳宗元和柳州,欧阳修和醉翁亭,苏轼与赤壁,范仲淹与岳阳楼。山水有了文人的眷顾,便不再孤独;文人有了山水的情愫,也不再寂寞。山水有了文人,便多了一分情调,一种韵致;文人有了山水,也多了一段风情,一个知音。 在这文人的西湖边,乐天、子瞻留下了深情体悟,“画中九友”之一的李流芳画下峻爽流畅的西湖印象,袁中郎在花态柳情间遍察山容水意。而明人张岱拥毳衣登湖心亭,在天、云、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中,在“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中,褪去西湖六朝粉黛、唐宋胭脂的雍容华贵,唱一曲王朝兴衰更替的凄婉。 于是在江南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怒涛霜雪、紫气红尘中,在文人墨客的屐痕与诗文里,我们看到文人因西湖而获得心灵的栖息地,西湖因文人而大放光华,哪一处不回荡着浅吟低唱,哪一处不让人魂牵梦萦? 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 重回旷野 龙应台 【解题】龙应台,台湾著名作家。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出生于台湾高雄。1984年《龙应台评小说》出版,在华语文坛掀起一股“龙卷风”,1985年出版的《野火集》被视为是20世纪80年代对台湾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一部书。1996年后她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在中国内地、台湾地区以及欧洲文化圈中广受注意。文笔兼具犀利泼辣与温柔纤细之风。 1 草原边上有几株野生苹果树,秋天的苹果熟透了滚落地上,在草丛里露出一点红艳,也没人去捡。旷野里只有风吹着悠悠长草,衬着一片辽远的天空。 好些天没去,昨天再去的时候,蓦然发觉草原上这儿一落、那儿一落的花白乳牛,闲闲地晃着尾巴吃草。草原的四周由一条细线围了起来,一条细得几乎看不见的线,但是充了会让你麻手的电,使乳牛不致于越界。 我们立在细线的外头,访客说:“真美!好一片田园风光!”我却沉默着,怅然若有所失。 这一片无用的空地是我们放风筝的地方;仰头眺望风筝的时候,你觉得脚下这片青青草地和那天一样大得无边无际无碍,人就小得和那风筝一样,可以纵身入大化。春天的蒲公英,看过吧?菊花般的豪华,当它变成素净的粉白绒球,让风吹散之后,慵懒的夏天就来到这里。雪白的玛格丽特——你说是雏菊——卷起整个草原,密密麻麻的玛格丽特疯狂地开着摇着传染着,采花的小孩没进花丛像被海浪掩覆。冬天,走过雪铺的草原,即使看不见土拨鼠翻起的土堆,你一定也会注意到没有皱纹的雪地上那花瓣似的足迹,若有若无的,野兔的足迹。 这本是一片无用的旷野,旷野上人类的幼族练习翻滚,四足的鼠类挖掘地穴,长耳野兔狡狯狡狯(jiǎokuài):狡诈。地追逐。大眼睛的鹿从黝黑的森林中冒出,在旷野上不知为什么地仰望星斗。 现在,我发现,这旷野原来属于某一个人,它竟是一块农地。一条几乎看不见的细线将无用化为有用,这“有用”斩钉截铁地夺走了一份本来属于我的空间。 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作为一个廿廿(niàn):二十。世纪末、工业发展似乎走到尽头的人类,我发现自己对“空”——物质环境的空间和心灵世界的空间——有着救命似的需求,像一个即将溺死的人需求空气。 2 灯火华丽,夜晚的台北。我们的车子在红绿灯和红绿灯之间转来转去。 “到哪里去呢?” 在红绿灯和红绿灯之间转来转去。 到哪里去呢?大台北有什么地方可以让两个好朋友安静地走一走、谈一谈——说不定黑漆漆的路边还有草丛,草丛上还有明灭闪烁的萤火虫? 我们终于开到了阳明山,竹子湖一条村路上。台北的繁华灯火在远方,风吹着暗影中的竹叶,发出原始的声音。我们都松了口气。 “周末的时候,”可是他说,“这儿人山人海。来不得。” 这不就是了吗?你说。台北生活品质差,原因只有一个:人口太多。你德国给我来一个一样的人口密度试试看! 谁都不敢否认人口密度的巨大压力吧!当我走在桃园市的任何一条大街上,我的心情是沉郁的,这是一个把土地“用”到极点,“满”到极点的城市。骑楼里塞满了东西:机车脚踏车、衣服摊水果摊鞋摊清粥小菜摊……果敢的人更干脆,几块木板截断通道,骑楼面积就变成真正有用的自家厨房,行人就窜流到街上。 可是街上也寸步难移,机车脚踏车汽车早已先一步溢到街上,不小心空出来的几寸地又早被槟榔摊和数不清的什么摊占据,人,只好夹在钢铁和车轮之间辗转呻吟,寻找踏脚的地方。 我安抚自己紧张得要爆炸的情绪,说:“这都只是人口密度的必然结果!”说给自己听。 但是自己并不相信。 你看看密度不低于我们的东京、香港、新加坡,他们的生活空间却并不满到令人窒息的地步。除了人口密度之外,恐怕还有深层的文化因素才能彻底地造成像桃园这一类梦魇似的城市吧! 《天下》杂志曾经报导过一个潜海人的经验。当他从深海回到岸上时,海边居民兴奋地围着他,所有的人都抢问一个问题: “抓到什么?掠得啥米?” 他什么都不抓;他只是去看海。 不浪费,什么东西都得“有用”的观念,几千年如一日深埋在民族个性里。桃园大街上的店主站在门槛上看着空空的骑楼,摇摇头:这块地空着多可惜,用掉吧!于是以货品堆满,实践他物尽其用、地尽其利的基本信仰。 公园,是个相当令人困扰的东西,因为它是一个看不出什么用处的空间。于是有人在里头挖出一个人工湖来;有人在角落里打出一个水泥亭子来,在柱子上漆些劝人为善的句子;有人在小小坡上摆上一个伟人铜像,有人嘛,辟出一个什么球场。再不然,干脆来个“石雕公园”,把一个又一个的石雕摆在公园里头,那么这块空地也就算用上了,好歹没浪费掉! 惜才如惜金,这不是一种美德吗? 多么困难的问题。道德美或不美全是社会的制约。两千年的农业社会,相对于物质膨胀的现代工业社会,是一个“匮乏”的世界;在“匮乏”的世界里,人追求获取:河鱼要打捞,果树要摘取,农地要耕作,工地要建设,森林要开发,桥要搭、路要铺、渠要通、沟要挖、山要凿、大海要淘取……从历史甬道中冒出来的现代人,你和我,享受着人类累积的获取,天上有飞机,地上有车马,海上有行船,声光形色之辉煌灿烂无所不能唾手而得,却蓦然发现在塞满物质的环境里已经找不到一点退身的空间。 把骑楼占满、把公园“用掉”的人,只是在历史习惯制约下还没有醒悟到:在一个“满”得令人窒息的时代里,“空”才是美德;当物尽其用、地尽其利的信仰已经不给这个世界留下一寸余地的时候,“无用”才是获取。 店主会相信我吗? 3 我有一个竹编的篮子,菜篮。 两万人口的乡换了乡长,绿党和社民党当了家。改朝换代嘛,自然要影响小老百姓的生活。百年大计从垃圾政策开始。 不管从前怎么做,七月一日开始你给我这么来:一般垃圾,你可以决定家中需要多大的垃圾桶,要每周来收还是隔周收;纸张类当然另有纸桶,大小自定,每月收一次;塑胶类当然有塑胶桶,每月收一次;花园的枝枝叶叶,绿色垃圾,要向乡公所购买麻袋麻绳,春夏秋各收数次,非用自然麻袋者不收;玻璃品……铁罐类……化学材料……电池类……谁家垃圾多,谁家多付钱。 我赶快找大件垃圾的处理方式;地下室里还搁着坏掉的电视机一台、坏掉的洗衣机一台、破沙发两只、破雨伞四把、没盖的吸尘器一只、断了腿的衣柜一只、向一边倾斜的冰箱一台、有裂痕的幼儿塑料坐椅马桶一只…… 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挂着一张垃圾年历,哪一天收哪一类垃圾,错过了就该你吃不了兜着走。第一个让我头痛的,是纸张。 从前,在街角有个专收纸屑的大箱,街坊邻居的纸张都往那大箱里送。我的纸类垃圾可能比别人多个五倍,可是,反正在一个大箱里打混战,谁也不知道谁的垃圾多,我们都付一样的钱。现在,大箱给拿走了,各人有各人的纸桶——我怎么办? 先订个一百廿公升容量的桶子试试看吧!读过的报纸、邮箱里乱七八糟的广告、随手揉掉的稿纸、包鲜花的薄纸、礼物拆开后的纸、过了期的不重要的杂志……大桶装得满满的再也塞不下了,看看日历,天哪,距离收的日期还有两个星期!于是废纸在车库的墙角一天一天堆叠起来。 两个月之后,我要求换两百四十公升的大桶,就每个月多付几块钱吧!读过的报纸、邮箱里乱七八糟的广告、随手揉掉的稿纸、包鲜花的薄纸、礼物拆开后的纸纸纸纸……大桶装得满满的,再也塞不下去了,距离收的日期,天哪,还有一个星期!于是废纸在车库的墙角一天一天堆叠起来。 我开始终日惶惶,坐立不安。再大一号的纸桶,就是公司行号工厂用的大桶了,我的车库摆不下那样一个庞然大物。买了一束盛放的百合花,当花店主人抽出一张大纸要包花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可克制地大声叫着:“不要不要不要纸……” 真正使我不寒而栗的,还是塑胶类垃圾。从前,厨房水槽下只有一个垃圾桶,现在多了一个,只装塑胶,然后漫不经心的家庭主妇讶异地发现,装塑胶垃圾的那只桶子永远是满的。她睁大眼睛追寻它的来路:乳酪装在塑胶杯里,香蕉套在塑胶袋里,蜂蜜盛在塑胶瓶里,洗碗精、洗发精、牙膏、牙刷、锅碗瓢盆裁缝机、油米茶盐酱醋小儿尿布,没有一样不包裹在某种形式的塑料中。将塑料从一般垃圾中抽离之后,一般垃圾缩成一点点,塑胶垃圾却无止境地扩张、膨胀,像科学怪人培植的一种无限蔓延的黏液,逐渐在地面上爬行。 你能体会我心中的恐惧吗?在超级市场中推车行过货品林立的走道,我眼睛所注视的,不只是每天要泡的咖啡粉,还有包在咖啡粉外头必须处理掉的硬纸盒;站在架子上的不只是甜腻好吃的巧克力牛奶,还有那装牛奶的圆滚滚很占面积的塑胶瓶子。立在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市场中央,我眼中千千百百件好吃好用好看的食品用品装饰品同时是垃圾垃圾垃圾垃圾…… 你绝对没见过气色那么败坏的家庭主妇,孤独而失落地站在洗衣粉和马桶刷子之间。 人总是要活下去的,而且快乐地活下去。在一个阳光很亮的早晨,我在自家邮箱上黏上一张小纸条:“请勿投入广告!”在这个一板一眼、不太会转弯的国家里,听说这样一张纸条就够了。 然后我上市场,手里挽着一个大肚竹篮。先在药房停一下,买一瓶咳嗽糖浆。“要袋子装吗?”药剂师问。“当然不要。”然后踏进眼镜行,买两罐药水。小罐装的,表示待丢掉的塑胶罐太多,那么就买大罐的。“要袋子装吗?”老板问。“不要。”市场里,挤满了东挑西拣的女人。牛奶,有玻璃瓶装,有塑胶罐装,有纸盒装,我把玻璃装的放进篮中;玻璃瓶可退,不必造成我的负担。慢慢儿走,包装华丽庞大的不要,包装层次繁复的不买。红萝卜、大白菜、青葱、红椒、黄瓜、芹菜,全可以光溜溜、赤裸裸地躺进竹篮……离开超市前,没忘记把所有的包装纸盒和塑胶外壳当场剥下,丢进商店为客人准备的几口大桶中。 往回家的路上走。左手握着一把芹菜,右手挽着一个沉沉的大竹篮,三岁的飞飞一旁跟着,一只手紧紧抓着母亲的裙角……太阳把我们的影子投在路面——妈妈、孩子、竹编的菜篮和芹菜,这,这岂不回到了三十五年前台湾的乡下生活吗? 4 一扇窗。艳红的天竺葵从窗台瀑泻下来,不可收拾地一大片缤纷色彩。 楚戈端着相机,对准着这扇窗,左一张,右一张,边照边若有所思地说: “住里边的人其实自己看不到,它是美给过路的人看的。” 席慕蓉席慕蓉(1943—):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诗集主要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在另一个夏天来到。看见另一扇窗,眼睛一亮,操起相机就照。什么话都没说。 我总是几分得意地带朋友来这个乡走走看,这实在是个美丽的小乡。可是,我其实并不那么得意的,因为——虽然住在这里——这毕竟不是我的故乡、家乡。古街、老宅、窗、花,都是他们的。 我的家乡呢? 那扇美丽的窗子的主人,你说,是个艺术家,品味超出寻常。 可是我知道不是。主人是个木匠。这古街老巷里住的大多是工匠师傅之流,所谓普通人。 那咱们家乡人在贫困艰苦中长大,还没有闲情去专注于环境住宅之美。你不服气地说。 是啊!我也这么想。四十年是怎么过来的?再宏观一点,两百年是怎么过来的?连窗子都得来不易,如何奢谈窗台外的天竺葵? 可是,你不能不让我沉默地发问: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呢?从一个为了炊火可以把长城的石头挖掉的民族,一个为了方便可以把连城的凤凰木连根拔起的民族,变成一个在某些时候愿意为“美”作些妥协和牺牲的民族,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和时机? 条件,照你的说法,我们其实已经有了。台湾的贫困艰苦早成过去,钱,在灯红酒绿的街上流动着,却并不走向天竺葵。你想必也去过万华夜市那家台南担担面。金碧辉煌的装潢大剌剌地告诉你——用四种文字——你手中法国的金筷子多少美金一双,眼前英国来的瓷器、德国来的酒杯、哪里哪里来的桌子椅子桌巾桌灯要多少多少钱,多得教你目瞪口呆。担担面提醒你我们共同的卑微的过去,金杯银匙(全部来自那些出天竺葵的地方)鼓舞你为我们的现状骄傲、为我们的未来雀跃,然后打个满足的饱嗝。 你真相信一旦摆脱了贫困艰苦,对美的漠视就自然会改变吗?恐怕没那么快。这一年来,异乡这儿的街坊邻居明显地感觉到治安恶化的威胁,三天两头地听说左边右边谁家谁家遭窃了。我们离家度假时,总预期着回来时家中可能已被搬空;隔壁老太太,更是惯常地在厨房台子上压张一百块钱,“这样,”她说,“小偷有点收获,就可能不会因怒而破坏家具。”不安全感到这个程度,够强烈了吧? 为什么不装铁窗呢?你说。 对呀!我也正问着自己同样的问题:奇怪,怎么没有一个人想到去装铁窗呢?为了同样的不安全感,台北人不都已经决定住在铁窗里头了? 我就是这个意思;铁窗是那样一个外观丑陋、内在意义丑陋的东西,这里的人连那个念头都不会有。或许是来自他们的影响吧,我自己,宁可出外回来发现家中面目全非,不愿意在房子上加上铁窗。我不能为了怕小偷而用丑来惩罚自己。 只是孰轻孰重的问题罢了。美,在你心中究竟有多大的分量? 5 在海德堡一家小店里发现一种从没见过的香油,茉莉花油。沾上一点点,漫天漫地的茉莉花香扑鼻而来。我愣愣地立在那里,眼泪就涌了上来。莫名其妙的,不过是一点花香罢了? 可是茉莉花,和家是联在一起的。小的时候,街头巷尾,哪家没有几株茉莉,在墙角,在夜晚,静悄悄地呼着香气?少女恋爱的时候,难免爱走最黑的巷子,因为巷子里甚至没有月光,只有和巷子一样绵长的蠢动的茉莉花香,带着致命的魅力,把人牵引到梦里去。 从此我再也不去别家买香水,再也不买别的香水。 不一定非天竺葵不可;我们原来有茉莉花,只是由于钻营忙碌,把花给甩了。 6 谈什么住宅文化——如果我们还不认识茉莉花的意义? 大眼睛的鹿从黝黑的森林中冒出,在旷野上不知为什么的仰望星斗。我们,从黝黑的城市中冒出,也需要一个能够仰望星斗的地方,一点点脚的空间,心的空间。 (选自龙应台:《看世纪末向你走来》,323~333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练习与思考1.“我们,从黝黑的城市中冒出,也需要一个能够仰望星斗的地方,一点点脚的空间,心的空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结合作品体会龙应台散文文笔犀利、情感细腻兼具的特点。 3.了解我们自己生活周围的生态问题。 赏析早在20世纪80年代龙应台即以《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书而广为中国内地读者熟悉。她的愤怒、她的痛心疾首交织着犀利的文字,喊出了她发自内心的对故乡宝岛台湾深深的爱与无尽的不舍。生活中诸多有情的细节,不仅表现了情感的细腻,而且也折射出龙应台的睿智: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资源。 如何懂得自然,尊重自然,理解生命的意义,是龙应台在人与自然关系日益恶化的当代探索和思考的主题,《重回旷野》中的一组文字即是她对现代人生存状态再次思考的表达。 “钱,在灯红酒绿的街上流动着,却并不走向天竺葵”的思考,“你真相信一旦摆脱了贫困艰苦,对美的漠视就自然会改变吗”的疑问,无不在否定贫困与环境住宅之美的必然关系。“实在是美丽”的德国小乡,那里的古街、老巷、窗、花都是美丽的,而它们的主人却大多是工匠师傅之类。虽为普通人,但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营造却像艺术家,品位超出寻常。以此相推,“台湾的贫困艰苦早成过去”,那为什么“我”的家乡不能如此? “不浪费,什么东西都得‘有用’的观念,几千年如一日深埋在民族个性里。”在钢筋与混凝土构筑的城市森林里,充塞着车辆、高楼和人群,城市的拥挤不仅仅因为人口的过度密集,现代工业社会膨胀的物质欲望挤榨着人类生存的空间。于是,她发现自己像一个即将溺水的人需求空气一样,迫切需要一方“物质环境的空间和心灵世界的空间”。 “只有我们都为个人制造的垃圾付出费用时,我们才能体认避免制造垃圾的绝对重要。”琳琅满目的超市带给扮演家庭主妇角色的龙应台不是物质的丰富,购物的便捷,而是制造无限垃圾的惘惘威胁。所以,她不注视巧克力、咖啡粉,而专注于装巧克力的塑料瓶、装咖啡粉的硬纸盒——塑胶类垃圾、纸类垃圾等铺天盖地的垃圾以及垃圾工厂。 “我们,从黝黑的城市中冒出,也需要一个能够仰望星斗的地方,一点点脚的空间,心的空间。”不仅是龙应台的思考、渴求,也是脚步不歇为生活颠簸的现代人在拥挤的生存空间中时不时的一种生命的希冀与叩问。 瓦尔登湖(节选) [美]梭罗 【解题】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19世纪美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梭罗生活在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他深感世风衰败、人心沦丧。为了证实人可以活得单纯自由,不必为追逐物质文明而丧失天性,1845年,他只身到康科德森林德瓦尔登湖畔,过了两年多的隐居生活,1847年回到康城。1848年又住到爱默生家里,1849年完成《康科德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一书,差不多同时发表了一篇名为《消极反抗》的论文,引起很大反响。1854年出版了代表作《瓦尔登湖》。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梭罗在瓦尔登湖只生活了两年,但后人已把他和瓦尔登湖紧密连在一起。1895年《美国遗产》杂志列出了“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瓦尔登湖》位居榜首。 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我只穿衬衫,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