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20世纪以来,科学哲学在西方是发展十分迅猛的哲学学科。很多大学成立了专门的系所(如很多知名大学成立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有全国性的学术团体(如美国的科学哲学协会等),也有专业的学术刊物(如美国的《科学哲学》、英国的《英国科学哲学杂志》等). 西方科学哲学大规模地传入中国,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成立了隶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有很多学者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二三十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本书将以问题为中心,对西方科学哲学做较为全面细致的介绍和研究。 一、 科学哲学是什么 想要知道科学哲学是什么,最好先从“科学哲学不是什么?”来回答。按照美国科学哲学家克莱姆克(E.D.Klemke)之理解,科学哲学首先不是科学史。科学史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以及科学家的贡献;科学哲学的研究虽然与科学史有密切的联系,但它本身不是历史研究。 其次,科学哲学不是宇宙观或自然哲学。后者研究的问题有物质是否无限可分、宇宙有没有终极目的等。科学哲学研究虽然也涉及对世界的理解,但更多的是将宇宙观归入科学研究的范围。 再次,科学哲学不是科学社会学或科学心理学。后者主要研究的是科学的社会现象或科学家的心理现象,如科教兴国战略对中国科技发展的作用,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辩论时的心路历程等。科学哲学需要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心理学,但它自身所做的却不是这一类的实证研究。 最后,科学哲学也不是科学。自然科学研究主要是通过数学和实验手段,去发现(也有人认为是发明)自然定律。科学哲学不做这一类研究,它更关心的是自然定律的逻辑形式是什么、科学方法有没有必然性等。科学哲学与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可表示如下: 科学哲学 科学 实在世界 那么,科学哲学究竟是什么呢?克莱姆克给出了初步的定义: 科学哲学是通过对科学的目标、方法、标准、概念、定律和理论进行逻辑的、方法论的分析,从而试图理解科学的意义、方法和逻辑结构Klemke E D, et al ed.Introductory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3rd ed.,1998.19-20。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大致地知道,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科学,它的研究目的是增进我们对科学的理解。 事实上,科学哲学如同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如科学、艺术等,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它的研究方法最初是逻辑分析,后来逐渐增加了历史研究和社会学分析的方法。它的研究对象也在不断发展,如科学实验、模型等就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领域。笔者不打算以定义的方法来表述科学哲学,而是在书中展示科学哲学的主要问题以及研究方法,从而使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去理解科学哲学。 二、 从人物到问题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洪谦曾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维也纳学派的早期成员之一。回国后,洪谦先生在北京大学主持外国哲学研究所,虽然因为“文革”耽误了进一步的研究,但在改革开放之后编译了《逻辑经验主义》(上、下卷,1982),并著有《维也纳学派哲学》(1989)、《论逻辑经验主义》(1999)等书,向国内详细地介绍了维也纳学派及其哲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界更为详尽、全面地介绍了西方科学哲学。国内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学哲学教材。其中有江天骥的《当代西方科学哲学》(1984),舒炜光、邱仁宗主编的《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1987),夏基松、沈斐凤编著的《西方科学哲学》(1987)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有黄顺基、刘大椿主编的《科学技术哲学的前沿与进展》(1991),殷正坤、邱仁宗的《科学哲学引论》(1996),刘大椿主编的《科学哲学通论》(1998)以及他的专著《科学技术哲学导论》(2000),郭贵春主编的《走向21世纪的科学哲学》(2000),盛维通等编著的《科学技术哲学教程》(2000)等。 这些著作对普及科学哲学以及推动相关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著作大多是以人物为中心展开的,往往以“逻辑原子主义(logical atomism,代表人物为罗素、维特根斯坦)--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代表人物为石里克、卡尔纳普等)--逻辑经验主义(logical empiricism,代表人物为赖欣巴哈、亨普尔等)、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 rationalism,代表人物为波普尔、拉卡托斯)--历史主义(historicism,代表人物为库恩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代表人物为费耶阿本德等)--科学实在论(scientific realism,代表人物为夏皮尔、邦格等)”的历史顺序,介绍主要的科学哲学家和流派。 这样的写法对于我们全面理解科学哲学家或流派的思想观点,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但这样的做法也有不足之处: ①它可能忽略了许多未能开宗立派,但对科学哲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哲学家(如古德曼、邱奇等人)的贡献。②这样的写法还可能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哲学只不过是一些观点的罗列,它的发展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内在的理路,以致社会上很多人将哲学研究视作文人的海吹胡侃。国内也有一些学者热衷于开宗立派,以最快的方法扬名立万。这对于学科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③以人物为中心的写法能够使我们跟踪世界先进潮流,却无益于我们的突破创新。毕竟一个哲学家或流派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他们解决了科学哲学中的疑难问题,或是提出了极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所以从学科的发展来看,应该是先有问题,而后有哲学家,而不是相反。我们在研究哲学家的基础上,更应对问题本身有所研究,才能把握其根本。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科学哲学教材基本上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所以本书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方式,铺陈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其实国内已有个别的科学哲学著作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只是研究的范式较偏重于国内模式,与国际接轨得还不够。国内也有一些讨论科学哲学的具体问题的专著,如陈晓平的《归纳逻辑与归纳悖论》(1994)、陈健的《科学划界》(1997)、郭贵春的《科学实在论教程》(2001)等。但全面性的评述还较少,因此笔者愿凭一己之勇做些尝试,希望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方式,更加充分地展示科学哲学的内容以及分析方法的魅力。 当然,这样的写法可能会使初学者迷失于问题的研究之中,很难对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有全局性的了解。所以本书有一章“历史导论”,提纲契要地介绍了科学哲学发展的线索,以便入门者对此有轮廓性的了解。哲学中有所谓的“解释学循环”(hermeneutic circle)概念,希望读者在阅读“历史导论”时对科学哲学的人物与流派有初步的认识,再深入到具体的问题研究中去,回过头再看科学哲学时,相信一定会有更好的理解。 三、 科学哲学的主要问题 科学哲学有哪些主要的问题呢?克莱姆克在《科学哲学的入门读物》(Introductory Reading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一书的导论中,介绍了科学哲学的17个主要问题。这本书到1998年已出了第三版,是国外常用的科学哲学教材之一。这17个问题分别是: ①形式科学(formal science)。形式科学(主要是数学和逻辑)通常也被称为科学,它们在什么意义上是科学?我们如何知道数学与逻辑的真理?形式科学与经验科学(如物理学、生物学等)的关系是怎样的?②科学描述(scientific description)。什么是充分的科学描述?科学描述中概念的形成有什么样的逻辑结构?③科学说明(scientific explanation)。科学说明是什么?它有几种模式?科学说明与科学的关系是怎样的?④预测。科学为什么能够预测?科学预测与科学说明的关系是怎样的?⑤因果性与定律。科学定律与因果性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非因果性的定律?⑥理论、模型与科学体系。科学理论是什么?它与定律的关系是怎样的?什么是科学模型?它在科学中有什么作用?⑦决定论。决定论在科学中意味着什么?它是否为真?⑧物理学的哲学问题。例如,相对论是否在科学中引入了主观成分?量子力学是否推翻了决定论?⑨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哲学问题。例如,这两门学科是否真的有区别?它们是否可以最终还原于物理学?⑩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真正的科学吗?它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何在?B11历史。历史是不是科学?历史领域有没有一般性的规律?B12还原与科学的统一性。全部科学可否还原到某门基础科学(如物理学),从而实现“统一科学”?B13科学的外延。科学家偶尔也会做形而上学的断言,如讨论宇宙的热寂。科学可以做这些断言吗?B14科学与价值。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吗?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B15科学与宗教。科学结论是否对宗教或神学的承诺有所影响?B16科学与文化。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B17科学的极限。科学有没有极限?它的标准是什么?Klemke E D, et al ed.Introductory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3rd ed.,1998.22-23 克莱姆克在他所编的书中具体讨论了6个问题: ①科学与伪科学; 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③说明与定律; ④理论与观察; ⑤验证与接受; ⑥科学与价值。 在另一本国外较通用的教材--柯德(Matin Curd)和科弗(J.A.Cover)主编的《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Philosophy of Science-The Central Issues)中,编者提出了科学哲学的9个问题: ①科学与伪科学; ②科学中的理性、客观性与价值; ③“迪昂-蒯因命题”(Duhem-Quine thesis)与“不充分决定性”(under-determination); ④归纳、预测与证据; ⑤验证与相关性: 贝叶斯进路; ⑥科学说明模型; ⑦自然定律; ⑧理论还原; ⑨经验论与科学实在论。 本书所讨论的科学哲学问题主要就是参考《科学哲学的入门读物》与《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这两本书。 不过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两本教材讨论的是一般科学哲学的问题。例如,克莱姆克所列举的科学哲学的17个问题中,大部分是关于一般科学哲学的问题。例如,对于科学说明模型的讨论(问题③),不仅适用于物理学、化学等某个学科,还可适用于其他的所有自然科学领域。这17个问题中,问题⑧和⑨(物理学的哲学问题;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哲学问题)是关于特殊科学的。 但实际上,西方关于特殊科学哲学研究非常之多。在英文中,一般科学哲学研究被称为general philosophy of science,特殊科学哲学研究被称为philosophy of specific sciences或philosophy of particular sciences.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从1997年至2000年的4年之中,《英国科学哲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共计发表了约72篇正式论文,其中大约有27篇是讨论特殊科学的哲学问题。美国的《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杂志在2000年收录正式论文约36篇,其中研究特殊科学的大概有16篇,占了将近一半。 美国科学哲学协会(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简称PSA)1998年的年会上,一共设了5个大的专题: ①元哲学与科学哲学史; ②实验与概念变迁; ③生物学、心理学及神经科学的哲学; ④物理和化学的哲学; ⑤社会科学的哲学。其中③、④、⑤这三个专题都是讨论特殊科学的哲学问题。 2000年的美国科学哲学协会年会设了12个专题: ①科学的形而上学与方法论; ②概率基础; ③贝叶斯方法论; ④理论依赖与知觉神经学; ⑤生物学哲学与认知; ⑥量子力学; ⑦统计力学; ⑧相对论与场; ⑨量子引力; ⑩理论、模型与类比; B11科学与价值; B12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其中对特殊科学的哲学研究专题有7项,仍是占了一半左右。 此外,国外哲学系排名时,不仅有科学哲学的排名,还有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的排名(参看本书附录)。所以说,西方科学哲学非常重视特殊科学研究提出的哲学问题,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多。这和国内侧重于研究一般科学哲学有所不同。 研究特殊科学的哲学问题,不仅需要熟悉科学哲学的内容,更需要对该特殊科学的理论体系和进展前沿非常熟悉。笔者拟花数年专心研究,另撰专著介绍,所以本书在介绍科学哲学的主要问题时,主要讨论的仍是关于一般科学哲学的问题。 四、 本书的结构 本书分为三部分,共14章。首先是导论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科学哲学是什么,以及科学哲学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并且简述本书的体例。 第二章“历史导论”,介绍20世纪以来科学哲学发展的主要历史线索,并对主要的科学哲学家和流派进行简单的介绍,使读者对科学哲学的历史顺序有框架性的了解。 第三章“逻辑导论”,简单介绍了基本的逻辑符号和逻辑规则。事实上,西方科学哲学的兴起,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数学逻辑的创立和发展。虽然20世纪60年代之后,科学哲学引入了历史方法和社会学方法,但逻辑分析现在仍然是科学哲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不熟悉逻辑推演是很难从事科学哲学研究的。 第二部分则是按章节讨论了科学哲学的10个问题。第四章“认知意义的判断标准”,讨论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的演变历程,从最初的可检验原则(包括可证实标准、可证伪标准、可验证标准)到可翻译原则(包括可定义要求、可还原要求),直至最终放弃科学与形而上学的截然划分。严格而言,这个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已讨论得较为成熟,科学哲学现在已很少进行这方面的讨论。但由于“意义标准”的变迁充分展示了逻辑经验主义在逻辑分析上的技巧,为了让初学者深入理解科学哲学的主要方法,笔者不仅将其列入其中,而且作为第一个讨论的问题。 第五章“归纳与验证”,介绍了主要的归纳方法,阐述了休谟的归纳问题,列举了对归纳问题的种种辩护。本章还讨论了卡尔纳普、亨普尔、古德曼等人对验证问题的研究,并简要介绍了西方近些年研究很热门的贝叶斯主义。 第六章“科学说明模型及其问题”,介绍了亨普尔提出的科学说明的DN模型和IS模型等,并对亨普尔模型的问题以及科学说明的本质进行了探讨。 第七章“自然定律的本质”,重点讨论了自然定律的规则性进路与必然性进路,以及这两种进路各自的问题;也研究了其他方案,例如科学没有定律,科学定律的维度等。 第八章“‘还原’概念的哲学分析”,分析了不同的“还原”概念: 语言还原、微观还原、理论还原、说明还原、本体论还原等,进而引用生物学中的例子,探讨相应的还原论。 第九章“科学的发展模式”探讨了科学的发展模式,从逻辑实证论的“累积说”到波普尔的“不断革命说”,再到库恩的“范式说”、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对库恩的历史主义所带来的相对主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第十章“科学划界”,讨论了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标准。从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到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再到后现代的消解标准,以及最新的多元标准,划界标准在不断地发展演化之中。 第十一章“科学实在论”,主要讨论了理论术语(如电子)真的有所指还是为了“拯救现象”的工具性虚构。前者被称为科学实在论,后者主要有建构经验论、自然本体论态度等。 第十二章“科学实验哲学”,批评了“理论优位”的传统科学哲学的实验观,重点讨论了新实验主义的观点,如实验有自己的生命,理论与实验的多元关系,实验创造现象等。本章也对实验的社会分析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十三章“科学与价值”,分析了“科学是价值中立的”的理论背景--客观主义,介绍了科学哲学在这一问题上的进展: 亨普尔和库恩认为科学依赖于价值。 本书的第三部分(即第十四章)“西方科学哲学的新进展”,简要介绍了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些较新进展: 建构论、女性主义和后现代思潮,并对科学哲学的未来发展做了自己的展望。 为帮助读者了解西方科学哲学,本书还整理了一些资料作为附录以供参考。它将国际上知名的大学按专业作了排名,便于读者有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 五、 科学哲学的意义 问××的意义或有无意义,其实说法不准确。严格的表述应为: ××对某某人有什么样的意义。例如,《高考指南》对于高三的学生有辅助考试的意义,但对于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却没有什么作用;贝多芬的音乐对于身处逆境却努力抗争的人有心灵慰藉的意义,但对财迷心窍的人无异是对牛弹琴。所以讨论科学哲学的意义,也应理解为它对哪些人有什么样的意义。 科学哲学是理论学科,因此主要具有的是理论意义。首先,它是对科学的哲学反省,因此它对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许多科学家的自然科学功底很好,但对学科自身未必做太多的反思。我们可能经常在做科学说明,但对科学说明的一般形式却未必了了;每天都会使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概念,但如何理解科学中的理论和概念,却所知甚少。大科学家或许有先知先觉的天赋,他们自发的思考已足以令他们在科学中做出杰出的贡献。但对于我辈常人,学一些科学哲学的知识,或许能将自发转为自觉,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科学哲学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天骥先生更是认为,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以及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科学哲学作为对科学知识的考察和反省,在哲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江天骥.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所以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最好有一些科学哲学的知识。此外,哲学研究很忌讳概念含混、表述空洞,而科学哲学非常强调表述清晰,注重逻辑分析。因此,多一些科学哲学的训练对其他哲学的研究也是很有益处的。 科学哲学也可以具有人生的意义。现代人的压力很大,诱惑又多,很容易迷失自己。曾经有个心理学实验表明,在一只猴子面前放一个栅栏,栅栏的另一边放着香蕉。如果香蕉离栅栏很远,猴子会绕开栅栏拿到香蕉;但如果香蕉离栅栏很近时,猴子会把爪子伸过栅栏,努力地去抓,够不着也不知道绕道去取。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常发生,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利令智昏”。但愿科学哲学的枯燥讨论,以及不切实际的逻辑分析,可以让我们暂时离开繁嚣的世界,从而凡事看得更加清楚。 第二章 历 史 导 论 一、 从“科学的哲学”到“科学哲学” 在英文中,scientific philosophy和philosophy of science均可翻译成“科学哲学”。事实上,科学哲学就是从“科学的哲学”(scientific philosophy)进而发展成为“关于科学的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简称“科学哲学”). “科学的哲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国内有些学者将科学哲学前推至17世纪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甚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笔者为了更加突出现代科学哲学发展的脉络,因此将其限定为20世纪以来的发展。赖欣巴哈曾写过一本《科学的哲学的兴起》(The Rise of Scientific Philosophy,国内译作《科学哲学的兴起》)。他将流行于19世纪的思辨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归为“不科学的哲学”。他提倡用科学的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方法)来从事哲学研究,称之为“科学的哲学”. 逻辑实证主义也将传统的思辨哲学称为“形而上学”,而称自己的新哲学为“哲学”. “哲学”(philosophy)的词源来自于“爱”(philo)和“智慧”(sophy), “爱智慧”总是值得称许的。而“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词源来自于“后”(meta)和“物理学”(physics)。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曾对形而上学有专门的著述。他将这方面的研究放在其著作《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研究的又是比物理学更为根本的问题,因此得名“后物理学”。中国人则是根据“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将其译为“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者从最初反对思辨哲学,提倡科学的哲学,最终专注于关心科学本身的问题。于是,“科学的哲学”最终演变为现在的“科学哲学”. 从时间次序上来看,科学哲学大致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原子主义是其前身,逻辑经验主义是其扩展)、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后现代思潮,以及现在时兴的新浪潮等。可以列表如下: 逻辑主义逻辑原子主义(logical atomism),代表人物为罗素、维特根 斯坦 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即维也纳学派,代表人物 有石里克、卡尔纳普 逻辑经验主义(logical empiricism),逻辑实证主义扩展到柏 林学派以及美国,包括赖欣巴哈、亨普尔、艾耶尔、蒯因 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 rationalism)也称为证伪主 义(falsificationism),代表人物是波普尔、拉卡托斯 (广义的) 历史主义历史主义(historicism),代表人物为库恩 后现代思潮(postmodernism),如费耶阿本德的非理性主义 其他后现代思潮,如建构论(constructivism)、女性主 义(feminism)等 新 浪 潮 代表人物有劳丹、夏皮尔等其中,第一栏的四个学派(逻辑原子主义、逻辑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与批判理性主义)都主张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科学的结构,因此可以统称为“逻辑主义”。逻辑主义希望抽空科学的历史脉络,给出科学的一般逻辑形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第二栏的学派虽然在观点上仍有较大的分歧,但它们的发展都是伴随着库恩的历史主义而来的,而且都强调科学研究中的历史因素,因此我将其统称为广义的“历史主义”。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尊重科学的真实历史,引入了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很快替代逻辑主义占据了科学哲学的主流。但历史主义取消了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也有可能使得科学研究出现相对主义或非理性主义的问题。 新浪潮的科学哲学家试图综合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走出一条中间道路。这也是目前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以上扼要地表明了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线索,下面就分别对这些学派做简要地介绍。 二、 逻辑原子主义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起源于维也纳学派,维也纳学派的观点通常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顾名思义,逻辑实证主义是由“逻辑”加上“实证主义”而组成。为此有必要先介绍现代逻辑学的发展以及逻辑实证主义的两大先驱思想,即逻辑原子主义和实证主义。 现代逻辑学的发展主要是德国逻辑学家、哲学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 1848-1925)所开创的。弗雷格1848年11月8日出生在德国魏斯玛。1869年去耶拿大学读了两年大学,随后去了哥廷根大学,187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论在平面上对想象图像的几何描述》. 1874年获得耶拿大学数学系的授课资格,1896年任名誉教授,1918年退休,1925年去世。其代表作有《概念文字: 一些模仿算术语言构造的纯思维的形式语言》(德文名Begriffsschrift, 1879)、《算术基础》(德文名Gundlagen der Arithmetik, 1884)以及《算术的基本法则》(第一卷,1893;第二卷,1902). 弗雷格创立了一阶逻辑系统的基本框架。他最初是试图为数学寻找基础,但他发现日常语言不严格、不精确,所以想构造一套“纯思维的形式语言”,从而创立了一阶逻辑系统。在《概念文字》一书中,他以公理系统的形式给出了命题逻辑的表达式。他还发明了量词理论,引入了“所有”、“存在”两个量词,从而为谓词逻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算术基础》一书中,他更是提出可以将全部的数学最终还原为逻辑,成为数学哲学中的逻辑主义(logicism)的先驱。他对语言哲学也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 由于弗雷格的思想非常深奥,表述也较晦涩难懂,因此生前藉藉无名。但他的著作对罗素、维特根斯坦等大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逻辑学上的工作最终被世人所公认,被誉为“现代逻辑学之父”. 逻辑原子主义的代表人物为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曾做过英国首相。1890年,罗素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参加了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的数学研修班。1910年至1913年,他和怀特海合著了《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此书成为现代数理逻辑的里程碑。他在逻辑和哲学方面的代表作还有《哲学问题》(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1912)、《物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Matter, 1927)等。 罗素不仅是伟大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也是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和文学家。他曾在1918年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入狱半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又成为核裁军运动的主要成员。他一生著述甚丰,其他著作有《西方哲学史》、《西方的智慧》、《科学与宗教》、《婚姻与道德》、《权力论》等。因为文笔优美,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罗素在20世纪20年代时,曾经到北京大学访问一年。不过他的思想曲高和寡,最终和中国学术界意见不合,不欢而散。 罗素在哲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1905年的一篇论文“论指称”(On Denoting)中提出了“摹状词理论”(theory of description),是用逻辑方法分析日常语言的典范。日常语言具有较大的含混性,其结构不清晰。例如“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子”,由于法国现在实行共和制,没有国王,所以这句话为假。但如果我们将这句话改成否定形式“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子”,似乎也难以接受。一个命题及其否命题都不能确定为真,问题出在哪里呢? 罗素将这句话改成更精确的形式: “有且只有一个人是当今法国国王,此人是秃子。”其逻辑形式如下(K表示“是法国国王”, B表示“是秃子”): x(Kx∧(y(Ky→(x=y))∧Bx) 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得知,这句话的问题在于“有且只有一个人是当今法国国王”是假的,因此无论是否秃子,整个句子都为假。它的否命题并非“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子”,而是“没有法国国王,或者法国国王多于一位,或者他不是秃子”. 罗素还提出了有名的“罗素悖论”,从而带来了数学史上的第三次危机。罗素悖论是问: 对于仅由那些不包括自身的集合所组成的集合,是否包括它自身?我们知道,有些集合是可以包含其自身的。例如,“名词”这个集合可以包括“学生”、“清华大学”、“名词”等;有些集合则不能包含自身,如“动词”包括“走”、“跑”、“跳”等,但“动词”是名词,所以不属于这个集合。 罗素所设想的仅由那些不包括自身的集合所组成的集合,可以写成A={X∣XX}的形式。现在有两种可能,要么A属于A,要么A不属于A。如果A属于A,按照A的定义,那么A应该不属于A;如果A不属于A,按照定义,那么A应该属于A。这就产生了悖论。罗素悖论促使了数学和逻辑学的进一步精确化。 在数学哲学中,罗素支持弗雷格的逻辑主义,提出所有的数学真理都能够翻译成逻辑真理;所有的数学真理都能由逻辑真理来获得。 罗素在1918年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概念。他设想世界是由逻辑原子构成,例如亚里士多德的情况,最终可以由不能分解的原子事实“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卒于公元前322年”等组成。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后来由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进一步发展成熟。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是奥地利的钢铁大王。他的四个哥哥有三个自杀,他本人也有些忧郁气质。维特根斯坦早年读过航空动力学,但后来对逻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1912年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跟随罗素学习。 维特根斯坦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他在1912年继承了大笔遗产,但他把财产分给别人,自己继续过清贫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于1914年自愿加入奥地利军队,担任机枪手,1915年还因作战英勇成为军官。作战间隙,他在战壕里思索哲学问题,并做了大量的笔记。1918年被俘,他在战俘营完成了《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的写作。1919年获释后,经罗素的支持,《逻辑哲学论》于1921年出版。 《逻辑哲学论》表明了维特根斯坦的早期立场。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命题逻辑的真值表法,还首次明确了具有必然性的分析命题(analytic proposition),实质上是同义反复的重言式(tautology);综合命题(synthetic proposition)才对世界有所描述,具有经验意义。 这本书也表明了逻辑原子论的立场。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由一个个命题(proposition)组成的,而命题是基本命题(elementary proposition)的真值涵项(truth function),基本命题由名称(name)构成;与此相对应,世界是由事实(fact)组成的,事实又是由事态(state of affair)也有人译作原子事实(atomic fact). 组成的,事态是各种简单对象(object)的组合。基本命题与事态之间有共同的逻辑结构,每个基本命题与事态之间是图式对应的关系。Wittgernstein L.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Pears D F, McGuinness B F trans.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61语言 命题 基本命题(由名称构成) | 事态(由对象组成) 事实 世界 具有共同的逻辑结构,图式对应举例来说,现实世界的情况是今天天气很好,同学们在用心听课。这种情况也分解为“今天天气很好”、“同学们在用心听课”两个事实。其中“同学们在用心听课”可以再分解为事态“××在用心听课”、 "×××在用心听课”,等等。这些事态是不可再分的(即原子),它们由一个个人以及“在用心听课”等对象组成。 由于世界和语言具有共同的逻辑结构,事态和基本命题之间是图式对应的关系,所以事态可以由“××在用心听课”、 "×××在用心听课”等基本命题所表述(其逻辑形式为Fa, Fb, …)。这些基本命题的合取,可以得到命题“同学们在用心听课”。该命题与“今天天气很好”等其他命题一起,组成了人类的语言。 维特根斯坦认为,人类语言和世界都具有逻辑的结构,因此哲学的任务就在于对语言做逻辑分析。维特根斯坦的早期立场对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认为《逻辑哲学论》已解决了哲学的重大问题,于是1920年至1926年转任中学教师,他还做过一段时间园丁,并为姐姐设计了一座很典雅的建筑。1929年,他重返剑桥,并以《逻辑哲学论》作为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并重新开始哲学研究。 因受到好友拉姆齐(F.P.Ramsey)以及斯拉法(Pino Sraffa)的批评,维特根斯坦逐渐放弃了早期的立场。据说有一次在火车上,维特根斯坦坚持命题与所描述的东西之间一定有共同的逻辑形式。斯拉法做了个手指在下巴上向外刮的动作,这是那不勒斯人表示轻蔑、讨厌的意思。然后问,“这个动作的逻辑形式是什么”?维特根斯坦如梦方醒,后来致力于批评自己的早期观点。江怡.维特根斯坦传.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13 1951年,维特根斯坦与世长辞。临终的遗言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1953年,他的学生将他的讲课笔记整理,出版了《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这本书提出了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等概念,对自己的早期观点有严厉的批评。这本书影响了日常语言学派,如牛津大学的奥斯汀(J.Austin)、斯特劳森(P.Strawson)等人,对语言哲学、心灵哲学、数学哲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总之,逻辑原子主义做了很多数理逻辑的基础工作,而且主张哲学的主要工作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从而为逻辑实证主义奠定了基础。 三、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的另一起源是实证主义(positivism)。实证主义起源于法国思想家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他提出,人类社会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三个阶段。在神学阶段,人们信仰神或精神的力量;在形而上学阶段,人们仍然相信看不见的东西,如当时力学中的“力”就是无法观测的;只有在实证科学阶段,人们才达到更为纯粹的理解,相信的是可证实、可测量的现象。Ruse M.Auguste Comte.In: Honderich T ed.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45孔德主张只相信可以证实的知识,因此被奉为实证主义的鼻祖。 如果说孔德是第一代的实证主义者,那么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马赫(Ernst Mach, 1838-1916)则是第二代实证主义者。他在光学、声学等领域都很有造诣,物理学中的“马赫数”就是他研究物体在气体中高速运动时的成果。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家。马赫著有《力学》(The Science of Mechanics)一书,对牛顿力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主张,物理学中的时间、空间等概念都应还原为感觉的实证分析。爱因斯坦承认,相对论的创建曾受到他的启发。 逻辑实证主义起源于维也纳学派,其创始人与领导人为石里克(Moritz Schlick, 1882-1936). 1895年,维也纳大学为马赫设立了一个归纳科学的哲学教授席位。后来玻尔兹曼(L.E.Boltzmann,1844-1906)在1902年至1906年继任过这一职位。石里克于1922年接任了这一席位,从这也可以看出维也纳学派与马赫的渊源。 后来,汉恩(H.Hahn)、赖特梅斯特(K.Reidermeister)、弗朗克(P.Frank)和纽拉特(O.Neurath)组织了以石里克为中心的“石里克小组”。参加者有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门格尔(K.Menger)、米塞斯(R.von Mises)、魏斯曼(F.Waismann)、克拉夫特(V.Kraft)、费格尔(H.Feigl)以及哥德尔(K.Gdel)等人。 20世纪20年代末,汉恩、纽拉特和卡尔纳普等人在“石里克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了维也纳学派。1929年,由卡尔纳普、纽拉特、汉恩起草,魏斯曼、费格尔协助,出版了宣言式的檄文《科学的世界观: 维也纳学派》(The Scientific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The Vienna Circle)。于是维也纳学派闻名于世。“逻辑实证主义”的名称则是布鲁姆堡(A.E.Blumberg)和费格尔在1931年首先用来指维也纳学派的哲学主张的。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实证主义的传统,并辅以数理逻辑,因此也常被视为第三代实证主义。按照魏斯曼的看法,石里克和历史上的实证论有三点不同,他更喜欢“逻辑经验论”的名称。参阅: 洪谦.论逻辑经验主义.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122-123 维也纳学派的领袖石里克1882年4月14日出生在德国柏林的一个贵族家庭。起初他主要是物理学家,曾在柏林大学跟随普朗克(Max Planck)攻读物理学,博士论文研究的是“非均匀介质中的光反射”. 1917年,他曾写过一篇专题论文《当代物理学中的空间和时间》,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第一位哲学阐释者。石里克和当时欧洲主要的物理学家,如普朗克、爱因斯坦,以及数学家希尔伯特都保持着个人来往。中国学者、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外哲所所长的洪谦(1909-1992)曾在1928年至1936年跟随他学习,并成为维也纳学派的正式成员。1936年6月22日,石里克在大学内被一个精神错乱的学生枪击致死。 在维也纳学派中,石里克是精神上的领袖,逻辑实证主义的很多技术性论述以及形式化工作主要是由卡尔纳普完成的。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 1891-1970)1891年出生在德国朗斯多尔福,1910年至1914年在弗雷堡大学和耶拿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并向弗雷格学习逻辑学。1926年,他应石里克邀请赴维也纳大学任教,1930年与赖欣巴哈一起主办《认识》 (Erkenntnis)杂志。 1935年12月,卡尔纳普到达美国,后来在芝加哥大学任教至1952年。1954年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直至1961年退休。其代表作有《世界的逻辑构造》(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World, 1928)、《语言的逻辑句法》(The Logical Syntax of Language, 1934)、《语义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1942)、《逻辑的形式化》(Formalization of Logic, 1943)、《意义与必然》(Meaning and Necessity, 1947)、《概率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