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电子商务的定义和类型 社会的网络化、经济的全球化和贸易化,已演变成为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趋势。这三大趋势交合的直接产物是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的发展。电子商务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还引发了一场崭新的工业革命和流通革命,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信息技术(IT)与商务本身,给社会生产、生活、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和政府职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电子商务的应用绝不是简单地购买一些计算机硬、软件,制定一些标准和建立通信网络所能实现的。电子商务的开展过程是商务管理、商务活动、商务理论与信息技术、电子工具的有机结合。 1.1.1定义 事实上,到今天还没有出现一个较为全面、权威性、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电子商务的定义。各种组织、政府、公司、学术团体大都依据各自的理解和需要来定义电子商务。以下是一些较为系统和广为接受的定义。 加拿大电子商务协会给出了较为严格的电子商务定义: 电子商务是通过数字通信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买卖以及资金的转账,它还包括公司间和公司内利用电子邮件(email),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文件传输、传真、电视会议、远程计算机联网所能实现的全部功能(如市场营销、金融结算、销售以及商务谈判等)。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有关电子商务的报告中对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是发生在开放网络上的包含企业之间(business to business)、企业和消费者之间(business to consumer)的商业交易。 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委员会(GHC)电子商务工作委员会报告草案中对电子商务定义如下: 电子商务是运用电子通信作为手段的经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对带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宣传、购买和结算。这种交易的方式不受地理位置、资金多少或零售渠道的所有权影响,公有、私有企业,公司,政府组织,各种社会团体,一般公民,企业家都能自由地参加广泛的经济活动,其中包括农业、林业、渔业、工业以及私营和政府的服务业。电子商务能使产品在世界范围内交易并向消费者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 一些跨国公司在实施电子商务战略时也给出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定义,HP公司提出[2][]电子商务——新兴技术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第1章导论[]电子商务(ecommerce)、电子业务(ebusiness)、电子消费(econsumer)和电子化世界(eworld)的概念。它对电子商务的定义是: 通过电子化手段来完成商业贸易活动的一种方式,电子商务使我们能够以电子交易为手段完成物品和服务等的交换,是商家和客户之间的联系纽带。 因此,狭义地说电子商务是对商品和服务贸易实现电子化;广义的电子商务是一种现代商业方法,这种方法通过电子媒介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传输速度,满足政府、组织、厂商和消费者降低成本效率的需求。电子业务(ebusiness)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除了买卖商品和服务外,还包括客户服务与商业伙伴之间的业务流转,以及在机构内部进行的电子交易。根据IBM公司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Lou Gerstner)的看法: “电子业务涵盖了生产周期、速度、全球化、提高生产效率、赢得新客户以及在机构间共享知识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方方面面。” 1.1.2类型 1) 按参与者分类 电子商务可以按照参与者的类型和关系来分类。参与者包括消费者(市民)、企业(组织)、政府三种类型;参与关系分为内容、服务提供方以及内容、服务消费方。具体分类如表1.1所示。表1.1按参与者分类自: 内容、服务 至: 内容、提供方 服务消费方〖〗消费者(市民)〖〗企业(组织)〖〗政府消费者 (市民)〖〗C2C  eBay  博客和社区  SNS  P2P〖〗B2C  交易性: Amazon, Dell  品牌和服务: DUT  媒体: CNN、CCTV  比较网站: 一淘〖〗G2C  政府服务  政府信息企业 (组织)〖〗C2B  方向拍卖: Princeline  客户反馈  众包〖〗B2B  交易性: Euroffice  品牌和服务: GE、Unilever  媒体: CNN、CCTV  B2B市场: 阿里巴巴〖〗G2B  政府服务  政府信息  法律、法规政府〖〗C2G  舆论  个人对政府的反馈〖〗B2G  政府采购  企业、非政府组织的反馈〖〗G2G  政府内部服务  信息交换与处理2) 按技术基础分类 (1) 基于Internet的传统电子商务(ecommerce) 传统电子商务指以固定线路互联网和桌面电脑为基础的网上商务活动。 (2) 基于移动网络的移动商务(mobile commerce) 移动商务是指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和移动上网设备来进行网上商务活动。移动商务被看做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分支,是传统电子商务在无线通信环境中的扩展。 (3)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社会化商务(social commerce) 社会化商务(也被称为社交电子商务), 是电子商务发展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一种新的衍生模式。它借助社交网站(SNS)、微博、博客、百科等社会化媒体,通过社交互动、用户自生内容、众人协作等手段来辅助甚至实现商品的购买和销售行为。 1.2理解电子商务[*4/5]1.2.1电子商务的分析框架电子商务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包括多种类型的活动、组织机构以及技术。电子商务的应用丰富多样,电子商务应用包括在线购物、求职、拍卖、娱乐、进入服务、社交服务、在研发活动中进行电子化协作以及开展全球交易等。为实现这些应用,公司就必须有合适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支持系统。图1.1说明电子商务的应用以基础设施作为支持。成功的电子商务实现又依赖于五个独立的领域: 参与者、公共政策、市场营销和广告、业务伙伴及支持服务。 图11电子商务的框架 1.2.2电子商务涉及的领域 从实践的角度看,电子商务涉及以下六个领域(如图11所示) (1) 参与者: 包括卖方、买方、中间商、IT人员以及任何其他参与者。 (2) 公共政策: 包括法律和其他政策问题,例如由政府决定的隐私保护政策。公共政策也包括技术标准和协议。 (3) 市场营销和广告: 互联网规模巨大,须同时采用传统和新型的营销手段以及广告战略来吸引顾客访问自己的网站。 (4) 业务伙伴: 电子商务通常在业务伙伴之间的供应链上出现。 (5) 支持服务: 电子商务需要大量的支持服务。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市场研究、内容创建和其他服务、支付、物流以及安全系统开发。 (6) IT基础设施: 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发布基础设施、接口基础设施、商务服务基础设施、多媒体和网络发布基础设施等。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有两大视角: 技术视角和行为学视角。每个学派都有几个代表学科。 1) 技术视角  计算机科学家把电子商务看作是互联网技术的一种应用。  管理学家的兴趣在于建立商业流程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借以研究企业是怎样利用互联网来改善他们的经营活动的。  信息系统专家对电子商务的兴趣在于它对企业和产业价值链、产业结构和公司策略的影响。  经济学者关注的是网站中的消费者行为以及数字化电子市场的特征。 2) 行为学视角  社会学家关注于互联网的使用、社会不平等在互联网利益不均匀分配中的作用,以及作为个人或群体沟通工具的互联网的使用等方面的研究。  金融和会计学者关注的是电子商务公司的股价和会计实务。  管理学学者们关注的是企业家的行为以及需要在短时间内变革和改善组织结构的年轻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 营销学者们关注的是消费者对在线市场的营销和广告活动的反应以及企业通过建立品牌、细分市场、确定目标群体、定位产品以达到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的能力。 1.3电子商务发展阶段[*4/5]1.3.1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时间点1) 1995年: 电子商务大规模发展的标志 1991年,美国政府宣布互联网向社会公众开放,允许在网上开发商业应用系统。1993年万维网(WWW)出现,使得普通人使用互联网变得非常方便。1995年互联网上的商业业务信息量首次超过了科教业务信息量,这既是互联网产生爆炸性发展的标志,也是电子商务从此大规模发展的标志。 2) 2000年: 电子商务泡沫破裂 1995年至2000年间,新兴的电子商务产业引发广泛关注,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高速上升。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NASDAQ)指数达到5132.52的最高点,比1999年同日数据翻了一番还多。随后网络泡沫开始破裂, 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间技术公司约5万亿美元的市值蒸发,美国纳斯达克(NASDAQ)指数暴跌,仅有50%的网络公司活过了2004年。 3) 2006年: Web 2.0应用的全面崛起 2006年美国时代杂志(Time)评选的年度人物(person of the year)是计算机前的“你”,如图12所示。这是因为以Myspace、Facebook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网站(SNS)、以YouTube为代表的视频分享网站等Web 2.0应用爆发式崛起,普通互联网用户从单纯的网络信息消费者变成了互联网内容的生产者,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网络麦克风”。用户生成内容(UGC)成为互联网增长的最大动力,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商业和社会影响。 图122006年美国《时代》杂志(Time)年度人物 1.3.2电子商务发展的三个阶段 以2000年和2006年两个时间为节点,我们可以把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分成三个阶段,也可以称之为三次浪潮,分别是1995—2000年的创新(innovation)阶段;2001—2006年的巩固(consolidation)阶段;2006年至今的再创造(reinvention)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商业、市场、技术特点。总结如表12、表13所示。表1.2技术方面的“三阶段”第一次浪潮(1995—2000年) 创新〖〗第二次浪潮(2001—2005年) 巩固〖〗第三次浪潮(2006—?) 再创造低速互联网〖〗高速互联网、2G〖〗3G/4G互联网、内联网、外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Web 1.0〖〗Web 2.0〖〗Web 2.0/Web 3.0?PC〖〗PC / 笔记本电脑〖〗平板/ 智能手机客户端服务器〖〗Web 服务〖〗云服务网络门户〖〗搜索引擎 〖〗社会化搜索Email〖〗QQ MSN〖〗社会化媒体 移动应用(微信、易信)英语为主导型语言〖〗英文为主、西班牙语、中文、德文内容增长迅速〖〗更多语言的内容快速发展表1.3商业和市场方面的“三阶段”第一次浪潮(1995—2000年) 创新〖〗第二次浪潮(2001—2005年) 巩固〖〗第三次浪潮(2006—?) 再创造技术驱动〖〗商务驱动〖〗听众,顾客以及群体驱动强调收入增长〖〗强调收益和利润〖〗强调听众和社会网络增长风险资本融资〖〗传统融资〖〗较小的风险资本投资;早期小公司被大型网络公司收购自由发展〖〗加强管理和控制〖〗大量的政府监管创业型企业〖〗大型传统企业〖〗大型单一网络公司无中介化〖〗加强中介机构〖〗大型公司对小型网络公司的租赁业务增多完全市场〖〗不完全市场,品牌以及网络效应〖〗在线市场的缺点延续,特定市场的商品竞争阶段单一的网上经营策略〖〗传统商业模式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结合〖〗新市场中单一的网上经营策略;传统零售市场中的混合策略的拓展先发优势〖〗战略从动优势;附赠资产〖〗随着传统网络市场赶超,新市场回归先发优势低复杂度的零售产品〖〗高复杂度的零售产品〖〗商品+服务电子商务兴起〖〗移动商务兴起〖〗社会化商务兴起Email营销〖〗搜索引擎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1.4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按照全球电子商务三次浪潮的阶段分法,我国也对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5—2000年): 萌芽、起步、调整;第二阶段(2001—2005年): 调整、务实、机遇、巩固;第三阶段(2006—至今): 中国式创新、快速发展。本书按照大事记的方式逐年进行了回顾。 1.4.1第一阶段 1995—2000年: 萌芽、起步、调整 1) 1990—1993年: EDI、“三金”工程 1990年,联合国推出了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套EDI标准(UN/EDIFACT),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由此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一场电子商务的序幕。同世界电子商务发展的历史一样,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也是从EDI应用开始的。1990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外经贸部、中国海关等部门组成了联合小组,研究UN/EDIFACT标准在中国的应用,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以及与之相关领域的应用。随后,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开始在我国外贸企业中得到应用。 我国早期的电子商务是以国家公共通信网络为基础,以国家“金关”工程为代表,以外经贸管理服务为重要内容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政府相继实施了金桥、金卡、金关等一系列金字工程,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 2) 1994年: 网络基础设施 1994年 9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建设启动。 1994年10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启动。 3) 1995年: 互联网接入 1995年1月,中国电信开始向社会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1995年4月,中国科学启动百所联网工程。在此基础上,网络不断扩展,形成了中国科技网(CSTNET)。 同年,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互联网应用服务商,“中国黄页”推出了定位于外向型企业的贸易撮合服务,为国内外企业搭建了全新的贸易桥梁。 4) 1996年: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建成并正式开通。 5) 1997年: 互连互通 1997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全国骨干网实现了互连互通。 6) 1998年: 新浪 1998年12月1日,软件公司北京四通利方宣布并购“华渊资讯”,成立全球新浪网,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 以IBM为首的IT大厂商,在1998年以前的中国电子商务热中扮演了无可争议的主要角色,它们以各种方式进行电子商务的“启蒙教育”,激发和引导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兴趣和需求,推动电子商务技术的介绍、应用与发展,使得中国电子商务技术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跟上世界潮流,并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998年,对中国电子商务来说,是宣传,是启蒙,是概念和技术的推广的一年。 7) 1999年: 阿里巴巴、QQ、NASDAQ 1999年2月,腾讯正式推出第一个即时通信软件——“腾讯QQ”。 1999年3月,马云在杭州成立阿里巴巴,9月在香港设立阿里巴巴国际总部。 1999年5月,中华网成立,并于同年7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以每股 20美元成功上市,成为在美国纳斯达克第一个上市的中国概念网络公司股,上市一周内股价攀至 67美元。 8) 2000年: 互联网泡沫 2000年,中国电子商务网站数量、规模都进入了高度膨胀期,商务网站超过2500家。“门户”网站的概念被进一步演绎为水平门户、垂直门户。其中网上购物类(B2C)为数最多,达到1500家以上。 2000年的上半年,几大门户网站相继在海外上市,引起中国电子商务进一步“虚火上攻”。 2000年4月,新浪在纳斯达克暴跌行情下逆风上市。 2000年5月,金山和联想共同投资组建的卓越网正式发布。 2000年6月 30日,网易在纳斯达克上市,但首日跌幅高达20%。 2000年7月12日,继中华网、新浪、网易之后,搜狐在纳斯达克以低于预期价3美元的发行价挂牌上市。 2000年之前,国内电子商务的“大跃进”也暴露出制约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诸多问题。“商务为本”观念依然薄弱,重技术,轻商务;电子商务企业炒作之风盛行,以实现资本运作和上市为目标;忽视经济效益,普遍强调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和神奇力;电子商务模式缺乏创新,还停留在对国外先进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如Amazon,eBay,AoL和Yahoo等)的模仿和移植的水平上。 1.4.2第二阶段 2001—2005年: 调整、务实、机遇、巩固 1) 2001年: 调整 受全球经济总体形势影响,2001年世界IT业首次遭遇了严重挫折,网络经济也不例外。“9·11”事件的发生,无疑使本已不景气的世界IT业又遭受了一次沉重打击。但是“9·11”事件以及随后的炭疽病菌风波使得很多人对民航、常规邮件的安全“望而生畏”,为电子商务的复苏创造了契机。 2001年,电子商务进入“调整年”。各种电子商务企业都从股市上得到这样的暗示: 没有盈利的收入增长不受欢迎,只有盈利和利润才能保证企业发展。 2001年9月4日,由于误报年度财务报表,并未能按时提供准确的2000年年终报告,网易被纳斯达克宣布暂停交易。2001年9月,卓越网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赢利的电子商务企业。 2001年,中国B2B电子商务成交额为1075亿元,比2000年的767.7亿元增长了40%。其中,家电业的交易额达到210亿元以上,石油行业的交易额也超过了165亿元,信息产品、纺织服装和日用轻工产品的出口中,通过B2B达成的交易也都在100亿元左右。 随着各种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需求增加,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社会商业信用问题、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问题、标准化问题、网络支付问题、企业管理层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问题、网络市场规模问题以及IT技术和管理信息人才问题,这些都困扰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市场经济不成熟,现货市场、有形市场不完善,企业信用较差,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和控制保障,影响企业对电子商务的投入和应用。 2) 2002年: CA认证 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无论是最基础的网络设施,还是基于网络的各种商业应用,都给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2002年9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等十四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联合共建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在网上交易和支付安全方面有了重要突破。 2002年9月30日,《中国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3) 2003年: 非常任务 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全球。由于“非典”病毒的近距离、接触式传染的典型特征,使电子商务远距离、非接触特性以及时间和空间无关性等典型特性被无限放大。 “非典”时期中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据新华网2003年5月29日报道,卓越网平时月销售额约一千万元,而从2003年4月29日到2003年5月4日,仅短短的5天,销售额已经突破1500万元;易趣网日均的出价次数从2003年4月的三万多,增长到超过四万,日均交易额从2003年3月180万元猛增到230万元。 “非典”时期三个月,新浪、网易、搜狐在纳斯达克的股价分别上涨了2.4、2.4和3.1倍,中国概念成为名副其实的绩优股。 2003年广交会10%的成交额以网络的方式缔结,以边贸为主的哈交会发展成为以网络为主要形式的网上哈交会,杭州、昆明、青岛等地将过去实际形式的交易会搬到了网上。许多企业B2B的电子商务“危难时刻显身手”,保障了企业的正常运作,从而减少了由“非典”造成的损失。 2003年,“非典”造成了对传统零售业的重大冲击,刘强东放弃了在全国扩张连锁店的计划。 2003年3月,信息产业部宣布CN二级域名正式开放,用户可以在顶级域名CN下直接注册域名,这是中国自有域名体系以来产生的第一次重大变化。 2003年5月,马云创立“淘宝网”。 4) 2004年: 支付宝、搜索 2004年1月,刘强东正式创办了“京东多媒体网”(为京东商城的前身)。 2004年12月,马云创立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支付宝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关联公司。支付宝致力于为中国电子商务提供“简单、安全、快速”的在线支付解决方案。 2004年,阿里巴巴集团与英特尔合作建设中国首个手机电子商务平台。 2004年8月,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协议收购卓越网,并更名为卓越亚马逊。 2004年,搜索引擎已成为各大门户网站开辟新一轮“搜钱运动”的主战场。搜索引擎成为继短信、彩铃、网络游戏之后2004年国内互联网市场上新的竞争热点。 5) 2005年: 百度、电子签名法 2005年8月,阿里巴巴向Yahoo出让35%的股份,获得10亿美元现金及其在中国的全部业务。 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定价27美元,开盘价为66美元,收于12254美元; 200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 1.4.3第三阶段 2006年—至今: 中国式创新、快速发展 1) 2006年: Web 2.0 2006年,新的一轮融资热潮在Web 2.0领域掀起。土豆网、51.com、大众点评网、互动新闻网站Digg、优酷网都成功获得融资。 2006年10月,慧聪网与分众无线联手推出国内首个无线B2B平台。 2006年12月,网盛科技(002095,SZ)登陆深圳中小企业板,由此改变了中国互联网产业无一境内上市公司的尴尬历史。 2) 2007年: 阿里巴巴上市 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发布《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2007年10月,凡客诚品创立,选择自有服装品牌网上销售的商业模式。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 3) 2008年: 世界第一、SNS 2008年4月24日,商务部起草了《电子商务模式规范》和《网络购物服务规范》。 2008年4月,中国网民达到2.2亿,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2008年互动社交大行其道,校内网、开心网、海内网等相关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发芽开花。 4) 2009年: 3G、微博 200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产品、新应用和新服务层出不穷,联想、戴尔等传统电脑厂商纷纷切入移动互联网。 2009年5月,中国电信推出天翼3G“移动支付”业务。 2009年8月, 新浪微博开始内测。9月新浪微博正式添加了@功能以及私信功能,此外还提供“评论”和“转发”功能,供用户交流。 5) 2010年: 团购、3Q大战 2010年 1月,苏宁电器旗下电子商务平台苏宁易购网正式上线。 2010年团购网站的兴起,一年内冒出近千家团购网站。 2010年10月,爆发所谓“3Q大战”,“3”和“Q”分别指代北京奇虎的360安全卫士软件和腾讯的QQ即时聊天软件,腾讯公司与北京奇虎科技公司为维护各自商业利益而引发的争端。双方均通过技术手段制约对方软件的正常使用,并发布声明控诉对方,波及数亿网民,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2010年 11月,国美正式进军电子商务领域。 6) 2011年: 征税、物流、O2O 2011年5月,央行公布首批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27家企业名单。 2011年,武汉市国税局开出了一张被称为“全国首张个人网店税单”的税单,对淘宝女装网店“我的百分之一”征税430万余元。 2011年1月,腾讯公司正式推出微信,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拍照发给好友、发手机图片、移动即时通信等功能。 2011年,凡客诚品、阿里巴巴、亚马逊、京东商城等电商企业纷纷投资于物流行业,电商行业达成共识: “得物流者得天下”。 2011年,O2O模式初现端倪,O2O即消费者在网上下单完成支付后,凭消费凭证到实体店消费。 7) 2012年: 双十一 2012年 1月,淘宝商城宣布更改中文名为天猫,加强其平台的定位。 2012年3月,工信部发布《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2年4月,苏宁启动让利促销,国美网上商城、亚马逊等电商加入促销。5月,苏宁、京东再次掀起网上家电产品促销热潮。 2012年11月11日,天猫与淘宝两家网购单日交易额纪录再次刷新为天猫132亿元、淘宝59亿元,合计191亿元。 1.5案例:《大英百科全书》的命运[*4/5]1.5.1《大英百科全书》的起源《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又称《大英百科全书》,简称EB,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最权威的百科全书,是世界三大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科利尔百科全书》)之一。不列颠百科全书诞生于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Scottish Enlightenment)的氛围中。第一个版本的大英百科在1768年开始编撰,历时 3年,于1771年完成共3册的《不列颠百科全书》。 它历经两百多年修订、再版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享有盛誉的32巨册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的条目均由世界各国著名的学者、各个领域的专家撰写,对主要科学术语、重要人物事件都有详尽介绍和叙述,被普遍认为是最有学术性和权威性的百科全书。 1.5.2《大英百科全书》的发展 1) 初创时期 1820年,爱丁堡的布莱克兄弟的出版社收购了《大英百科全书》,出版了第7版和第8版。 1875年至1889年,第9版也被称为学者版。其中包括了众多著名作者写得非常深奥的文章。有人称它为英语百科全书历史上的顶峰,并且有英国人认为该书的权威性“仅次于上帝”。这一版同时也奠定了《大英百科全书》后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书之一的基础。1895年布莱克兄弟将出版社移至伦敦,1901年《大英百科全书》被卖给了《泰晤士报》的报社。第10版共11卷,还包括地图和目录卷,实际上是对第9版的一个补充。从1909年的第11版开始剑桥大学协助编辑出版。 2) 完善时期 从1910年至1911年出版的第11版基本上被重写,它被看作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经典版,同时它也反映了其新出版商的新目标。为了吸引读者和促进销售量,这一版的文章在保存了其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其可阅读性,它的文章不像过去那样冗长,但是内容依然非常完整。这个版本也是第一个所有卷同时出版的版本,而不是一卷继一卷出版的。 此后《大英百科全书》的版权和商标被卖给了喜尔斯百货商店并移到了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第12版和第13版均以三卷补充卷的形式出版,它们必须与第11版一起使用。1929年出版的第14版又一次显示了《大英百科全书》的调整。它的卷数减少,文章篇幅更短,以使更多用户得以使用它作为工具书。但也有人批评它删除了其中不利于天主教教会的内容。从第14版开始,《大英百科全书》放弃了一直采用的10年一次的再版制,而改为每年修订10%条目的连续修订制。 1941年喜尔斯百货商店将其版权赠送给了芝加哥大学。威廉·班顿从1943年开始任主编,一直到他1973年逝世,此后他妻子继任主编直到1974年逝世。 1974年出版了第15版,在结构上进行了很多的改进,被《大英百科全书》出版商自称为“革命”。全书共30卷,包括1卷“百科类目”,19卷“百科详编”,10卷“百科简编”。增加了许多新兴的科技类条目以增强其国际性,但是其检索性的降低遭到了外界的批评。 1985年又推出“革新版”。卷数增加到32卷,包括1卷“百科类目”,17卷“百科详编”,12卷“百科简编”,2卷“索引”。 1996年1月,瑞士亿万富翁雅各布·萨弗瑞买下了《大英百科全书》的版权。 1.5.3来自微软的竞争 《大英百科全书》最早面临来自微软的竞争,在1992年的时候微软决定进军百科全书生意,购买了《Funk & Wagnalls》一个二流百科全书的版权,制作多媒体光盘Encarta,售价仅为49.95美元。早在1980年,微软就建议大英百科全书合作出版一个CDROM的百科全书版本。大英百科全书认为自己有控制市场的能力,且获得足够利润,因此拒绝了微软的建议。大英百科全书的高级经理认为他们的百科全书是一套代代相传的奢侈商标,其名誉无可相比。他们认为CDROM版本无法与他们的商务相竞争,也无法为他们带来补充。因此微软决定与科里尔百科全书合作创立了Encarta。Encarta很快凭借其使用以及价格上的优势占领了市场,《大英百科全书》则以2000美元的订阅费提供网上图书馆服务。虽然《大英百科全书》很快做出了应对,但是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图书馆购买,小的图书馆以及家庭还是更偏向于使用光盘,并且其花费要少得多。1995年大英百科决定进军家庭市场,提供在线版本,每年收取120美元的订阅费,但是只有少量的顾客进行订阅。1996年的时候《大英百科全书》又推出了售价200美元的光盘版本,仍比Encarta高很多。1996年《大英百科全书》的年销售额为3.25亿美元,仅为1990年的一半,陷入困境。2000年11月大英百科裁员16%,2001年3月再次裁减美国的68名员工。与此同时,公司将重点调整至为用户提供订阅服务,同时采取收费的运营模式,以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实现盈利。同时也降低了印刷版本的价格,2002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售价仅为1295美元,同时还包括了价值90美元的在线和软件资源。在2008年的时候《大英百科全书》还推出了DVD版本,包括5674万多词,101230篇文章,还包括辅助内容如地图、录像、录音、动画和网上链接等,并且提供词典等工具。网络版目前收录了15.2万多篇文章,它每月不断更新,还包括链向《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的新文章的外部链接。订阅费为每年34.95美元。学校和图书馆则获得特惠价,而这也是大英百科全书的重要顾客。 1.5.4真正的终结者 在《大英百科全书》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来自微软的竞争。随着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使用门户网站、搜索引擎来搜索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互联网可以帮助人们快速的检索到所要找的信息,不过这样的信息往往是零乱的,而大英则可以从一个来源提供众多组织严谨的信息。但是,随着Web 2.0时代的到来,以维基百科(Wikipedia)为代表的全民协作、全民参与的开放式百科全书系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这个站点使用维基(Wiki)技术,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中的任何文章及条目。维基百科是一个基于维基技术的多语言百科全书协作计划,也是一部用不同语言写成的网络百科全书,其目标及宗旨是为全人类提供自由的百科全书──用他们所选择的语言来书写而成的,是一个动态的、可自由访问和编辑的全球知识体。 而且,《大英百科全书》与维基百科之间质量上的比较则很困难。2005年12月《自然》(Nature)杂志对两个百科全书间41篇科学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并认为维基百科含有162个错误,大英百科全书含有123个错误。大英百科全书指责《自然》的比较犯了严重错误,首先它说属于大英百科全书的文章不全部取自大英百科全书。其中两篇文章取自大英百科全书的年书,而不是大英百科全书本身,另两篇取自《康普顿百科全书》。另有一篇来源不明。此外有些是大英百科全书中数篇文章结合在一起的内容。有些被《自然》说成是错误的实际上并非是内容错误(比如拼写错误)。《自然》坚持它的比较结果,否认这个比较有错。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某种程度上《大英百科全书》和维基百科在质量上不相伯仲。 无论是微软推出的Encarta,还是互联网上的信息以及当今的维基百科,都对《大英百科全书》的销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下图清晰地展示了《大英百科全书》从1990到2011年间印刷版本的年销售量(如图13所示),以及在不同阶段所受到的影响。可以看出,真正的终结者是维基百科。Encarta在2008年被迫关闭,人们已经习惯用搜索引擎和社会化媒体找到所需的信息和知识。 图13《大英百科全书》1990—2011印刷版本销量 1.5.5未来 2012年3月13日,在历经了244年的漫长岁月之后,《大英百科全书》宣布,目前市面上库存的纸本百科全书卖完之后,将不再推出印刷版,其内容将全面数字化。 从最初作为奢侈的代表到最终的停产实现数字化,《大英百科全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的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强大过程当中,信息技术不仅对《大英百科全书》产生了影响,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所熟知的一切。在20世纪初期,广播改变了人们狭隘的视角,带领人们了解外面的世界。那是声音的时代,我们凭借听觉上的感知来描绘外面的世界。随着电视机的出现,我们能够更清晰更直观的感受外面的世界。但是这种传播的方式是滞后的并且是有限的,它是由专门的新闻工作者以及摄影师完成的。也正是由于这种限制性,我们只能了解某一区域或者某一国家的一小部分事情,并且往往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整个世界。而这一状况直到Web 2.0技术和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才得到真正的改变,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新闻记者”,可以随时随地的发表我们的所见所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心声。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社会化的工具来了解世界各地的境况,发表见解并有所行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我们所熟知的东西已经成为回忆(比如唱片、音像店、传呼台),又有许多东西在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比如胶卷、书店、人才市场),可以说信息技术几乎影响了一切。无论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机遇还是挑战,它都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其影响力,改变我们的生活。 思考题 1. 你所在的行业(或今后打算从事的行业)是否已经或者将要受到电子商务的影响?该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是否会影响你的职业生涯规划? 2. 根据你的观察,中国目前的电子商务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尝试对中国电子商务产业进行SWOT分析。 3. 谈谈你对O2O(online to offline)电子商务的理解。这是一种新的电子商务类型吗?2 互联网和Web 2.1互联网概述[*4/5]2.1.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从1961年开始到现在,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创新阶段、制度化阶段和商业化阶段。在创新阶段,形成了基本的概念和技术;在制度化阶段,这些概念被应用到生活中;在商业化阶段,一旦新的想法和技术被证明是正确的,私营企业就会把互联网带给全世界的人们。 1) 创新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通信研究者认识到需要允许在不同计算机用户和通信网络之间进行常规的通信。这促使了分散网络、排队论和分组交换的研究。1960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出于冷战考虑创建的ARPA网引发了技术进步并使其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中心。 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University of 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 1974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罗伯特·卡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提出TCP/IP协议,定义了在电脑网络之间传送报文的方法。 2) 制度化阶段 1983年1月1日,阿帕网将其网络核心协议由NCP改变为TCP/IP协议。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创建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NSFnet,这是互联网历史上重要的一步。第一个检索互联网的成就是在1989年由Peter Deutsch和他的全体成员在McFill University(麦吉尔大学)创造的,他们为FTP站点建立了一个档案,后来命名为Archie。 1989年,在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历史上又一个重大的事件发生了。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和其在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同事一起提出了一个分类互联网信息的协议。这个协议,1991年后称为World Wide Web。 20世纪90年代,整个网络向公众开放。1991年,第一个连接互联网的友好接口在Minnesota University(明尼苏达大学)被开发出来。 [2][]电子商务——新兴技术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第2章互联网和Web[]由于最开始互联网是由政府部门投资建设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于研究部门、学校和政府部门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务于研究部门和学校的商业应用之外,其他的商业行为是不允许的。20世纪90年代初,当独立的商业网络开始发展起来,这种局面才被打破。这使得从一个商业站点发送信息到另一个商业站点而不经过政府资助的网络中枢成为可能。1995年,互联网上的商业业务信息量首次超过科教业务信息量。 3) 商业化阶段 1996年,Internet(互联网)一词被广泛的流传,不过是指几乎整个的万维网。微软全面进入浏览器、服务器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市场的转变已经完成,成为了基于互联网的商业公司。 1998年6月微软的浏览器和Windows 98很好的集成了桌面电脑。 1999年,第一个全方位网上服务银行,印第安纳第一个网络银行,面向商业开放。这意味着网络商务已经延伸到传统服务业。 2003年,阿比林Internet2高速网络升级到10Gbps。Internet2拥有200多所大学,60多个企业和40多个附属会员。这是超高速洲际网络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BBN技术进行计划并设计下一代互联网。 2008年,互联网协会把信任和身份作为互联网每一层的主要设计要素并在2008—2010年开始实施。这时候云计算也已经成为价值十亿美元的产业。 2.1.2互联网的运营与管理 互联网的国际化特征,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单独对互联网进行有效治理,而必须建立国际合作和协调机制,正是这种相互依赖使得互联网的国际治理成为全球社会共同关注的一项议题。2003年12月,联合国在日内瓦发起并召开了信息社会世界首脑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会议通过的《行动计划》认为,互联网是信息社会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但世界各国对互联网管理、政策制定体制和机制却未形成共识。为此,会议授权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设立互联网治理工作组,就会议提出的与互联网治理有关的问题开展研究。2005年7月,工作组发表了工作报告。报告给出了一个有关互联网治理的“工作定义”,即“互联网治理是政府、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根据各自的作用制定和实施旨在规范互联网发展和使用的共同原则、准则、规则、决策程序和方案”。报告重点关注互联网国际治理所面对的公共政策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 与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互联网重要资源管理有关的问题,包括域名系统和互联网协议地址(IP地址)管理,根服务器系统管理、技术标准、互传和互联、电信基础设施和语言多样性等问题。  与互联网使用有关的问题,包括垃圾邮件、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  与互联网有关但影响范围远远超过互联网并由现有组织负责处理的问题,如知识产权和电子商务等。  与互联网发展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 在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中,争议最大的是互联网重要资源的管理问题以及互联网的费用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互联网地址和域名的分配,特别是全球互联网域名解析的顶级服务器的修改和维护一直由互联网名称与地址管理公司(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 ICANN)负责,该机构作为一个非营利性机构由美国政府授权,在美国注册,其他国家无问责权。由于ICANN仅仅受美国政府的控制,这使其他国家认为,其互联网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甚至会对其国家主权构成威胁。因此,互联网重要资源的国际共管成为国际治理的一个核心问题。由于各国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存在很大差异,短时期内难以达成共识。互联网的费用问题主要与现行的不平等的互联结算机制有关。在现行结算体制下,像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要承担国际线路的全部费用(尽管中国与美国之间在流入和流出量上已基本平衡),这实际上等于发展中国家在为发达国家的互联网进行补贴,这种补贴显然与国际社会提倡的平等观念背道而驰。这个问题也十分棘手,正像互联网治理工作组报告所指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适当而有效的全球互联网治理机制。” 2005年11月,信息社会世界首脑峰会第二阶段会议在突尼斯召开。会议通过的《信息社会突尼斯日程》提出,“互联网的治理包括技术和公共政策两方面的问题,应促使所有利益相关方、相关政府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其中,各国政府在其中应扮演最为关键的角色,“涉及互联网公共政策问题的决策权属国家主权。各国有权力和责任处理与国际互联网相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同时,私营部门、民间团体、政府间组织和国际组织也将依其角色而发挥某种作用。 作为信息社会世界首脑峰会第二阶段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与会各国政府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召集互联网治理论坛(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IGF),以便给各国政府、私人部门和民间团体包括学术界和技术界在内,就互联网国际治理问题提供一个进一步交流和磋商的舞台。互联网治理论坛第一次会议于2006年10月30日在雅典举行,会议以“互联网治理促进发展”为主题,主要讨论四个方面的议题,分别是与互联网高度相关的公开性、安全性、多样性和方便性。2007年11月12日至15日,第二次会议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来自70多个国家的政府、民间组织和私营企业的代表出席了论坛,重点讨论了重要互联网资源、互联网接入、多样化、开放性和安全性等问题。 从信息社会首脑峰会到互联网论坛,反映了全球社会对互联网国际治理的强烈关注和推动国际合作的强烈愿望。但是,愿望不等于现实。目前由联合国主导的互联网国际治理进程更多停留于多边对话阶段,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分歧和争论远远多于共识和合作。事实上,要在民族主义国家之间达成广泛共识,并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诸如类似于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这样有约束力和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可能还需要漫长的对话过程,绝非一日之功。 2.1.3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中国的网络发展,以1987年通过中国学术网CANET向世界发出第一封Email为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网络体系,即中科院的科学技术网CSTNET;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网CERNET;原邮电部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和原电子部的金桥网CHINAGBN。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互联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是拥有互联网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等多个互联网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互联网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互联网在我国发展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互联网用户数从19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根据KPCB的报告(如图21所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网民人口达到5.64亿,高居世界第一位;每年网民的增长数量还在以10%的速度增长。但是,我们的网民人口比例仅为40%,还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78%),这说明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尤其要解决好三线、四线城市和农村人口的上网问题。 图21全球互联网用户 我国目前已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骨干互联网络包括: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学技术计算机网(CSTNET)、中国国际贸易网(CIETNET)、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中国长城互联网(CGWNET,正在建设中)、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CSNET,正在建设中)、中国铁通互联网(CRNET)等。2008—2009年电信的第三次重组,把全国提供公共服务的六大骨干互联网络企业重组为三大运营商: 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和中国移动,即新电信(电信+联通C网+卫通)、新移动(移动+铁通)、新联通(联通G网+网通)。 曾有的十一大骨干互联网单位重组为七大互联网单位。除长城外的6个骨干互联网络2010年6月底的国际出口带宽参数如表21所示。表21中国与互联网连接的6大骨干网络(2010)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CHINANET中国联通互联网 UNINET中国移动互联网 CMNET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中国科学技术计算机网 CSTNET中国国际贸易网 CIETNET〖〗出口带宽〖〗616703.45Mbit/s303599Mbit/s30559Mbit/s9932Mbit/s10422Mbit/s2Mbit/s〖〗2.2互联网的能力和应用服务[*4/5]2.2.1互联网的能力特点人类为了实现远距离沟通,发明出一系列的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从古时的飞鸽传书、六百里加急的驿站系统、烽火台系统,直到近代的电报、电话系统。互联网的起源和本质也是一种通信网络,与前述通信网络相比,互联网无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最有效、最高效的通信网络和技术。互联网的能力特点如下。 (1) 低成本通信(low cost communication): 互联网技术是人类迄今为止通信成本最低的通信网络。 (2) 全球可达(global reach): 互联网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网络,克服了时间、空间、国界的限制,理论上的“互联网市场空间”包含了世界各地潜在的、数以亿计的消费者。 (3) 统一标准(uniform): 互联网有一套统一标准通信协议(例如TCP/IP协议),使得每一台联网计算机都有可能互联互通。 (4) 多媒体(multi media): 可以传送视频、音频、图片、文本、数据等多媒体信息。 (5) 海量存储(mass storage): 由于互联网以计算机设备为节点,使其具有了海量存储的能力。 (6) 宽带通信(broadband): 互联网的网络带宽和传输能力一直保持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