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提出 一、 研 究 背 景 无论是在世界还是在中国,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互联网都在以突飞猛进的态势迅速地发展着。让我们先来简要地回顾一下世界互联网的发展简史参见佚名. 谁是互联网世界的英雄?.中国电信业,2003 (5) : 57: 196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伦纳德·克兰罗克(Leonard Kleinrock)博士发表了分组交换技术的论文,该技术后来成为互联网的标准通信方式。 1969年,美国国防部开始启动具有抗核打击性的计算机网络开发计划“ARPANET" (阿帕网). 1971年,位于美国剑桥的BBN科技公司的工程师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开发出了电子邮件。此后ARPANET技术开始向大学等研究机构普及。 1983年,ARPANET宣布将把过去的通信协议“NCP(网络控制协议)”向新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过渡。 1986年,美国思科公司生产第一台路由器,从此将世界各地的人、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联结起来。 1988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学生史蒂夫·多那(Steve Dorner)开始开发电子邮件软件“Eudora" . 1991年,CERN(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开发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 。他还开发出了极其简单的浏览器。此后互联网开始向社会大众普及。 1993年,伊利诺伊大学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的学生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en)等人开发出了真正的浏览器“Mosaic" 。该软件后来被作为Netscape Navigator推向市场。此后互联网开始得以爆炸性普及。正是由于通过采用具有扩展性的通信协议TCP/IP,才能够将不同网络相互连接,因此,开发TCP/IP协议的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生文顿·瑟夫(Vinton G. Cerf)等人如今甚至被誉为“互联网之父”. 到了2000年,互联网在全世界已经发展到了很大的规模。据NEC与Inktomi公司的调查,截至2000年1月,当时的网络包括了10亿个以上可通过搜索引擎查询的页面,有640万个服务器支撑着整个互联网,可访问站点450万个。到2000年6月,Gyveillance公司又进行了一次类似调查,发现页面已达20亿,已注册的域名超过1700万个。参见周民. 世界互联网发展状况一瞥.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1 (4) : 24 让我们再来简要地回顾一下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参见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 (http://www.eaworld.cn/about/advert_history.htm, 2005-09-29)引用时有修正。: 1987年,钱天白教授向德国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当时中国尚未加入互联网。 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美方发言人怀特·托基提出把中国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 1994年3月,中国终于获准加入互联网,并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国联网工作。 1995年5月,张树新创建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中国的普通百姓开始进入互联网络。 2000年4-7月,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2002年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春天已经来临。 现在,互联网在中国已经发展到了很大的规模。2006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为CNNIC)发布了《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1.11亿,比2004年末增加了1700万,网民普及率达到8.5%, 而目前全球网民约9.7亿,平均普及率为15.2%. 《报告》显示,在1.11亿网民中,宽带上网网民数为6430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2150万人,增长率为50.2%。而拨号上网网民人数、专线上网网民人数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降。 目前我国上网计算机数达到4950万,比2004年末增加了790万,增长率达到19.0%。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大陆的IPv4地址数已达到74391296个,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三。我国域名总数为2592410个,CN下注册的域名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96924个。网站数为694200个,比2004年增加25300个,其中华北、华东、华南的网站数比例占85.5%. CNNIC. 第17次互联网报告 网民达1.11亿.软件报,2006-02-06(2) 关于中国历年网民数量的增长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历年网民数量增长图 从以上各种材料可以看出,人类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网络时代。尽管还有人对此有所质疑,尽管现在所言的网络时代只是技术意义上的而不是制度意义上的,但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关于人类进入网络时代的详细论证,参见曼纽尔·卡斯特所写的“信息时代三部曲”(亦称“网络时代三部曲”) ,即《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和《千年终结》。英国著名思想家吉登斯认为卡斯特的这三本著作堪与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相媲美。在这个网络时代,不论人们是熟悉还是陌生,是热爱还是痛恨,是痴迷还是漠然,是左右逢源还是左支右绌,是变得越来越轻松还是变得越来越沉重,是认为它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还是认为它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是把它看成引发灾难的“潘多拉的盒子”还是把它看成带来财富的“阿里巴巴大门”,是把它视为空空如也的“皇帝的新装”还是把它视为魔力无限的“红舞鞋”,是把它喻为“城邦广场”还是将它喻为“圆形监狱”,是认为它是非常自由的“海德公园”还是认为它是没有自由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是认为它是“乌托邦”还是认为它是“恶托邦”恶托邦是英文dystopian的意译,指的是乌托邦的反面。dystopian也被译为糟托邦、敌托邦、黑色乌托邦、非常乌托邦、反面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等。关于乌托邦和恶托邦,本书第五章有详细论述。,是已经躬身入局还是正在袖手旁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新生事物,网络已经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态势嵌入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不仅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且是作为一种环境,一种生态。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是否舒服,也无论我们是否感觉习惯,是否准备就绪,网络已经悄然成为人类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客观要素。不论是就世界而言,还是就中国而言,这个新的生活要素对于整个社会的渗透和影响都是全面的,也是深刻的。它已经改变、正在改变也必将在更大的程度上改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结构和运作模式,改变各个社会中个体和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由此可见,网络是一个极具时代气息的前沿研究领域。以上就是研究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关系这一问题的基本时代背景。我们的研究应该在这个背景下展开,也必须在这个背景下展开。只有时刻牢记这个背景,我们的研究才能具有时代感和前沿性。 二、 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 对于网络,可以赞颂它,但是没有必要崇拜它;可以了解它,但是没有必要痴迷它;可以利用它,但是没有必要依赖它;同样的道理,可以诅咒它,但是不能无视它;可以批判它,但是不能消灭它;可以解构它,但是不能任意改变它。一种新生事物一旦出现,不论对它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人们都必须心平气和地看待它和解释它。网络应该成为人们理智研究而非情绪发泄的对象。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出现以后,对于网络的全面研究就成为了学术界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网络研究的全面对象,既应该包括网络对于现实世界的社会结构和运作方式的影响,也应该包括网络对于现实世界的社会主体即人(包括个体和群体)的影响;既应该包括网络对于现实社会及现实的人的消极影响,也应该包括网络对于现实社会及现实的人的积极影响;既应该包括网络世界对于现实世界的影响,也应该包括现实世界对于网络世界的影响;既应该包括对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两者差异性的揭示,也应该包括对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统一运行逻辑的洞察;既应该包括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对立性,也应该包括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统一性;既应该包括网络作为技术存在的特性,也应该包括网络作为社会存在的特性;既应该包括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事实性关系,也应该包括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价值性关系……特别的是,我们不仅要研究网络的虚拟性,更要研究网络的现实性;我们不能仅仅在虚拟的层面上研究网络,更要在虚拟与现实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中研究网络;我们不能仅仅就网络而研究网络,而应该把网络放在社会存在的大环境中去研究网络. 现有的网络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诸多方面的深入突破,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其中,最根本的不足就是在研究网络与现实的关系时,对于网络影响现实这一方面研究得很多,而对于现实影响网络这一方面研究得较少;对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异质性研究得很多,而对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质性研究得较少;对于网络的虚拟特性研究得很多,而对于网络的现实基础研究得较少;对于网络区别于现实社会的特殊性研究得很多,而对于网络作为社会存在的普遍性研究得较少。许多研究者倾向于强调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的特殊性,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们在认识的初级阶段都通常会通过与已有事物的比较认识新生事物。但是,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这个强调特殊性的初级阶段中,而是应该透过网络表面上的特殊性去揭示它与其他社会存在形式的共通性从而提升研究层次。许多研究者往往将研究的对象局限于网络对于社会、虚拟对于现实的影响这个方面。这自然是网络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即社会对于网络、现实对于虚拟的影响这个方面。后者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前者;而且在目前的情况下,就其深度而言,后者还要大于前者。 现有研究中的这些不足,看起来是研究领域的狭隘,实际上是研究思路的局限,即只是就网络研究网络、就虚拟研究虚拟,而没有在网络与社会、虚拟与现实的双向互动视野中去研究网络和虚拟。如果充分考虑到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互动因素和互动效应,我们自然就会发现网络与其他社会存在形式的共通性,自然就会发现在网络影响社会、虚拟影响现实这种现象的背后社会对于网络、现实对于虚拟也有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自然就会客观中允地看待网络和虚拟的特殊性而不将其无限夸张、无限扩大,自然就会发现虚实关系具有相互性: 它既包括虚拟对于现实的影响,也包括现实对于虚拟的影响。这是看待虚拟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辩证法观点。同时,正确看待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唯物论观点。在相互对照的意义上,虚拟来源于现实,现实具有第一性,而虚拟具有第二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网络现象无论多么特殊、多么虚拟、多么不可思议,它总是与现实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它总是不能完全脱离现实而存在和运行,它总是要受到现实的决定和制约。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唯物辩证法是研究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关系的根本方法。 三、 “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为了系统地研究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本书在汲取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略人之所详,详人之所略,提出了一个“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所谓“略人之所详,详人之所略”就是对于别人研究较多的地方只是点到为止,而把别人研究薄弱的地方作为研究重点。具体说就是: 本书并非不考虑虚拟的特殊性和网络世界对于现实世界的影响,但这不是本书的重点;本书的重点在于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和现实世界对于网络世界的影响及其所导致的网络世界对于现实世界影响的有限性。 “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认为,虚拟不仅是事物的一种存在形式,虚拟也是人性的重要方面。作为一种复杂的矛盾存在物,网络世界不仅具有人们一般所认为的虚拟性,而且还具有隐匿在虚拟性之后的深厚的现实性。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矛盾构成网络世界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渗透和贯穿于网络世界的所有现象和矛盾之中。物质一元论、心灵物体二元论和各种“三个世界”理论都不能恰如其分地解释网络世界。网络世界可以用笔者提出的“存在的四种基本样态”理论来解释。网络世界具有技术世界、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这三重不同的维度,在这三重维度中都蕴涵着虚拟性与现实性这种双重属性。虚拟与现实之间同时存在着差异性、同一性、对立性和统一性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关系。虚实关系的这四个方面可以用一个命题来概括,那就是: “网络是现实的延伸”。网络既是现实的人的延伸,也是现实社会的延伸。虚拟与现实之间既有可能形成强性关系,也有可能形成弱性关系,一般情况下应该选择强性关系;虚拟与现实之间既有可能形成良性关系,也有可能形成恶性关系,我们所要选择的是良性关系。目前关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关系的研究中,最有影响的论调就是“网络恶托邦”和“网络乌托邦”。其实,网络既不是漆黑一团的“恶托邦”,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乌托邦”. 在一定意义上,网络世界的确具有乌托邦所具有的独立性、平等性、自由性、幸福性、自治性和大同性等特征,但是这些特征具有强烈的表面性和局限性。网络世界不可能成为乌托邦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在网络时代,人们面临着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虚实冲突。虚实冲突既表现为现实世界对于网络世界的严密控制,也表现为网络世界对于现实世界的逐步侵蚀。虚实冲突对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解决虚实冲突问题,必须想方设法促进虚实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虚实和谐。虚实和谐是人类在网络时代应该追求的基本价值理念。从虚实和谐的前提、基础、必要性、可能性、客观要素和主体要素六个方面看,虚实和谐的实现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各种网络问题的解决都应该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两个方面共同着手。 关于“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示意图 以上为“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主要内容。笔者并没有将“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作为独立的部分来阐述,而是将其主要内容渗透于全书之中。全书共六章。 第一章为“‘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提出”。其实就是导言,主要集中概括“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为“基本概念辨析”。本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人们现在司空见惯的“网络”、“现实”和“虚拟”这些基本概念究竟如何理解?本章对于书中涉及的三个基本概念“网络”、“现实”和“虚拟”做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辨析。“网络”这一概念具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三个层次,本书所言的网络主要是狭义上的网络,即互联网。“现实”这一概念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常识意义上的“现实”,它一般指现存的事物及情况;二是本体论层次上的“现实”,它一般指“实体”、“实在”这些关于世界本原和本质的抽象概括;三是认识论层次上的“现实”,它一般指具有内在根据的,符合必然性趋势的客观存在;四是人生论层次上的“现实”,它一般指支撑并同时制约人们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五是价值观层次上的“现实”,在这个层次上,“现实”与“真正”、“真实”相通,它指的是真正值得人们追求的事物;六是历史观(社会论)层次上的“现实”,它指人类活动于其中受其制约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改造的现实世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的“现实”及“现实性”主要就是在社会历史观的意义而言的。“虚拟”这一概念可以分为广义虚拟、中义虚拟和狭义虚拟。广义虚拟指的是任何符号化形式的虚拟,中义虚拟指的是数字化虚拟,狭义虚拟特指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虚拟,即网络虚拟。虚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形式,也是人性的重要方面。另外,关于本书的基本概念,还需要说明以下两点: 第一,本书所说的虚拟、虚拟存在、虚拟世界、网络、网络世界、网络社会、网络空间、赛博空间等概念均属同一序列;而本书所说的现实、现实存在、现实世界、社会、现实社会、现实空间等概念均属同一序列。在书中,虚拟与现实对应、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对应、网络与社会对应、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对应、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对应、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对应……具体的用法视其具体语境而定。 第二,本书所说的“现实世界”有总体与个别之分。总体的现实世界指的是包括全部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个别的现实世界指的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及某种制度和法律之下的现实社会。与之相对应,本书所说的“网络世界”也有总体与个别之分。总体的网络世界指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整体而言的互联网所形成的网络世界,它与总体的现实世界相对应;个别的网络世界就是具体处于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或者某种制度和法律之下的互联网所形成的网络世界,它与个别的现实世界相对应。本书对于“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以上两种含义的运用,也是视其具体语境而定的。 第三章为“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本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为什么说一般被人们认为是虚拟世界的网络世界不仅具有虚拟性而且更具有现实性?本书所说的网络世界就是人们一般而言的“赛博空间”或“网络空间” (cyberspace) 。本章首先考察了“网络空间”这一概念的四种含义: 一是加拿大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所言的科幻空间,二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海姆(Michael Heim)所言的虚拟现实空间,三是现有网络技术条件下的互联网空间,四是互联网空间内部的网络社会。现在所说的“网络空间”主要是指后两种。网络空间很难用传统的几种存在论如物质一元论、心灵物体二元论和“三个世界”理论恰如其分地解释,但是可以用笔者提出的“存在的四种基本样态”理论来解释。此理论将存在分为“客观实在”、“客观虚在”、“主观实在”和“主观虚在”四种基本样态,认为网络世界与这四种基本样态都有一定的关系。“存在的四种基本样态”理论是“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网络世界的主体、网络世界的客体和网络世界的三重维度即技术维度、社会维度和人文维度中都可以看出,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和现实性的双重属性。虚拟性与现实性共同存在于网络世界之中,它们之间的矛盾构成网络世界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渗透和贯穿于网络世界的所有现象和矛盾之中。 第四章为“虚实关系的主要内容”。本章包括虚实关系的四个基本方面、三个基本命题、虚拟和现实的不同组合序列、虚实关系的基本分类等内容。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虚拟与现实、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网络环境下的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具有以下四个基本方面: 一是差异性,虚拟与现实的差异性的实质是比特与原子的差异性。二是同一性,虚拟与现实的同一性主要体现为它们都是存在的具体形式,它们都有存在性,它们都能给人类带来存在感和满足感等方面。三是对立性,虚拟与现实的对立性既表现为虚拟对于现实的拒斥和侵蚀,也表现为现实对于虚拟的控制。现实世界对于网络世界的控制可以概括为: “一个关键”、“两个领域”、“三个层次”和“四种手段”。虚实鸿沟是虚实对立性的典型体现。四是统一性,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来源上的统一性,二是结构上的统一性,三是相互作用中的统一性。其中,相互作用中的统一性又可以分为相互建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这五个方面。网络既不是现实的复制,也不是现实的革命,网络是现实的延伸。网络既是现实的人的延伸,也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两种组合序列,一是力量组合序列,它包括“强网络世界强现实世界”、“强网络世界弱现实世界”、“弱网络世界强现实世界”和“弱网络世界弱现实世界”这四种模式;二是价值组合序列,它包括“优网络世界优现实世界”、“优网络世界劣现实世界”、“劣网络世界优现实世界”和“劣网络世界劣现实世界”这四种模式。就紧密程度而言,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既有可能形成强性关系,也有可能形成弱性关系;就后果性质而言,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既有可能形成良性关系,也有可能形成恶性关系。在应然层次上,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强性关系和良性关系而应该尽量避免弱性关系和恶性关系。 第五章为“‘网络乌托邦’论调批判”。本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那种认为网络将给现实社会带来革命性影响的“网络乌托邦”论调为什么是错误的?关于网络对于现实世界的影响,现在主要有“平常论”和“非常论”这两派观点。“平常论”认为网络与其他科技产物如电视、广播类似只是一种平常的新生事物,它并没有给现实世界带来多大多深的影响。“非常论”认为网络完全不同于其他科技产物如电视、广播等,它的出现将使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其中,“非常论”又分为“网络恶托邦”论和“网络乌托邦”论。前者认为网络的出现将给现实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网络将把人类带上一条非常危险的道路;后者认为网络的出现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网络将为人类带来一个尽善尽美的乌托邦世界。与“平常论”和“非常论”均有所不同,笔者提出的“正常论”认为,作为一种具有综合性质的技术,网络对于社会产生了也将继续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现实世界的延伸,网络世界本身不会成为恶托邦,网络世界也不会使现实世界成为恶托邦;同样的道理,网络世界本身不会成为乌托邦,网络世界也不会使现实世界成为乌托邦。网络世界对于现实世界存在着巨大影响,但是不能无限夸大这种影响。网络世界既不是尽善尽美的乌托邦,也不是漆黑一团的反面乌托邦即恶托邦。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而现实世界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恶托邦。“正常论”是“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网络恶托邦”和“网络乌托邦”这两种论调中,后者的影响较大,所以本章重点剖析和反思这种论调。“网络乌托邦”中所谓的独立性、平等性、自由性、幸福性、自治性和大同性大都具有强烈的表面性和局限性,网络世界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乌托邦。同时,网络世界也不能使现实世界成为尽善尽美的乌托邦。原因在于网络世界的出现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自利性、改变国家之间关系的冲突性、改变属人资源的稀缺性、改变人的行为的外部性、改变乌托邦“不在场”的本性。 第六章为“从虚实冲突到虚实和谐”。其实是结语。本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如何从目前的虚实冲突状态走向虚实和谐状态?网络时代面临着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虚实冲突,即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交恶。研究虚实关系有助于解决虚实冲突问题。我们不是为了研究虚实关系而研究虚实关系,而是应该从虚实关系的阐述中得到一些启示。其中最大的启示就是人类应该将“虚实和谐”确立为网络时代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谐的本质是多元平衡,虚实和谐的本质是虚实之间的多元平衡。虚实之间的差异性是虚实和谐的前提所在,虚实之间的同一性是虚实和谐的基础所在,虚实之间的对立性是虚实和谐的必要性所在,虚实之间的统一性是虚实和谐的可能性所在。网络是一种加拿大思想家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所言的“冷媒介”,是一种“不一定”的技术,是一种“后现代”的技术。这些都说明了网络具有可选择性。网络的可选择性是虚实和谐的客观要素。虚实和谐的主体要素是人类的选择和努力。同时,人的虚实二重性也为虚实和谐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为了实现虚实和谐,应该选择那种有利于虚实和谐的虚实关系具体状态,应该选择那种有利于虚实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发展模式。具体而言我们应该选择全面的发展而非“单向度”的发展、协调的发展而非“单兵突进”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而非“急功近利”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而非“以物为本”的发展。促进虚实和谐既要有“两点论”,即从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两个方面共同着手;又要有“重点论”,即应该将现实世界作为促进虚实和谐的重点,因为现实世界是网络世界的基础。 另外,需要说明以下两点。第一,本书的文献综述不是独立地自成部分,而是根据需要分布于书中各处。这种安排是为了有的放矢地引述和评析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而在其基础上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为了行文的简洁,我们一般将“虚拟与现实”简称为“虚实”,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简称为“虚实关系”。但是必须清楚,人们一般而言的“虚实”并不等同于虚拟与现实,人们一般而言的“虚实关系”也并不等同于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四、 “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创新之处 本书是对于“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关系”这一前沿问题较为系统的研究。目前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存在着“重视网络的虚拟性而忽视网络的现实性;重视网络与现实的区别而忽视网络与现实的联系;重视网络对于现实的影响而忽视现实对于网络的影响”等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本书以“虚拟与现实的双向互动”为基本思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和阐述了“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此理论主要解释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说网络世界既具有虚拟性也具有现实性,而且现实性比虚拟性更为根本;二是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两者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关系。这两个问题具有密切联系。“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以“虚拟”、“现实”和“网络”等基本概念的辨析为论述前提,以网络世界的“虚拟现实二重性”为立论基点,以虚实关系的四个基本方面为阐述重点,提出和阐释了“虚实和谐”这一价值理念,并从前提、基础、必要性、可能性、客观要素和主体要素这六个方面论证了“虚实和谐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这一结论。此理论有助于深入揭示各种网络问题的现实根源,有助于深入剖析网络时代群体性事件的根源和机制,有助于牢固树立“虚实和谐”这种重要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总体创新之下,本书还具有以下几点创新。 第一,针对以往研究将虚实关系简单化的倾向和单方面强调虚拟之特殊性的偏差,本书系统地提出虚拟与现实之间既具有差异性也具有同一性,既具有对立性也具有统一性;认为虚实之间存在着四种模式的力量组合和四种模式的价值组合,虚实关系可以从程度上分为强性关系和弱性关系,从性质上分为良性关系和恶性关系;指出虚实关系的具体状态不是先验注定的,而是可以选择的;进而提出和论证了“网络是现实的延伸”、“网络是现实的人的延伸”和“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等重要命题;最后得出结论: 各种网络问题的根源都在现实世界之中,解决网络问题必须从虚拟与现实两个方面共同着手。 第二,将目前关于网络之社会影响的观点概括为“平常论”和“非常论”。其中“非常论”又包括“网络恶托邦”和“网络乌托邦”两种论调。针对“平常论”和“非常论”,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正常论”,认为既不能无视网络对于社会的现实影响,但也不能无限夸大这种影响。网络本身不能成为“恶托邦”或“乌托邦”,网络也不能使现实世界变成“恶托邦”或“乌托邦”. “网络恶托邦”和“网络乌托邦”这两种论调的通病在于不能辩证地看待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关系。本书从六个特征及五个原因等方面重点批判了“网络乌托邦”这种颇具影响力的观点。 第三,在论述“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过程中提出并阐释了一些新的概念和公式,如“虚实二重性”、“存在的四种基本样态”(包括“客观实在”、“客观虚在”、“主观实在”和“主观虚在”) 、“网络利维坦”、“网络恶托邦”、“不一定的技术”、“虚实鸿沟”、“虚实冲突”、“虚实和谐”、“虚实鸿沟衡量公式”、“虚实关系强度衡量公式”和“幸福公式”等。 当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还有许多有待完善和有待展开的地方。完善和细化这个理论是笔者以后努力的方向。 五、 “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主要意义 研究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关系并提出“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正确认识和理论确证网络世界的双重属性。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虚拟性是网络世界的唯一属性。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其实,网络世界不仅具有虚拟性,而且具有现实性,网络世界是一个具有深厚现实基础的虚拟世界。“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提出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和高度重视网络世界的双重属性尤其是其中的现实性。同时,“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提出也是对网络世界虚实二重性的理论确证。 第二,有助于全面认识网络时代群体性事件的根源和机制。毋庸讳言,群体性事件在中国目前是客观存在的。在前网络时代,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一般都在现实世界之中;而在网络时代,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不仅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也存在于网络世界之中。在网络时代,几乎所有的群体性事件都与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在群体性事件扩大和激化的过程中占有异乎寻常的特殊地位。 "1999年法轮功的滋蔓闹事,以及1999年12月于西雅图反对世界贸易组织之抗议行动的组织和传播,互联网在其中也扮演了工具性的角色。" [美]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 夏铸九等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 现实世界中的社会事件总会延伸到网络世界中去,而网络世界中的网民反应也总会回溯到现实世界中来。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交互作用,往往使得网络时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变化具有了更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我们从现实和虚拟两个方面全面地认识和解决群体性事件。 第三,有助于深入认识各种网络问题的现实根源。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各种网络问题,如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网络综合症、网络异化、网络沉溺等等。这些网络问题的发生与网络的特点具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网络世界并不是这些问题的根源。网络问题的根源实质上还是在现实世界之中。“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认为,认识各种各样的网络问题,不能仅仅从网络世界着眼,更要从现实世界着眼;而解决各种网络问题,不能仅仅从网络世界着手,也更要从现实世界着手。对于网络问题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这里的“两手”指的就是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这两个方面。 第四,有助于深入剖析“网络乌托邦”和“网络恶托邦”这两种颇为流行的错误论调的共同病根。在目前关于网络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存在着“网络乌托邦”和“网络恶托邦”这两种典型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属于“片面的深刻”,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整体而言,这两种观点都是不能成立的。这两种观点看起来是截然对立的,但实际上有着共同的病根。这就是: 没有辩证地看待虚拟与现实的关系。网络世界中的积极因素并不能使网络世界成为一个乌托邦,因为现实世界对于网络世界积极因素的发挥存在着各种制约;网络世界中的消极因素也并不能使网络世界成为一个恶托邦,因为现实世界对于网络世界消极因素的蔓延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不能因为网络世界中出现了某些令人向往的新趋势就断定网络世界势必成为一个乌托邦,也不能因为网络世界中出现了某些令人厌恶的新情况就断定网络世界势必成为一个恶托邦。从“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角度来看,网络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恶托邦。网络世界既不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也不比现实世界丑恶得多。因为网络世界是也仅仅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人类不应该将改造世界的使命转嫁到包括网络在内的科学技术头上。 第五,有助于认识和处理虚实关系的复杂性。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因此不可一概而论。“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认为虚拟与现实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同一性,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不能简单地认为虚拟就是虚拟,现实就是现实,虚拟与现实之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因为虚拟与现实之间具有同一性;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虚拟也是现实,现实也是虚拟,现实与虚拟各自都只是人为的建构,现实与虚拟的不同只是一种人为的区分,因为虚拟与现实之间具有差异性;不能简单地认为虚拟必定排斥和反对现实,现实也必定排斥和反对虚拟,虚拟与现实之间水火不容,因为虚拟与现实之间具有统一性;但是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虚拟必定包容现实,现实也必定包容虚拟,现实与虚拟之间必定相互促进,因为虚拟与现实之间具有对立性。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具有多种可能性,至于哪种可能性会发展为现实性,取决于与虚拟和现实有关的诸多因素。 虚实关系的复杂性还体现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具有各种不同模式的组合序列。“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认为现实与虚拟都有力量方面的强弱之分和价值方面的优劣之分。由此,虚实关系在逻辑上就可能呈现为“强强”(强网络世界与强现实世界)、“强弱”(强网络世界与弱现实世界)、“弱强”(弱网络世界与强现实世界)和“弱弱”(弱网络世界与弱现实世界)这四种模式的力量组合序列;虚实关系在逻辑上还可能呈现为“优优”(优网络世界与优现实世界)、“优劣”(优网络世界与劣现实世界)、“劣优”(劣网络世界与优现实世界)和“劣劣”(劣网络世界与劣现实世界)这四种模式的价值组合序列。这些不同模式的组合并不是先验注定的,而是可以通过一定的人为努力进行选择。一般而言,应该选择“强强”模式和“优优”模式。 虚实关系的复杂性还体现在虚实关系本身还有不同的类型。如以紧密程度为依据,可以把虚实关系分为强性关系和弱性关系;以后果性质为依据,可以将虚实关系分为良性关系和恶性关系。这些不同类型的关系也不是先验注定的,而是可以通过一定的人为努力进行选择。一般而言,应该选择强性关系和良性关系。由此可见,虚实关系看似简单,实际上具有很强的复杂性。理解和研究虚实关系首先要力戒那种简单化、机械性的线性思维,要尽量地运用复杂性思维。 第六,有助于树立“虚实和谐”这种网络时代的重要价值理念。网络时代的人类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这就是“虚实冲突”。所谓“虚实冲突”,就是社会和人的虚拟方面与现实方面之间存在着分裂和冲突的现象和趋势。虚实冲突表现在网络问题上就是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虚实冲突的后果非常严重,比如虚拟经济与现实经济的冲突会导致金融危机,虚拟政治与现实政治的冲突会导致政治动荡,虚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冲突会导致文化断裂,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冲突会导致人格分裂等。因此我们必须在尽量避免虚实冲突的前提下大力促进虚实和谐。虚实和谐是网络时代的重要价值理念。虚实关系的各个方面为虚实和谐的实现提供了前提、基础、必要性和可能性。网络的可选择性是虚实和谐的客观要素,人类的选择和努力是虚实和谐的主体要素。虚实和谐应该实现,虚实和谐也能够实现。 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也正是由于其富有意义,它才被纳入到了一些省级和国家级的课题项目之中。据笔者所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高培文研究员的“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研究”这一课题已经被纳入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2005年度立项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何明升教授的“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研究”这一课题也已成为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般项目)。本书属于200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网络思想教育研究”(项目号03JZD0037)的子课题“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关系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前两个课题都属于“社会学部分”,而笔者对于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关系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哲学,具体说来就是网络哲学所谓网络哲学,就是以网络这种新的技术存在和社会存在为前提,以网络社会这种重要的社会领域和特殊的社会形态为背景,以网络时代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网络时代人的生存状态为关注旨趣的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和哲学形态。网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虚拟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网络哲学的基本方法是事实分析与价值分析的结合。本书对于各种网络问题的分析基本上都采取了事实分析与价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先进行事实分析,弄清楚问题的表现、本质、原因、类型、可能的解决方案等;再进行价值分析,即在事实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应该选择的目标和采取的措施。从总体上而言,本书的四章正文与最后一章即第六章之间是事实分析与价值分析之间的关系;从各章的正文部分而言,基本上也都是先进行事实分析,再进行价值分析。除此而外,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也借鉴了其他学科如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博弈论中的一些方法。本书同时也运用了少量的案例分析法。 本书的一个总体倾向是在“虚拟与现实的双向互动”这一视角下揭示网络对于社会之影响的有限性。这并不是无视和贬低网络,而是为了实事求是地确立网络的社会价值。我们对于网络既不能“妖魔化”,也不能“神圣化”,而是应该“常人化”,即从正常的“人”的角度出发客观中允地认识网络对于人和社会的复杂影响。美国学者罗斯扎克(T.Roszak)在其《信息崇拜: 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一书的前言中这样声明: “本书在很多方面对计算机在我们社会中的地位提出的质疑,其目的之一是将这项杰出的发明从它的狂热鼓吹者过分的吹嘘中解脱出来,去掉虚荣心,穿上较为朴素但实实在在的服装,像童话中的皇帝一样,这样,计算机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公仆。" [美]罗斯扎克. 信息崇拜: 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苗华健,陈体仁译.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VIII 本书研究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之关系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网络成为人类名副其实的公仆而不是反客为主的主人。 第二章 基本概念辨析第二章 基本概念辨析 在正式阐述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关系之前,有必要辨析一下“网络”、“现实”和“虚拟”这三个基本概念。之所以要花费一定的篇幅辨析这三个概念,一是因为这三个概念都是本书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概念,它们在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二是因为这三个概念的含义非常丰富,必须明确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它们的。 一、 “网络”概念辨析(一) “网络”概念的词源学考察 “网络”是一个伟大的概念。之所以说它伟大,是因为网络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组织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本书的重点不在于阐述网络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具体影响,因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了。关于网络对于社会的种种影响,参见常晋芳. 网络哲学引论.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同时,“网络”这个伟大的概念也是个非常含混的概念,需要认真辨析。“网络”一词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学者胡泳认为“网络”这一概念几乎是无所不包的: “什么是网络?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在每一时刻都为网络所包围,被网络所埋置,甚至由网络而组成……几乎你周围的所有东西都是网络的一部分,或是基于网络而存在。不管是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所不在的网络把事物中各个不同的部分联系起来,促进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胡泳. 另类空间: 网络胡话之一.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51~52另有学者认为: “从最简单的物体到自然界乃至宇宙的天体,从人的大脑结构到人